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06篇
  免费   2391篇
  国内免费   2728篇
测绘学   444篇
大气科学   1425篇
地球物理   2026篇
地质学   9562篇
海洋学   481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235篇
自然地理   2104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429篇
  2022年   530篇
  2021年   592篇
  2020年   428篇
  2019年   600篇
  2018年   407篇
  2017年   411篇
  2016年   444篇
  2015年   521篇
  2014年   903篇
  2013年   674篇
  2012年   794篇
  2011年   894篇
  2010年   782篇
  2009年   789篇
  2008年   881篇
  2007年   610篇
  2006年   653篇
  2005年   589篇
  2004年   492篇
  2003年   612篇
  2002年   538篇
  2001年   480篇
  2000年   360篇
  1999年   361篇
  1998年   348篇
  1997年   285篇
  1996年   352篇
  1995年   326篇
  1994年   258篇
  1993年   196篇
  1992年   183篇
  1991年   124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5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91.
892.
应用SVD技术,诊断分析了北半球100hPa高度场与川渝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度场与降水场具有密切的时空相关性,第一模态反映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南亚高压活动地区前期10~12月、1~4月高度场变化,通过影响未来夏季南亚高压强度、位置,导致川渝地区夏季旱涝异常。高度场与降水场的这种非同步联系,物理意义明确,时空相关显著,是一种有价值的预测川渝地区夏季旱涝异常的强信号。  相似文献   
893.
渤海湾地区前第三系构造样式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渤海湾盆地内黄骅坳陷等潜山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结合周缘隆起区露头区野外构造考察,对渤海湾地区前第三系主要发育的拉张构造、挤压构造、走滑构造、负反转构造、重力滑动构造等5种进行了研究,这些构造在南北向上大致以沧东断裂、北西西向上大致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和齐河-广饶断裂为界分为六个区,不同区之间的构造线走向及构造样式组合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湾地区前第三系的这种构造样式分布格局可能是印支期华北板块与北部的西伯利亚板块、南部的扬子板块先后闭合碰撞以及燕山中、晚期滨太平洋构造域影响作用不断增强和深部岩石圈的大规模减薄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94.
水资源空间分布模型及GIS分析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拓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流域自然水循环过程。因此,在对流域水资源状况进行定量描述时,必须综合考虑自然、人文二元要素的影响。本文选取了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严重的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内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情况,选取了对水资源空间分布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其中距河流远近因素体现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坡度因素代表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对径流和地下水有影响;而土地利用类型因素反映了土壤下垫面的水文特性。通过AHP方法确定上述影响因素的权重,建立水资源空间分布测算模型。根据模型将按流域单元统计的水资源总量数据展布到公里格网上,得到了水资源空间分布结果。最后,通过对空间化水资源数据的分析,剖析了当地的水资源状况,结合"一轴三带"的规划分区思想,对如何进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95.
差分GPS方法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使用差分GPS方法, 测量西宁盆地内部各级阶地参数, 对比野外阶地特征, 探讨区域新构造时期活动特征, 以及西宁城市周缘活断层的分布及活动特征。 通过这一区域的实践, 认为DGPS方法能够快速、 精确的获得区域内阶地面的坐标和高程, 是确定弱活动或隐伏断裂的可行方法。 南川河断裂错断T3、 T4、 T5阶地, 断裂的活动时间为T3阶地形成后, T2级阶地形成前的0.10 Ma B.P.至0.05 Ma B.P.。 垂直断距15~20 m, 最小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30 mm/a。  相似文献   
896.
四川及邻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分布特点, 将四川及邻区划分为西南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 收集了西南地区96次、 四川盆地地区40次近代破坏性地震资料, 并对各次地震的震级参数进行了统一校核. 按照该地区震中烈度与震级、 有感半径与震级的统计关系, 对地震烈度衰减进行了近场与远场特征控制, 建立了地震烈度沿长轴、 短轴和平均轴的衰减关系. 统一了中国与美国面波震级的震级标度, 利用最新得出的美国西部基岩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 采用考虑地震加速度的近场距离饱和与震级饱和特征的衰减模型, 转换得到了该地区的基岩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897.
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灌丛荒漠化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木本植物入侵及其导致的草原灌丛化已经成为全球范 围普遍发生的现象, 是草地沙化和荒漠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干旱生态系统中, 此种类型的植被变 化将对区域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显著影响。过度放牧、区域气候干旱化和自然火过程是 导致灌丛入侵和发展的主要控制因子。草原灌丛化过程中, 草地生态系统分布较为均匀的土壤养 分及相关元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发生分异, 关键生命元素C、N、P 、S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 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显著作用。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原灌丛荒漠化之间存在潜在的反馈机制, 人 类扰动的影响将使这种反馈作用变得更加迅速和灵敏。  相似文献   
898.
小气候、雪盖及土壤湿度对高山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High mountain landscapes above the tree-line are often regarded as close to nature, although human impact has obviously changed the environment, partly exceeding its carrying capac- ity (L?ffler, 2000). Due to their fragility regarding expecte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an increasing land use pressure in many regions, high mountain landscapes recently became a major focus within the discussion o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worldwide (Messerli and Ives, 1997), and regional p…  相似文献   
899.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千庆兰  陈颖彪 《地理科学》2007,27(3):289-295
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是地区制造业在区域之间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所提供的有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大小。利用构建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以省区为基本单元,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并对这种变化和差异的动因给与解析。研究表明,从1985年到2003年的近20年来,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呈现出一定的时空演化规律:①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和地区经济实力的提高,地区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普遍抬升;②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地域差异明显,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逐渐递减,且差距随时间的推移呈扩大趋势;③地区制造业竞争力与其驱动因素关系密切。驱动因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决定了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过程与空间格局演变趋向。  相似文献   
900.
蒙吉军  王钧 《地理研究》2007,26(5):857-866
气候变化与植被变化的关系已经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得到了研究证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AVHRR GIMMS NDVI和AVHRR GloPEM NPP数据集,通过对逐个像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1)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和净初级生产量总体均呈增加的趋势,但不显著。植被指数的年际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2)植被指数年际变化与气候因子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区域分异比较明显;(3)不同的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有着不同的响应特征;在该研究区气温变化对植被变化的影响要高于降水量变化对其影响;(4)植被指数年际变化与气候因子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的规律性比较明显。本研究将会增进对影响喀斯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然过程的认识,同时也会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