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306篇
海洋学   21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1.
弯道水面横比降及断面环流是弯道水流的显著特性。通过U形弯道水流壅水试验,对弯道水面横向比降、横向流速分布、环流强度、紊动能及纵向流速沿程的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下游回水的抬高,弯道水面横比降、横向流速分布、环流强度、紊动能及纵向流速将发生明显的改变。为深入探讨下游回水对弯道水流结构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12.
液动锤射流元件喷嘴临界流速预测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CFD动态分析技术,对SC71B型液动锤内部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其射流元件临界流速为20.305~22.565 m/s,大大低于凭经验预测的40 m/s。为检验这一理论预测结果,对SC71B型液动锤射流元件临界流速进行了实验测定,为21.83 m/s,表明理论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高度吻合,证明了基于CFD动态分析的液动锤射流元件临界流速理论预测方法的可行性;同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测获得了至今为止液动锤射流元件临界流速的最低值,可为研制油气钻井用低速射流元件驱动控制的液动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13.
谢大勇  王凤和 《水文》2000,20(6):62-62
1 问题的提出目前,在实测流量成果表中最大流速的填制标准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行业标准《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L247-1999》以下简称《规范》)第138页规定要求填制的。《规范》要求如下:1用流速仪或深水浮标法时,填最大测点流速。若已作流向偏角改正,填改正前的流速。2用水面浮标或小浮标施测时,填实测最大流速即最大虚流速。3用中泓浮标法时,填不少于2~3个历时较短、运行正常、流速最为接近的平均流速。4断面上同时有正负流速或全为负流速时,应选绝对值最大者填入。如为负值,应加负号。我们在多年的实…  相似文献   
614.
热液流体泵吸上侵管流动力学模拟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流体相在各种地质过程中的行为和作用 ,是地球物质科学的核心课题。通过对山西义兴寨脉状金矿热液流体上侵动力学的模拟计算证明 ,构造泵吸驱动的矿液流动具有有压管流的性质 ,并探索引入柏努利方程对其流动状态进行描述。论证了地质流体因其性质和所处地质环境的不同 ,可划分为多孔介质中的渗流和较宽阔裂隙中的管流 (流动 )两种。赋存于地壳中深部或由岩浆冷却分异形成的成矿流体 ,在张剪性断裂活动中 ,主要由构造泵吸机制驱使其上侵成矿。热液在相对封闭 (未喷出地表 )的较宽阔的断裂系统中受应力驱动上侵流动 ,其性质接近于流体力学中的有压管流 ,可以用柏努利方程进行描述。推导出了描述热液管流上侵动力学特征的柏努利方程关系式 ,表明热液的流速与所处构造压力差、流体的性质 (温度和密度等 ) ,以及流动通道的结构特征有关。对义兴寨脉状金矿进行的计算结果证明 ,热液上侵流速场的空间变化与金矿化分布格局相吻合 ,流体的高流速地段指示含矿石英脉密集区 ,因此具有成矿预测意义。针对热液管流上侵过程建立的动力学总方程中 ,每一个变量都有明确的地质意义 ,并可以在矿区实际测量 ;绘制的几组理论关系曲线有助于具体分析各种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15.
对于有冰川发育的泥石流隐患点而言,获取冰川动态有助于分析泥石流触发成因.西藏波密县天摩沟是大型泥石流灾害隐患点,在过去二十年中多次暴发泥石流.本文利用Planet、TanDEM-X和Sentinel-2卫星数据估计了天摩沟冰川2016—2021年间的边界变化、2000—2016年间的表面高程变化,以及2016—2021年间的流速变化.冰川边界、表面高程和流速变化观测结果均表明天摩沟冰川在2018年7月11日大型泥石流暴发前未发生跃动或崩塌.通过分析高分辨光学影像和气象数据,认为冰川附近山体崩滑产生的岩屑,冰川前方的冰碛物和散冰,以及主沟中上游沟岸滑坡产生的松散物共同组成2018年7月11日泥石流的启动物源,灾前连续两天降水使得物源含水量达到饱和,土体抗剪强度降低,灾害当天持续小雨诱发高位物源启动,形成泥石流灾害.天摩沟冰川对泥石流发育的作用在于贡献了部分物源和水源.其流速明显高于周边冰川,主干峰值流速可达0.80±0.02 m·d-1.冰川高速流动使得高位冰碛物堆积速度快,而冰川融水使得泥石流降雨启动阈值更低.天摩沟在2018年7月之后没有再发生大规模泥石流,但是...  相似文献   
616.
海南日月湾是典型的岬角弧形海湾,海岸类型多样,底质粒级较粗。基于实测的海流、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分析了海南日月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计算了泥沙起动流速与表层沉积物输运通量,探讨了表层沉积物运移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颗粒较粗,整体以含砾砂为主,其次为砾质砂、砂、砂质砾和粉砂质砂,呈圆斑状零星分布;沉积物粒级组分从最细的黏土到最粗的砾均有分布,细颗粒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侧和西侧近岸海域,粗颗粒呈NS向条带状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海域,呈现中部分选差、周边分选好的特征;研究区泥沙起动流速在近岸自东北向西南递增,在远岸自东北向西南先减小后增大,粒径对泥沙起动流速的影响大于水深,靠近分界洲岛海域,单纯的潮流作用只能使部分颗粒发生再悬浮,表层沉积物平均日净输运通量介于0.04~3.7 kg m-1 d-1,净输沙方向总体呈SW向,平均日净输运通量在东北侧海域明显高于西南侧海域,涨潮段单宽输沙率略大于落潮段单宽输沙率(R4站位除外),涨、落潮段输沙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17.
基于MIKE21 PMS,对1/10、1/20、1/40、1/100四种不同坡度地形下不规则波浪产生的沿岸流进行数值模拟。将模拟得到的流速随着离开静水岸线距离的变化曲线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选用高斯分布函数对流速曲线进行拟合,进而得到高斯分布函数中流速最大值与其出现位置以及流速分布宽度等参数随着入射波浪要素和地形坡度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文中给出的高斯分布函数适用于描述不规则波浪作用生成的沿岸流流速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18.
黑臭现象在我国东部地区浅水湖泊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影响环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厌氧环境和高浓度Fe~(2+)、S~(2-)是引起黑臭现象的必要条件.本文解析巢湖南淝河口区黑臭水团范围内Fe~(2+)、S~(2-)与DO、流速的分布特性;基于空间计量模型重点探讨了流速、DO和Fe~(2+)、S~(2-)分布的空间关联性.结果发现,水体流动在黑臭水团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使Fe~(2+)、S~(2-)和DO彼此产生空间相关性以及通过分散作用改变局部Fe~(2+)、S~(2-)浓度分布;同时流速通过增强复氧间接影响Fe~(2+)及S~(2-)总体浓度的作用较小.流速与Fe~(2+)、S~(2-)之间均满足线性空间滞后模型;而线性回归模型中流速对Fe~(2+)的影响低估了约7%,对S~(2-)的影响则低估了12%.  相似文献   
619.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原理及其在长江中下游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P)的原理及2002年5-6月在长江中下游的应用。测量采用走航方式,获得了重庆至江阴水域和徐六泾段流速剖面大范围观测资料,对测量结果和数据处理方法做了探讨,给在复杂地形的水文条件下使用ADP技术提供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20.
当前,基于第三代海浪模式的波-流相互作用研究,通常仅考虑背景流场对海浪群速度大小、方向的改变及其所引起的波浪折射效应,忽略了流场对波浪能谱的影响。本文以波-流相互作用源函数为切入点,利用MASNUM海浪模式进行理想实验,阐释了水平方向上的波-流相互作用对海浪能谱的改变以及对海浪模拟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流速梯度量级、水深、波浪成长状态以及流速梯度方向均可以影响波-流相互作用源函数的作用效果,使得有效波高、谱峰波向的模拟结果发生变化。在更符合实际的水平流速梯度量级下,波-流相互作用源函数对有效波高和谱峰波向模拟值的影响非常小;但考虑到涌浪的长距离传播,其对谱峰波向的影响仍可能明显改变涌浪的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