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3篇
  免费   475篇
  国内免费   445篇
测绘学   154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300篇
地质学   938篇
海洋学   1839篇
天文学   134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4篇
  1948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01.
底流在陆缘深水环境下广泛存在,可对深水沉积过程及砂体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前人对重力流与底流的交互作用机制及沉积产物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目前有关底流改造型的海底扇储层构型模式仍然研究不够深入。东非鲁伍马盆地是当前重力流—底流交互作用研究的热点地区,文中以其代表性的下始新统海底扇水道体系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储层构型精细表征,建立重力流—底流交互作用下的海底扇水道体系构型模式。研究表明,目标水道体系内部发育水道、溢岸及朵叶3种构型要素,其中水道可分为水道复合体、单一水道及其内部不同级次的构型单元。底流对细粒物质的搬运可形成非对称的溢岸沉积,导致水道复合体之间呈逆底流侧向迁移叠置样式,其间泥岩隔层容易保存; 单一水道之间呈顺水道纵向迁移或逆底流侧向迁移样式,其中纵向迁移部位水道切叠连通,而侧向迁移部位容易保存泥质侧向隔挡体。受重力流沉积演化的影响,单一水道内部充填由砂泥交互型逐渐演化为富砂型,且在水道弯曲段的轴部砂体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902.
李林  张成  闫春  杨涛涛  解习农  王少凯  储生明 《地球科学》2021,46(10):3707-3716
海底重力滑动系统研究对认识海底斜坡稳定性和深水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上中新统及其以上地层中发育一个大型的自南向北滑动的海底重力滑动系统.利用区域二维地震资料,查明了该大型海底重力滑动系统的地震相和发育特征,探讨了其可能的形成原因.该海底重力滑动系统由伸展域、过渡域、收缩域、滑动面和软弱层等5个要素构成;其发育演化可划分为晚中新世前重力滑动、上新世同重力滑动和第四纪后重力滑动等3个阶段:前重力滑动为物质准备阶段,水道复合体沉积于半深海泥质斜坡之上,为重力滑动提供物质基础;同重力滑动为重力滑动系统发育的主体阶段,沉积物披盖在强烈变形而产生的地形上,同时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后重力滑动为重力滑动系统萎缩阶段,沉积物逐渐将重力滑动产生的凸凹地形填平,并继续沉积.斜坡地形和高沉积物供给是海底重力滑动系统发育的基础;基底断层活化和底辟作用可能是触发其发育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903.
当地时间02-04,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在72°59′E、65°58′S成功回收了两年前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布放的一套海底地震仪(OBS)。这是中国回收的布放时间最长的海底地震仪。海底地震仪由地震计、记录仪和释放器3部分组成,其中地震计负责将接收到的地震波转化为电子信号,记录仪对电子信号进行采集和存储  相似文献   
904.
A large number of submarine landslides with different scale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canyon area of the submarine pipeline route of Liwan 3-1 gas field. There is still much chance that submarine sl...  相似文献   
905.
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东北部小型峡谷内的块体搬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The process of mass movements and their consequent turbidity currents in large submarine canyons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at in small canyons. In this paper, we document mass movements in small submarine canyons in the northeast of Baiyun deepwater area, nor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and their strong effec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anyons based on geophysical data. Submarine canyons in the study area arrange closely below the shelf break zone which was at the depth of –500 m. Within submarine canyons, seabed surface was covered with amounts of failure scars resulted from past small-sized landslides. A complex process of mass transportation in the canyons is indicated by three directions of mass movements.Recent mass movement deposits in the canyons exhibit translucent reflections or parallel reflections which represent the brittle deformation and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respectively. The area of most landslides in the canyons is less than 3 km2. The trigger mechanisms for mass movements in the study area are gravitational overloading, slope angle and weak properties of soil. Geophysic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 genesis of submarine canyons is the erosion of mass movements and consequent turbidity currents.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mass movements on canyon are incis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at the erosion phases and fillings supply at the fill phases. This research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geological risk assessments and understanding the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CS.  相似文献   
906.
海底动力环境监测系统是南海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的重要课题。在"十一五"观测网的基础上,对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进行改进,设计使用CAN现场总线通信、ARM双冗余备份、Modem声学网关通道、DC/DC并联冗余与备份电池。该系统主要搭载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温盐深测量仪(CTD)、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等设备,集成岸基监测与反馈子系统、控制与数据采集子系统、通信与电源管理子系统,实现了对海底边界层速度剖面场、湍流速度、温度、盐度、压力等海洋动力要素的长期实时稳定监测。经过试验测试,该系统稳定可靠,利于传感器扩展集成,为海底观测网提供了可靠的验证观测节点。  相似文献   
907.
深水海域的工程开发、综合管理及权益维护,需要海底勘察装备技术先行;文章从水下声学定位、动力定位、海底浅层高分辨勘察、海底取样与测试等4个方面进行了海底勘察装备技术发展现状描述,并指出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08.
渤海湾海底输油管道分布广泛,文章重点从渤海湾海底地形地貌、沉积物类型、水动力条件、海底冲淤变化等自然环境因素的角度,半定量化计算研究区海底输油管道溢油风险评估指标,划分不同区域海底管道的溢油风险等级。并以埕岛油田一条海底输油管道为例,根据实际调查资料核实该海底输油管道状况,分析其溢油风险。  相似文献   
909.
海底管道冲刷防护是海管研究的热点之一,混凝土联锁排具有整体性好、易于机械化施工等优点在保滩护底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易受意外荷载作用的近海冲刷区域,将"混凝土联锁排+土工布"防护型式引入海底管道冲刷防护中,针对裸露或悬空海底管线,探讨混凝土联锁块的防护机理,开展室内水槽试验,选取不同水深工况对比冲刷防护效果并验证了土工布的反滤防护作用,经过分析对比表明"混凝土连锁排+土工布"防护型式适用于海底管线的防护。  相似文献   
910.
利用庙岛南部海域海砂开采区海底地形实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海砂开采过程中历年来海底地形地貌的特征变化,发现采砂活动并未引起该区水深发生较大变化。由于动态补偿作用,采砂以后在潮流和波浪的共同作用下,周围海域的泥沙将不断向采砂导致的深槽内填充,并使深槽逐渐变浅。输沙量计算结果表明,长岛海域净供砂量为9.0×104m3/a。从输沙方向看与潮流和波浪的影响及海底地形的走向密切相关。目前开采量小于3.3×104 m3/a,如果按照目前采砂规模,保证安全生产,采砂工程不会对海底地形、海岸地貌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