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由地震活动性、地球形状、重力异常和异常的热流反映出在赤道附近的中印度洋盆地内,沉积物和基底的强烈变形,显示出在长波长和短波长两方面的板内挤压岸石圈变形的明显证据.地震反射剖面显示,基底东西向线型波状起伏以及与地球形状不规则有关的基底高和低,  相似文献   
62.
灵山岛位于青岛胶南市东南黄海近岸海域中,为中国北方第一高岛,构造上属于苏鲁造山带,但岛上很多重要的地质现象尚未在地质文献中披露过。本文作者对灵山岛进行了初步地质考察,在被看做早白垩世莱阳期的地层中发现远源浊积岩及其内部大量的滑塌沉积层,孢粉鉴定初步结果显示该地层的时代很可能为侏罗纪。滑塌构造以同沉积滑塌褶皱为主,而在滑塌体内部还发现有很多同沉积变形构造,如:同沉积布丁构造、同沉积拉伸线理、同沉积双重构造等。同沉积滑塌褶皱体的排列方向揭示了其物源来自南东方向,韵律层中弱粒序层单元颗粒为细砂到粉砂,反映出远源浊积岩的特征。根据滑塌体运移方向判断盆地的古地理特征为东南侧水体变浅而西北侧水体变深。滑塌沉积发育时,盆地为介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残余洋盆。发育于砂质单元中的早期平面X剪节理指示了该套浊积岩在褶皱之前受到了SE—NW向的动态挤压,而后期的不对称褶皱构造记录了扬子板块自南东向北西侧的华北板块俯冲的历史。灵山岛中生代滑塌沉积层的发现不仅揭示了中国东部存在着晚中生代海相沉积,更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在郯庐断裂以东碰撞缝合的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际材料。  相似文献   
63.
经过近50多年航磁工作,发现和圈定了全国大中型沉积盆地及沉积岩总厚度,评价了各沉积盆地的找油气方向,发现一系列重要条带状构造带及断块状构造区,它们断错镶嵌组成中国地学中的断块构造图景,其中近东西向的阴山—天山构造带,勾绘了亲西伯利亚构造域(准噶尔、松辽、佳木斯断块南界)。西昆仑—秦岭—大别构造带组成了古中华构造域(塔里木、柴达木—阿拉善、华北—胶辽断块)的南界;可可西里—金沙江构造带展现了亲冈瓦纳构造域(羌塘、革吉—班戈、冈底斯—拉萨、喜马拉雅断块)的东北边界;钦州—杭州构造带围限出华夏—南海构造域(华夏断块、东海陆架、台湾海峡、珠江口—海南岛断块及南海海盆)的北部边界。在镶嵌地学断块中,南北走的裂谷构造带,边幕型弧块构造带及环形构造区,在航磁异常图中展示明显,且与隐伏的油气资源、煤田及铁矿富集区关系密切,是当前全国找矿的重要方向。中国陆壳历经复杂的裂解、增生、拼贴、重力调整、热力均衡演化活动,这些活动被地球旋转非均衡性作用和地慢的上涌及沉降动力学所控制。  相似文献   
64.
岩石破坏时的临界断裂特征,如过程区长度,裂缝口张开位移是运用断裂力学解决岩石断裂问题的关键所在。传统测量方法,如应变片、直线位移传感器无法获得岩石破坏时的全场变形,因此,也无法准确地获得上述断裂特征。数字图像相关法是一种光学的变形测量方法,其通过试样表面的数字图像采集及相关计算,能够获得岩石破裂过程各个阶段的高精度全场变形特征。利用该试验手段,对两类岩石,即相对较硬的大理岩和相对较软的黄砂岩开展了一系列半圆盘三点弯曲断裂试验并获得了岩石断裂时的临界变形场,对变形场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了两类岩石破坏时临界特征、过程区长度及裂缝口张开位移。结果表明,大理岩的断裂过程区长度明显小于黄砂岩的断裂过程区长度,峰值时黄砂岩COD的值均大于相同裂纹长度的大理岩,而较软岩的力学行为更容易受边界效应的影响。上述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岩石的断裂发展过程并采用相应的方法来解决岩石破裂问题。  相似文献   
65.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班公湖地区蛇绿岩组合较为完整,由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堆晶岩、辉绿岩脉、铁镁质熔岩、放射虫硅质岩等组成。这套蛇绿岩所代表的洋盆打开时间一直争论不休。该蛇绿岩中MOR型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18个测点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31.5±2.6 Ma,代表了辉长岩的结晶年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辉长岩SiO_2含量在46.12%~47.85%之间,TiO_2(1.52%~1.71%),具低的K_2O(0.19%~0.25%)、Al_2O_3(12.97%~13.51%)和Fe_2O_3/FeO比值(0.19~0.24);微量元素蛛网图与洋中脊玄武岩类似,Zr、Nb、Ta、Hf丰度与N-MORB相当或略高,相对富集Ba、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无Ta-Nb负异常,在基性岩构造环境判别图上显示出洋脊玄武岩的亲合性;REE配分曲线具有平缓型特点,介于E-MORB与N-MORB之间;各种地球化学特征与洋脊玄武岩类似,表明该辉长岩是在班公湖洋盆扩张阶段形成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班公湖中特提斯洋盆初始打开时间至少为中三叠世。  相似文献   
66.
王国灿  张攀 《地球科学》2019,44(5):1688-1704
蛇绿岩代表了古洋壳的残余,通常被作为识别古汇聚板块边界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通过对西准噶尔造山带和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出露的蛇绿混杂岩的大比例尺填图和构造解析,揭示出并非所有的蛇绿混杂岩带都具有缝合带的大地构造意义.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将蛇绿混杂岩划分为缝合带型和非缝合带型2种类型.非缝合带型蛇绿混杂岩带的分布与残余洋盆在闭合过程中的构造过程密切相关.在残余洋盆被巨厚层的碎屑岩填充之后,作为残余盆地基底的大洋岩石圈物质在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可通过多种形式构造就位于上覆碎屑沉积地层之中,形成具有弥散性分布特点的残余洋盆型蛇绿混杂岩系统.而缝合带型蛇绿混杂岩的就位过程可划分为3种方式,分别是俯冲就位、仰冲就位和碰撞就位.这些不同类型的蛇绿混杂岩带在板块汇聚后的再造山过程中,早期的构造变形会被叠加改造甚至导致蛇绿混杂岩的重新就位,使其分布形式复杂化.因此,正确识别和厘定不同构造过程形成的蛇绿混杂岩带及其对应的大地构造背景,对研究洋陆转换过程和造山带的演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7.
在内蒙古苏尼特左旗恩格日音棚地区新发现一套英安岩、流纹岩及对应的火山碎屑岩组合,测得英安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33.0±1.4Ma,为早石炭世中期,代表宝力高庙组火山岩的初始喷发年龄。其中多数样品具钙碱性系列特征,在TAS图解中,分别落入流纹岩区和粗面岩-英安岩区;所有样品具相似的微量、稀土元素特征,稀土元素总量中等(∑REE=110.6×10~(-6)~273.3×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_N=2.39~5.31),具较弱的负Eu异常(δEu=0.48~0.65)。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亏损高场强元素P、Ti、Nb、Ta为特征,显示岩浆来源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于俯冲构造环境。通过区域对比,早石炭世火山岩与贺根山蛇绿岩带北侧二连—东乌旗一带的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共同构成了早石炭世与板块俯冲有关的岩浆弧。早石炭世贺根山洋盆开始向北俯冲进入消减阶段。  相似文献   
68.
秦岭南缘晚古生代裂谷——有限洋盆沉积作用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秦岭南缘晚古生代裂谷——有限洋盆的发展使南秦岭逐渐与扬子地块分离。对此裂谷——有限洋盆带南部边缘的二个地区进行了详细沉积学研究,并建立起沉积体系的时空变化格架。研究结果显示裂谷带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尽相同。西部(勉略)地区明显经历了早期快速沉降和晚期缓慢沉降的二个阶段,并且在二个阶段的沉降层序间出现裂开不整合面。结合对勉略带内蛇绿混杂岩的构造分析和同位素研究,秦岭南缘在晚古生代发生了裂谷-扩张转换,出现有限洋盆。此裂谷——有限洋盆带的演化过程与古特提斯构造发展阶段的可对比性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69.
西藏泽当蛇绿岩壳层火山熔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泽当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东段 ,对其壳层火山熔岩的研究表明 ,该熔岩属亚碱性玄武岩 ,岩石化学上表现为低Si、Mg ,高Al、Na的特征 ;稀土分布型式表现为LREE微富集 ,HREE平缓 ,不具有Eu负异常 ;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较为富集 ,反映出泽当蛇绿岩的形成并未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通过对其构造环境的判别 ,得出泽当蛇绿岩形成于边缘洋盆环境 ,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推进 ,使边缘海盆俯冲消亡 ,而蛇绿岩被构造侵位到如今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70.
发现其曼于特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和二叠纪普鲁-阿羌裂谷型火山岩带.确定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为石炭纪-中二叠世.查明阿尔金断裂延入西昆仑表现为转换断层的性质.认为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与库地蛇绿岩相当,代表震旦纪-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多岛洋内亲塔里木板块的小洋盆;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归属于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沟-弧-盆体系,为弧后陆缘小洋盆消减的产物,该盆地于中二叠世末褶皱,代表晚古生代弧-陆碰撞后的大陆增生;晚二叠世-三叠纪沉积及巴颜喀拉山群奠基于特提斯洋盆之上,在接受大量陆缘碎屑沉积的同时向北侧的古生代增生造山带之下俯冲,形成了昆仑山最南侧、规模最大的晚三叠世-侏罗纪二长花岗岩带,并最终实现洋-陆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