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89篇
海洋学   5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珠江三角洲海侵过程与土壤氟元素的富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三角洲代表性土壤浅层和深层样品测试数据表明,珠江三角洲土壤中存在较严重且分布广泛的氟元素污染,土壤氟的高含量区分布于冲积平原,显著地受海相沉积背景控制,与海相沉积密切相关,氟含量从地表到地下1.5~2.5 m均较高,但含量变化较小.高氟含量区分布与全新世海侵范围基本一致,两者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表明该区氟元素污染属于自然作用引起的土壤污染,与人类经济活动关系不大,推测这是由于海水中氟元素在土壤富集的结果,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土壤中氟元素污染的回避、防治和修复.  相似文献   
62.
太湖平原西北部第四纪海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武进漕桥和金坛水北等地钻孔及剖面样品中古生物组合分析,结合岩性、古气候、古地磁等综合研究,证实太湖平原西北部第四纪以来曾发生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海侵,即晚更新世早期的太湖海侵、晚更新世晚期的Ge湖海侵和全新世的镇江海侵。  相似文献   
63.
华北地台晚古生代海侵模式雏议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对华北地台的山西太原西山上石炭统太原组的7、8和11号煤层及其顶板灰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煤核和生物化石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煤层形成过程中有海水的影响,煤层上覆石灰岩形成过程中亦有淡水参与,说明煤层及其顶板灰岩在相序上是连续的,其海侵模式并不是突发型海便。而为渐进型海侵。本还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论述了海平面变化与聚煤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4.
晚松山时南黄海的古长江三角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更新世晚期(加拉米洛亚时开始到松山时结束),中国东部陆架发生海侵。随着海侵的推进,在南黄海中部出现了较厚的三角洲沉积。在沉积层的垂直序列上,发现了分流河口沙坝、分流河道和分流河口间湾等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的交替。这是一个海侵序列的三角洲层序。在海侵进程中三角洲的进积速率与海水进侵速率基本平衡。南黄海晚松山时古长江三角洲的发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浙闽隆起带在早期第四纪仍然是继承晚第三纪的一个构造上的隆起及地貌上的屏障,它制约着古长江流向东北方向。  相似文献   
65.
讨论了几种成煤作用观点或理论,运用突变或灾变的思路对海侵事件成煤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我国华北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的特殊古地理背景(如极为低平的盆地基底等),海侵过程常具快速侵进的特点,与普通的海侵过程相比具有"事件"性质,在沉积记录上表现为水体深度截然不同的沉积组合直接接触,其间具明显的相序缺失(非侵蚀间断缺失),海侵层在时空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等时性.同时提出不同成煤作用形成的煤在煤岩、煤质、煤的生烃能力上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66.
王张华  陈杰 《第四纪研究》2004,24(4):537-545
文章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南北两岸太湖和里下河两大平原新石器遗址分布和迁移特征的对比研究,发现两地新石器文化均起源于7000aB.P.前。可以认为全新世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是两地新石器文化兴起的原因。之后里下河平原经历了由全新世海侵引起的盐沼化过程,古文化发展受到明显的抑制;相比之下,太湖古平原为一丘状台地,地势高爽,加上贝壳砂堤对海水的有效阻挡,盐沼化过程稍弱,古文化得以延续和繁荣。  相似文献   
67.
长江三角洲(江南)地区第四纪海侵层的划分及时代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多年积累的钻孔剖面、微体生物化石、孢子花粉、古地磁和“C测年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本区第四系有5个主要海侵层,从老到新为第V海侵层(宝山海侵)、第Ⅳ海侵层(嘉定海侵)、第Ⅲ海侵层(昆山海侵)和第Ⅱ海侵层(涌湖海侵)、第1海侵层(镇江海侵),其时代分别为早更新亚世中期(1.8-2.0Ma B.P.)、中更新亚世早期(0.78-0.45MaB.P.)、晚更新亚世早期(126~70Ka B.P.)、晚更新亚世晚期(40-20Ka B.P.)、全新世(始于10Ka B.P.)。  相似文献   
68.
江苏第四纪海侵及近代海岸变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万里  顾洪群 《地质学刊》1998,22(A12):45-50
通过多种方法分析研究了江苏沿海海侵层和古海岸线遗迹的特征,勾画出第四纪以来江苏海岸线的变迁历史,为江苏沿海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9.
公元初年渤海湾和莱州湾的大海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守春 《地理学报》1998,53(5):445-452
本文揭示和论证了西汉末来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大海侵,并探讨了此次海侵的范围和持续时间,海侵的证据是,西汉时期在莱州湾沿岩滨海地带设置的诸县在东汉时期被废弃,东汉时期,渤海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诸郡国的县均人口居全国之首,以及《水经注》中记载的有关事实,此次海侵持续时间至少在一个半世纪以上,由于历史时期海侵事件较少研究,此次海侵事件的揭示,对于历史地理研究和全球变化研究都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