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8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486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5篇
  1976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云南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具有地域上的普遍性、共性大,独特性小、空间竞争替代性强、开发后资源本身变化大等方面的特征。同时,喀斯特洞穴又具有特殊的旅游生命周期,往往没有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直接进入发展阶段。因此,以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支撑,通过实地调查,对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进行详细研究,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编制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分析影响曲线的因子,提出调控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途径和方法,将对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2.
湖北清江榨洞石笋中可溶硅的测定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洞穴石笋蕴含着丰富的古气候信息,其正确解译有赖于各类古气候替代指标的开发,应用改进的硅钼兰分光光度法测定湖北清江榨洞石笋中痕量可溶硅,探讨其古气候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石笋中可溶硅含量记录了岩溶地下水的硅酸组成,后进反映了气候控制下土壤的化学风化作用。因而,石笋可溶硅是一个潜在的古气候(特别是古湿度)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153.
洞穴石笋沉积间断类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广西桂林,贵州荔波、茂兰、都匀凯口及云南宣威、泸沽湖等地典型岩溶峰丛-峰林平原、岩溶斜坡和岩溶高原的大量大型石笋纵剖面研究为基础,依据石笋沉积旋回或纹层组的系统测年数据和碳氧同位素系统测试资料,确定石笋沉积间断面上、下的年龄,若以上、下纹层结构构造差异大、构造类型不同、结构构造突变或有间断沉积特征为前提,将上、下纹层的年龄差作为沉积间断时间:差值大,间断时间长,其间若有间歇性停、滴转变,则沉积纹层的测年值是此时段的正常年序;差值小,间断时间短;差值很小,又无宏观异常,为正常的连续沉积。本文从石笋沉积间断标志,间断面上、下的年代异常,间断类型和古气候环境意义,论述石笋沉积间断,阐明石笋纵剖面有丰富的古气候环境信息,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此外,根据石笋纹层的宏观、微观资料和测年统计,提出了年季和年际的短期性、10年际—万年际的长期性、瞬时性间断类型的分类方案,短期停滴,是常态气候条件下,年旱季或年际干旱停滴,形成年际和季节性沉积间断;长期停滴,是气候环境冷暖周期性变化,略呈小周期的干冷气候间歇性停、滴相间的演变,形成10年际—万年际沉积间断;瞬时性停滴,指地震、掉顶、坍塌等天然或人为事故,碰断石笋,引起瞬时或短暂停滴,形成灾害性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154.
据南京汤山葫芦洞石笋的23个热电离质谱测年结果和分辨率达100-200a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测试数据,讨论了75-35kaBP期间东亚季风气候的高频振荡特征。石笋氧同位素值的波动范围介于-9.165‰~5.456‰之间,相邻峰谷的变幅可达2‰~3‰,由其构成的16个气候不稳定性事件与格陵兰冰心δ^18o记录中IS8-IS20和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H4-H6有良好的对比关系,揭示了东亚季风气候变化与高纬极地大气温度变化存在着动力机制上的联系。石笋碳同位素记录呈现类似于δ^18O记录的高频振荡形式,反映了洞穴了覆植被类型对存在着动力机制上的联系。石笋碳同位素记录呈现类似于δ^18O记录的高频振荡形式,反映了洞穴上覆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石笋稳定同位素曲线上72ka BP左右的快速降温事件与印度尼西亚Toba火山喷发事件基本一致。有可能说明是更新世全球气候事件的发生并非单一源于北大西洋深层水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5.
黔南洞穴石笋古气候变化记录及终止点Ⅱ的确定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黔南地区三个大型石笋进行TIMS-U系测年和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163~113.8 ka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 石笋氧同位素的记录曲线揭示, 在万、千年尺度上, 研究区冰期的降温和间冰期回暖的波动特征, 可与冰芯、湖泊、黄土、深海岩芯记录相比较, 其记录的气候波动与全球具有一致性, 显示与北极地区存在着古气候的遥相关. 研究表明, 石笋记录所反映出的古季风环流变化的直接动力可能来自全球冰量变化, 即主要受北半球日照辐射强度、北大西洋冰漂碎屑带的扩张以及低纬度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d18O值进行了温度计算, 获得了研究区冰期(相当于深海同位素6阶段的中后期, 平均为8.1℃, 最低为-1.43~0.65℃)与间冰期(相当于深海同位素5E段, 平均为18.24℃)之间的年均温差达10℃左右(与冰芯记录的温度变化幅度大约为10℃, 大体相一致), 显示东亚夏季风与冬季风环流强度具有显著的差异. 通过对3个石笋的精确测年, 确定倒数第2次冰期的终止点Ⅱ的年龄为129.28±1.1 ka, 这一界线的年龄代表了末次间冰期开始的年代, 即是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的分界年龄, 与冰芯和深海SPECMAP氧同位素曲线上末次间冰期的起始年龄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6.
石笋记录的东亚季风气候H1事件突变性特征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据TIMS-U系测年和年纹层计数, 建立了南京汤山葫芦洞一支石笋年际分辨率时间标尺(纹层计数年17451~14417 aBP). 石笋高分辨率氧同位素曲线揭示末次盛冰期东亚季风气候十年至百年尺度高频气温振荡特征, 从中识别出响应于北大西洋最后一个Heinrich(H1)事件的特强寒冷事件. 该事件开始于16140±100 aBP, 并在此后36年内降温7~8℃. 研究表明, 事件所呈现的突发性降温形式以及跌宕式回暖过程(事件内部有10个冷暖旋回, 并持续793 a)主要受北半球中纬地区日辐照能背景、北大西洋冰漂碎屑带的扩张以及低纬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诸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7.
北京石花洞降水至滴水下渗时间示踪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Tan等[1]2003年报道了采用北京石花洞石笋年层厚度重建的北京2650年热月温度记录数据,并得到广泛引用。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石花洞石笋微层形成及其气候信号输入过程,笔者从2004年开始对北京石花洞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监测工作。本文报道了大气降水下渗时间(大气降水落至地面到形成洞穴滴水的时间间隔)的示踪研究结果。示踪法是目前国内外进行岩溶地下水来源和补给,圈定流域边界以及水运移时间等研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2~4],也对信号的输入-输出和激励-响应机理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8.
研究了注浆法在黄土地区公路路基洞穴处理中的加固机理及技术指标.黄土地区公路中的洞穴对公路的安全运营常造成严重危害,同时对于这类洞穴的处理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在大量调查和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注浆法用于路基中洞穴的处理,提出了注浆法加固的主要设计参数,通过对施工现场黄土洞穴注浆处理效果分析,认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9.
《地理教学》2007,(10):46-47
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科学家近日宣布,由于北极海冰融化,怀孕的北极熊不得不到阿拉斯加北部的陆地上产崽。科学家发现,在1998年到2004年间,只有37%的北极熊将洞穴建在冰带上,而在1985年到1994年间,有62%的北极熊将洞穴建在冰上。  相似文献   
160.
桂林市冠岩危岩发育特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岩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洞穴,以洞内观光电梯、小火车、地下河构成的"水陆空"游览为特色,每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洞内地形复杂,岩体多被裂隙切割成孤立的岩块,化石性钟乳石发育,其开发过程中建设了大量人为工程。近年来,冠岩发生了几起危岩崩塌事故。经调查,目前洞内对旅游线路构成威胁的危岩计70块(段)。研究发现,洞顶、洞壁危岩出现的几率近相同,而洞穴大厅出现的几率远大于廊道;天然洞段发生的危岩规模大、数量少,而人工开凿段则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人为因素诱发的危岩多于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危岩。提出了以预防、加固为主的危岩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