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8篇
  免费   327篇
  国内免费   466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235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273篇
海洋学   84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25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6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01.
渤海海冰动力学中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粘塑性海冰本构模型的基础上,将Kelvin-Voigt粘弹性本构理论引入到海冰动力学中,进而建立了粘弹塑性海冰本构模型.该模型可较好地反映渤海海冰在小应变和小应变率条件下的粘弹性力学行为,同时还考虑了大应变率下的海冰粘塑性力学行为.对渤海辽东湾海冰进行了48h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粘弹塑性海冰本构方程较Hibler的粘塑性本构模型可更好地处理渤海的冰间相互作用,提高海冰数值模拟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902.
马头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梦成  陈拥军  王静 《山地学报》2002,20(4):401-410
通过对马头山自然保护区1180余号标本的鉴定,现已知该地区共有苔藓植物69科,149属,265种及1亚种,1变种。其中,Leucodon temperatus Akiyama为中国大陆分布新记录,大萼苔(Cephalozia ambigua),钩叶粗蔓藓(Meteoriopsis ancistrodes),Isocladiella surcularis(Dix.)Tan,Trichosteleum stigmosum,Mitt.为华东新记录,水生湿柳藓(Hygroamblystgium fluviatile),梨蒴珠藓(Bartramia pomiformis)拟兜叶藓(Horikawaea dubia),柔叶毛柄藓(Calyptrochaeta japonica),角状刺枝藓(Wijkia hornschuchii)等14种为江西新记录。本文全面分析了马头山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将其划分为12种类型,其中以东亚成分为主,热带,亚热带成分次之,温带成分居第三位,分别为39.36%,30.92%,26.51%,东亚成分中的中国-日本成分77种,占30.92%。东亚特有属,刺疣藓属(Trichosteleum),水生湿柳藓等属种分布特点的讨论,以及和邻近地区比较,反映马头山苔藓植物区系与国内其它苔藓分布区之间的联系,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质,成为我国苔藓植物区系中典型的亚热带类型。  相似文献   
903.
藏南沉错地区近1400年来的介形类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藏南沉错CC1孔的介形类动物群所提供的古环境信息,探讨近1400年来的湖泊演化。CC1孔介形类共计7属15种。据其属种,数量及生态特征,可划分为7个组合,同时发现1400年来沉错环境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1)公元6世末-14世纪下半叶沉错主要为较深水湖,其中大约在708-780年和1199-1213年湖泊迅速扩大加深;(2)14世纪下半叶-19世纪末沉错主要为浅水湖,其中大约在1454-1525年,1645-1670年和1803-1891年3个时段湖泊强烈退缩,环境极不稳定,而大约在1731-1803年湖泊发生逆向转化,湖水增多,湖面抬升;(3)19世纪末至今沉错由较深水湖转变为浅水湖,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较深水湖,其中大约在1929-1935年湖泊急剧加深,20世纪70年代以来湖泊退缩,湖水变浅。  相似文献   
904.
通过相关分析,揭示了南极海冰影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可能途径,以及南太平洋副高在其间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海冰影响大气环流的实质在于它改变了经向热量交换的强度以适应南极地区大气热损失总量的变动,其作用在于维持整个极冰-海洋-大气系统的平衡.计算了南半球48°S以北地区低层大气中的平均经向热量交换,证实了上述推论.  相似文献   
905.
198 5年 2月在南极长城湾进行了浮游植物采样 ,在鉴定出的 3 1种浮游植物中 ,冷水性种类占的比例最大。湾内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均为 1 6 2 .5× 1 0 4 个 / m3 ,其分布湾内低于湾口。优势种类为聚生角刺藻、无刺冀根管藻和条纹盒形藻 ,前者的分布集中于湾内 ,后两者密集在湾口。  相似文献   
906.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3,自引:5,他引:5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作为一平面应力问题用有限单元法进行了计算。将本区地壳看成是一不均匀的弹性板,根据各地区杨氏模量E、泊松比v和地壳厚度T的不同,组成12种材料区。全区被分成288个三角形单元。考虑了五种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这些边界条件分别反映了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对我国及邻区施加应力的相对大小。将计算得到的最大剪应力值与强震分布进行对比,将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震源机制解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进行对比,选择一种和实际符合得最好的边界条件作为可取的模式。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洋板块的作用力最大,大约是来自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作用力的两倍。  相似文献   
907.
2020/2021和2021/2022年冬季京津冀气温呈明显相反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前者前冬气温异常偏低后冬偏高,而后者前冬气温极端偏高后冬转冷。这两年前冬冷暖反相的直接原因是亚洲冬季风环流异常。2020年12月欧亚地区为典型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乌拉尔山高压脊亦偏强,造成京津冀上空对流层中低层气温一致性偏低,而2021年12月环流形势相反。这两年冬季均处在拉尼娜背景下,但夏秋季喀拉海海冰异常有明显差异,可能是京津冀这两年前冬气温异常相反潜在的外强迫信号。统计和个例分析结果均表明,喀拉海海冰偏多易导致前冬西伯利亚高压偏弱,青藏高原地区海平面气压和亚洲大陆中纬度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均为正距平,不利于冷空气活动,造成2021/2022年前冬京津冀气温偏高,反之海冰偏少造成2020/2021年前冬偏冷。  相似文献   
908.
本文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陆雪和海冰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前期海冰和陆雪,对夏季风强度有影响,而与夏季风同时的海冰和陆雪的异常,却与夏季风相关甚小,这是由于大气状况的变化与下垫面的能量储放有关。本文初步探讨北极海冰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可能途径,认为海冰通过大西洋海温、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及青藏高压,由夏季对流层上层的东西热力环流圈和季风环流圈,对东亚夏季风起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09.
王永学  李志军  李广伟 《冰川冻土》2003,25(Z2):227-233
基于渤海海冰的物理和力学特性、海冰物理模型试验的相似理论以及国际上已有模型冰的经验, 研制了一种用于模拟我国渤海海冰的非冻结可破碎功能材料, 被命名为DUT-1模型冰.该模型冰采用聚丙烯粉、塑料微珠、水泥等材料加入一定量的水由特制的搅拌机搅拌均匀倒入模具后成型制成.通过实验室常温波流水槽中进行的冰排对直桩、锥体及斜面墙结构作用的物模实验的现象观察、结果综合分析、相关理论及经验公式计算结果比较, 验证了DUT-1模型冰试验技术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冰排对半圆型防波堤结构的作用、冰排与锥体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展现了DUT-1模型冰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10.
南极海冰和陆架冰的时空变化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美国冰中心和雪冰中心提供的海冰资料和我国南极考察现场的海冰观测资料, 对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多冰期; 80年代是少冰期; 90年代南极海冰属于上升趋势, 后期偏多; 区域性变化差别大, 东南极海冰偏多, 西南极海冰即南极半岛两侧特别是威德尔海(Weddell Sea)区和别林斯高晋海(Bellingshausen Sea)的冰明显偏少.东南极和西南极海冰的变化趋势总是反相的.90年代后期普里兹湾的海冰明显偏多, 南极大陆陆架冰外缘线总体没有明显的收缩, 有崩解也有再生的自然变化现象.西南极威德尔海的龙尼冰架(Ronne Ice Shelf)和罗斯海冰架(Ross Ice Shelf)东部崩解和收缩趋势明显, 东南极的冰架也有崩解和收缩, 但没有西南极明显.陆架冰崩解向海洋输送的冰山对全球海平面升高有一定的影响.目前, 南极冰盖断裂崩解形成的冰山, 向海洋输入的水量可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14 mm.南极海冰没有随着全球气候温暖化而明显减少, 而是按照东南极和西南极反相的变化规律进行周期性的变化、调整和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