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中国洪水灾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水灾害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世界范围内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惨重的人员伤亡。本文在概括阐述了世界洪水灾害及其损失状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洪水灾害成因及其时程(年际、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特点,回顾了防洪抗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有效减轻洪水灾害损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2.
鄱阳湖区洪涝灾害规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王凤  吴敦银  李荣昉 《湖泊科学》2008,20(4):500-506
根据1950-2002年的鄱阳湖洪水与洪水灾害损失资料,建立年最高洪水位与洪灾损失的相关模型;运用概率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鄱阳湖区洪涝灾害与灾害损失的统计规律,将鄱阳湖洪水、鄱阳湖区洪涝灾害的受灾面积划分为6个等级.揭示鄱阳湖区洪水主要集中于10年一遇(3级)以下;一般洪水为2-5年一遇,在统计资料内,共发生过24次,造成的损失只占到历年总损失量的约l/3;5年一遇以上的洪水虽然只发生过7次,但是其损失却占历年洪灾总损失的约2/3.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降低鄱阳湖洪水位,并进一步提高鄱阳湖区圩堤防洪能力是减轻鄱阳湖区洪涝灾害损失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113.
表土资源是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资源,但在实际工程中剥离的表土不能立即用于生态修复,而表土在干旱地区经过一定时期贮存后的变化情况尚不明确,使得矿区后期利用表土进行生态恢复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研究表土堆存方式对种子库中种子密度及表土养分含量的影响,可为荒漠地区煤矿损毁土地植被重建提供技术依据以及生态修复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研究分别用圆台堆体(以下简称为YT)及立方体吨袋(以下简称为DD)两种堆存方式保存混合均匀的表土资源,分析不同表土堆存方式下的土壤种子库损耗及土壤养分损耗情况。在两种堆存模式下,堆体表层的土壤种子密度损耗最大,其损耗率在79.30%-83.65%。在同一取样位置,土壤种子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相比于种子密度的变化,土壤养分损失较少,损失率在8.92%-16.62%之间。(1)两种堆存模式中,堆体表层土壤的种子密度损耗均最大;随着土层的增加,土壤种子密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两种堆存模式下种子的整体损耗情况并无明显差异;在保存过程中,灌木种子在堆体内部的损耗情况最为严重。(2)吨袋堆存模式的养分保存效果优于圆台堆存...  相似文献   
114.
论长江与珠江流域的水灾、水土流失及植被生态恢复工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夏汉平 《热带地理》1999,19(2):124-129
系统总结了长江和珠江流域近百年来的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的危害程度和发生规律,深刻分析了洪灾和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根源,提出了治理“两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根本性措施———植被生态工程,并呼吁将传统的植树造林改为植树种草,将乔、灌、草、藤有机搭配,形成多层配置,并大力发展草业,最终在“两江”流域实现以草业为枢纽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大农业。  相似文献   
115.
洞庭湖与长江中游洪灾治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1998年长江中游及洞庭湖洪灾特征及其成因,指出人口激增与土地等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并探讨灾害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6.
分析1998 年长江中游及洞庭湖洪灾特征及其成因,指出人口激增与土地等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并探讨灾害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7.
洪灾损失评估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湘  纪昌明 《水科学进展》2000,11(4):432-435
在分析洪灾损失评估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洪灾损失评估的统一指标,它包括人员伤亡损失、经济财产损失、生态环境损失与灾害救援损失四部分。为全面反映灾情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18.
借鉴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污染物指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渤海环境污染的致害等级;根据已有的渤海环境污染程度与海洋物产损失间的对应关系,对每一损失等级赋予一定的实物量损失率,据此得出综合的渤海环境污染的实物型损失模型,为渤海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9.
大多数易损性评价方法,都需先定分级标准,且评价结果等级分辩率较粗.权重的确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权重值因人而异,导致评价结果存在差异.投影寻踪方法(PP方法),可以克服以上的不足.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可以解决PP方法计算量很大的问题.运用改进的遗传投影寻踪法,选择5个典型指标对湖南省洞庭湖区30个堤垸洪灾易损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洞庭湖区洪涝易损性的主要因素是险堤长占总堤长的比例、控制点堤顶高程与历年最高水位平均差额.洞庭湖区洪涝易损性总体程度较高且无明显地区差异;重点堤垸与蓄洪堤垸易损性程度差异较大,前轻后重;易损性程度呈现出堤垸平均规模越小、易损性程度越高的规律.同时,与基于因素成对比较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对比,表明PP方法客观可靠,表征信息丰富,结果合理,具有有效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120.
基于栅格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洪灾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洪灾脆弱性研究主要是基于行政区划上的社会脆弱性评价,无法揭示评价单元内部脆弱性的空间分布。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与环境系统的特点,选择影响洪灾脆弱性的15个变量,建立了基于栅格的洪灾脆弱性综合指数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洪灾脆弱性以中度脆弱为主,极度与高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鄱阳湖东南与西南部的湖滨地区、主要河流的缓冲区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为水田的区域。从脆弱性的3个要素(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的空间分布揭示了洪灾脆弱性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基于栅格的评价结果,能够充分反映县市内部和行政边界处洪灾脆弱性的空间分布与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