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5篇
  免费   482篇
  国内免费   441篇
测绘学   154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300篇
地质学   936篇
海洋学   1836篇
天文学   134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4篇
  1948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31.
海底压强变化对研究海洋环流、全球能量平衡、陆海水循环、气候模型等有着重要意义。对利用GRACE时变重力场数据反演全球海底压强变化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采用GRACE卫星Level-2数据的GSM和GAD数据反演了2010年全球海底压强变化,反演结果表明:利用GRACE时变重力场数据能够反演出大尺度的全球海底压强变化,海底压强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沿海岸线区域受陆地水文反演信号泄露影响海底压强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932.
采用重力异常的导纳理论推估海底地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系统探讨了采用重力异常的导纳理论推估海底地形的方法。在频率域内对海底地形和重力异常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确定在20~300 km波段内两者相关系数最高,适合通过重力异常反演。以皇帝海山链为例,分别采用未补偿导纳模型和顾及挠曲补偿的导纳模型开展研究,其中涉及的地壳厚度和有效弹性厚度等参数通过均衡响应函数法得到。引入余弦低通滤波器,有效地解决了向下延拓过程中产生的高频震荡问题。算例结果表明,采用重力异常的导纳理论能够有效地反演海底地形,结果真实可靠,反演模型的相对精度在6%左右,与ETOPO1模型相当,且能够刻画出ETOPO1模型中未显现的地形细节。由于地形变化剧烈,反演模型在海山链沿线附近精度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933.
为了给海洋采油作业平台提供安全保障,需要进行海洋采油平台海底勘测,该文研究了采油平台海底勘测调查的技术路线,对海底勘测的数据处理及成果分析进行了阐述,最后得出海底勘查的技术结论。  相似文献   
934.
《地理教学》2012,(1):45-45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两台海底地震仪将随第28次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并将投放于南极普里兹湾以北海域,对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域的地震情况进行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地区投放海底地震仪。  相似文献   
935.
《西部资源》2012,(4):78-78
1959年,长期从事锰结核研究的美国科学家约翰·梅罗发表了他的关于锰结核商业性开发可行性的研究报告,引起许多国家政府和冶金企业的重视。此后,对于锰结核资源的调查、勘探大规模展开。开采、冶炼技术的研究、试验也迅速推进。在这方面投资多、成绩显著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及中国等。到80年代,全世界有100多家从事锰结核勘探开发的公司,并且成立了8个跨国集团公司。关于锰结核的生成原因,一般认为是沉降于海底的各种金属的氧化物,以带极性的分子形式,在电子引力作用下,以其他物体的细小颗粒为核,不断聚集而成。这个理论也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  相似文献   
936.
科考 《西部资源》2012,(6):34-35
6月2日,"海洋六号"载着中国大洋科考第27航次团队从珠江口出发,驶向东南。东南以东,海水的颜色由灰变蓝,直到深蓝。风浪和潮白渐去,海面开始呈现中世纪宝石一般的静谧沉静。但在静谧的海面之下,另一个世界却走向热烈,生物更加缤纷,矿产更加丰富。对任何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而言,这都是资源战略的重要一环。当前各国纷纷调整海洋战略,大国国力和科技实力尽显。如同这次大洋科  相似文献   
937.
海底地形影响着海洋自然灾害、资源开发以及军事国防.海底地形的探测手段由过去传统的船载声呐技术发展到依靠重力数据反演水深.国外从1980年代就开始利用船载和卫星测高数据开发全球水深模型,截至目前发布的水深模型空间分辨率达到15″.本文总结了声呐、激光测深雷达、卫星测高重力数据和遥感影像反演水深的研究现状,并分析每种测深手...  相似文献   
938.
锡铁山铅锌矿床发育较为完整的喷流沉积系统,包括管道相、近喷口相、远端沉积相及各种喷流沉积岩,并有后期改造作用形成的脉状铅锌矿体。本文通过喷流沉积系统各部位硫化物硫同位素的分析,不同部位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不同,且规律性变化。以黄铁矿分析结果为例,网脉状石英钠长岩δ34S=+0.8‰,代表供给系统的硫化物脉2.95‰,非层状矿体4.48‰,层状矿体3.25‰,炭质片岩为+6.26‰,后期改造型铅锌矿脉为+2.93‰。代表管道相的网脉状石英钠长岩黄铁矿具有深源(幔源)的硫同位素组成,而矿体或大理岩上盘炭质片岩具有海水硫来源的特点。矿体的硫介于二者之间,更靠近炭质片岩的硫化物同位素组成,其来源可能更多受海水硫酸盐的制约,即锡铁山矿床硫具有混合来源性质,主要是海水硫酸盐的还原,部分来源于深部卤水的供给。硫的还原方式以生物细菌还原为主。层状矿体中硫同位素组成由早至晚δ34S逐渐降低,表明层状矿体成矿作用过程中,发生了生物成因的H2S的大量加入。  相似文献   
939.
南海岩石圈厚度变化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层析资料表明,南海地区,自红河口向南经南海、苏录海到苏拉威西海,岩石圈速度低,底部横波速度仅4.4km/s,岩石圈厚度在60~80km,为薄岩石圈地区;而软流层的速度也较低,在4.2~4.4km/s,但厚度较大,大于200km。从红河—莺歌海断裂带经南海到苏录海,存在一条北西向宽约200km的上地幔北西向低速带,速度在4.05~4.25km/s(面波速度)。它反映了新生代南海地区上地幔的动力学过程。南海岩石圈厚度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南海陆缘,岩石圈厚度在70~80km,而在南海洋盆之下,岩石圈厚度超过100km,岩石圈底部存在高速岩石层,并且洋盆下的岩石圈之厚度比大陆边缘厚,在海盆岩石圈下部的60~80km深度上存在一高速层,纵波速度为8.2~8.3km/s。特别是中央海盆及西北海盆与西南海盆,其下部岩石圈中均存在一高速岩石层,这是非常具有构造意义的。由此笔者提出大陆岩石圈裂离、上地幔因减压而部分熔融所产生的基性岩浆形成南海新生代洋壳的猜想。  相似文献   
940.
海底矿体开挖下的断裂带突水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水害是因井巷和采掘工作面与含水层、地表水体或含水的裂隙带、溶洞、构造破碎带等接近或沟通而突然发生的出水事故,由于其突发性和出水量巨大的特点,常常影响矿山生产甚至造成淹井等严重后果。断裂带作为岩体内的低强度带,受矿体开挖影响常常产生断层活化现象,而有可能成为矿坑突水的通道。本文根据三山岛金矿新立矿区海底采矿的地质条件,结合实际工况,采取数值模拟方法,对矿床开采引起断裂带活化的状况以及上覆海底粘土隔水层的沉陷变形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断裂带与上盘围岩接触带是受到开采扰动强烈的地带,断裂带和上覆海底粘土隔水层的阻水效应随着采场的逐渐上移而弱化,当开采至-135m水平时,海底矿山的生产安全将受到海水溃入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