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2篇
  免费   1095篇
  国内免费   1216篇
测绘学   211篇
大气科学   323篇
地球物理   500篇
地质学   3420篇
海洋学   1008篇
天文学   47篇
综合类   272篇
自然地理   602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74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289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4篇
  1964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3篇
  1943年   6篇
  1941年   3篇
  193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71.
迄今为止,海洋学中水团的混合问题还仅限于分别孜虑垂直方向与侧向的混合,这在研究水团的温、盐度的趋匀化过程,以及绘制温盐(T—S)曲线时得到一定的成功。当垂直混合或侧向混合起主要作用时,这种处理的方法尚可适用。但不能不看到这种描述具有其局限性。实际上,水团在垂直方向与侧向的混合有时是同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72.
根据2001年7月对南黄海的大面积调查,研究了南黄海夏季pCO2的分布机制,着重讨论下层海水涌升和长江冲淡水对海-气界面CO2通量的贡献,并给出了南黄海海-气界面CO2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南黄海总体上是CO2的1个弱源,大约向大气中释放45.05×104t C。夏季南黄海表层海水pCO2分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均性,其汇区主要由长江冲淡水造成,影响区域占汇区吸收CO2的99.9%;而在源区,下层海水涌升虽然面积较小却占源区释放CO2的35.2%。可见陆架边缘海区源/汇格局的地域差异非常之特别。  相似文献   
73.
北部湾三维风生及密度流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海洋学报》2001,23(6):11-23
将Casulli差分格式引入三维物理海洋模型计算,模拟了北部湾风生流及密度流.模拟结果表明,夏季西南季风在北部湾导致一个顺时针环流,夏季海水密度梯度导致一个逆时针方向的环流,密度流明显强于风生流;冬季东北寒潮导致一个逆时针环流.模拟结果不支持北部湾夏季为一顺时针环流、冬季为逆时针环流的传统结论,而支持终年为逆时针环流的观点.  相似文献   
74.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7年(1993~1999)月平均的SST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域海洋表层温度锋在一年中的逐月变化特征,表明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结合风场的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东北季风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表明东北季风风速的增加有利于温度锋强度的增强。通过对黑潮南海流套入侵较强的1999年2月与流套入侵较弱的1998年2月的SST卫星遥感资料的对比分析,考察了黑潮南海流套的入侵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潮流套的较强入侵能够增加陆架温度锋的强度,对温度锋的走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热带海洋》1990,9(1):61-68,T004
  相似文献   
76.
秦皇岛砂滩海洋线虫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两年的周期内,对秦皇岛4个砂滩的海洋线虫进行了6次芯样采集。灯塔、新煤码头、汤河口和北戴河赤土山4个砂滩均系分选好的细砂或中细砂,其中值粒径为140-285μm。对连续16个芯样计数的变异性所做的测试证明,1,2和3个芯样计算所得95%C.L.分别是0.539X—1.855X,0.647X—1.547X和0.700X—1.428X。秦皇岛砂滩海洋线虫的年平均密度:中潮带上区为1381±441 inds.10cm~(-2)。中潮带下区为1264±538 inds.10cm~(-2)。灯塔和新煤码头砂滩,8月出现高密度值,与温度的季节变化相符合,而汤河口则出现最低值,可能与污染物的大量排出有关。多数砂滩的大部分芯样显示了明显的重直分布,即种群数量的大部分集中在芯样顶部的两个分层:0~4和5~8cm。没有发现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趋势。与世界其他海区砂滩的资料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7.
78.
回填贝壳砂耐久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亦容  郦能惠  陈晖 《海洋工程》2006,24(1):110-114121
介绍了对我国浅海大量存在的贝壳砂进行化学性质和耐久性试验研究结果,从贝壳在酸雨中质量损失、溶蚀对贝壳成分和形态的影响及溶蚀对贝壳砂工程特性的影响三方面研究了贝壳砂的化学性质和耐久性,发现酸雨对贝壳有一定的溶蚀作用,在贝壳表面形成溶蚀凹坑,但是溶蚀作用缓慢,质量损失很小,酸雨溶蚀和海水溶出后的贝壳砂工程特性与未溶蚀的贝壳砂的工程特性相近,因而贝壳砂可用作海洋工程或港口工程回填砂。  相似文献   
79.
利用我国第九次南极考察队获得的德雷克海峡地区水温资料,并结合国外锚碇浮标和测流资料,分析和研究了德雷克海峡绕极流和锋面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研究表明,德雷克海峡绕极流的流速共有3个强流区,就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流的空间变化而言,以亚南极锋附近的海流最强,流向和流速也最稳定少变.德雷克海峡深层海流的空间分布特点与上层海流的空间分布特点不同,深层流速明显减弱,且稳定性差.德雷克海峡绕极流有着明显的时间变化,但是这种时间变化因地而异.极锋附近在冬春季节是稳定的深层北向流,它与南半球高纬度的冬、春季节的Ventilation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德雷克海峡上层水温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锋面分布特征.水温在德雷克海峡的高纬度区更加稳定少变,而极锋附近深层海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80.
辽东湾东部砂岸的近期变化及演变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东湾东部砂岸侵蚀自60年代初日渐明显,70年代中期开始加剧.目前近80km海岸中约有2/3的岸段受侵后退.研究中,笔者统计了鲅鱼圈观测站近30年(1963~1991年)的波浪资料,采用波能流法计算了多年来不同时距沿岸输沙的背景资料,结合水准测量以及若干简易标志桩跟踪监视,并借助地方志及不同时期地形图对比等资料,讨论了区域沿岸泥沙演变特点.同时,根据IPCC的最佳估计,采用沿岸输沙模式、一线蚀淤理论及动水型理论(海平面上升)对区域岸线的今后动态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