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5篇
  免费   485篇
  国内免费   428篇
测绘学   153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94篇
地质学   929篇
海洋学   1822篇
天文学   133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4篇
  1948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81.
锡铁山铅锌矿床发育较为完整的喷流沉积系统,包括管道相、近喷口相、远端沉积相及各种喷流沉积岩,并有后期改造作用形成的脉状铅锌矿体。本文通过喷流沉积系统各部位硫化物硫同位素的分析,不同部位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不同,且规律性变化。以黄铁矿分析结果为例,网脉状石英钠长岩δ34S=+0.8‰,代表供给系统的硫化物脉2.95‰,非层状矿体4.48‰,层状矿体3.25‰,炭质片岩为+6.26‰,后期改造型铅锌矿脉为+2.93‰。代表管道相的网脉状石英钠长岩黄铁矿具有深源(幔源)的硫同位素组成,而矿体或大理岩上盘炭质片岩具有海水硫来源的特点。矿体的硫介于二者之间,更靠近炭质片岩的硫化物同位素组成,其来源可能更多受海水硫酸盐的制约,即锡铁山矿床硫具有混合来源性质,主要是海水硫酸盐的还原,部分来源于深部卤水的供给。硫的还原方式以生物细菌还原为主。层状矿体中硫同位素组成由早至晚δ34S逐渐降低,表明层状矿体成矿作用过程中,发生了生物成因的H2S的大量加入。  相似文献   
982.
南海岩石圈厚度变化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层析资料表明,南海地区,自红河口向南经南海、苏录海到苏拉威西海,岩石圈速度低,底部横波速度仅4.4km/s,岩石圈厚度在60~80km,为薄岩石圈地区;而软流层的速度也较低,在4.2~4.4km/s,但厚度较大,大于200km。从红河—莺歌海断裂带经南海到苏录海,存在一条北西向宽约200km的上地幔北西向低速带,速度在4.05~4.25km/s(面波速度)。它反映了新生代南海地区上地幔的动力学过程。南海岩石圈厚度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南海陆缘,岩石圈厚度在70~80km,而在南海洋盆之下,岩石圈厚度超过100km,岩石圈底部存在高速岩石层,并且洋盆下的岩石圈之厚度比大陆边缘厚,在海盆岩石圈下部的60~80km深度上存在一高速层,纵波速度为8.2~8.3km/s。特别是中央海盆及西北海盆与西南海盆,其下部岩石圈中均存在一高速岩石层,这是非常具有构造意义的。由此笔者提出大陆岩石圈裂离、上地幔因减压而部分熔融所产生的基性岩浆形成南海新生代洋壳的猜想。  相似文献   
983.
海底矿体开挖下的断裂带突水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水害是因井巷和采掘工作面与含水层、地表水体或含水的裂隙带、溶洞、构造破碎带等接近或沟通而突然发生的出水事故,由于其突发性和出水量巨大的特点,常常影响矿山生产甚至造成淹井等严重后果。断裂带作为岩体内的低强度带,受矿体开挖影响常常产生断层活化现象,而有可能成为矿坑突水的通道。本文根据三山岛金矿新立矿区海底采矿的地质条件,结合实际工况,采取数值模拟方法,对矿床开采引起断裂带活化的状况以及上覆海底粘土隔水层的沉陷变形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断裂带与上盘围岩接触带是受到开采扰动强烈的地带,断裂带和上覆海底粘土隔水层的阻水效应随着采场的逐渐上移而弱化,当开采至-135m水平时,海底矿山的生产安全将受到海水溃入的威胁。  相似文献   
984.
杨瀚海  杨勤生 《云南地质》2010,29(3):245-250,244
华南成矿省滇东南成矿带是国内大型超大型矿床较多地区,以往认为其成因与滇东南三大花岗岩体的侵入有关,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不少科研单位及学者在3个超大型矿床的块状硫化物矿石中发现了喷流沉积的重要证据。白牛厂V1矿体的直接顶、底板地层,在多个穿矿钻孔中发现三叶虫化石以及在白羊矿段矿石中发现了沉积锡石等也难与阿尾隐伏花岗岩体的成矿作用相联系。  相似文献   
985.
从现代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特征对比角度,总结分析了世界现代海底喷流的块状硫化物成矿堆积,综述了现代海底块状硫化物成矿主要形成于洋壳和岛弧环境的实际观察结果,突出强调了洋壳环境和岛弧或陆壳环境两种成矿环境对成矿类型分类的意义。对上地幔部分熔融岩浆来源与地壳物质可能带人、火山喷发岩浆系列的演化和对热液成矿作用的控制进行了讨论,对比分析了岩浆流体对成矿的重要贡献和控制作用,以及成矿热液循环体系形成的条件和模式。  相似文献   
986.
安徽铜陵马山金铜硫矿床产于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岩与灰岩地层之间,主矿体呈层状。矿石结构构造、成矿元素地层学分带、硫化物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硫、铅同位素等特征表明,该矿床是中石炭世海底喷流沉积的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后在燕山期又受到了石英闪长岩体的改造和叠加。在长江中、下游断裂拗陷带中有许多硫化物矿床在成因上与马山相似。研究表明,在晚古生代,有一片洋壳拖着扬子板块往北向华北板块俯冲,故这类矿床形成于扬子古陆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987.
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野马泉铁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前人认为野马泉铁多金属矿属矽卡岩型,笔者首次在野马泉矿区发现在矿体的顶部有喷流岩——紫红色碧玉岩出现,证明在野马泉矿区曾发生过海底喷流成矿作用。通过分析对比,认为该区早期为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晚期为矽卡岩成矿作用,也就是说野马泉铁铜矿床的成因应为喷流沉积+矽卡岩型。对于在该区找矿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88.
东升庙矿床成因和找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东升庙矿床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显示,该矿床的富硫和富锌2种矿体在矿体形态、矿石的金属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特征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均显示明显的差异.矿床的成矿作用有2期:第一期为热水喷流-沉积作用,形成了富硫矿体;第二期为发生于区域变质和变形作用之后的低温热液改造成矿作用,形成了富锌矿体.该矿床含矿地层从上到下多层富硫矿体-碎屑岩-白云质大理岩的岩石组合及富硫矿体形成以后的热液活动是形成富锌矿体的必要条件.在该矿床及其外围的狼山-渣尔泰成矿带内,众多块状硫化物矿床原生矿体之下、或多金属沉积层之下,有可能找到改造型富铜、锌、铅矿体.  相似文献   
989.
海底断裂引起的地震/海啸等灾害有着巨大的破坏性,这使得地震和地质学家越来越关注那些位于海底之下的活动断裂。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在海底活动断裂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包括高分辨率声学探测技术、水下照相/摄像技术、定年技术、海底钻孔取样、GPS变形测量和0BS观测等,而我国也正逐渐拥有和掌握这些技术方法。目前,我国对海底活动断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近海海域中,渤海和福建—粤东沿海是强震的多发区,主要与几条规模较大的海底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如郯庐断裂渤海段,张家口—蓬莱断裂和华南的滨海断裂等,因此,为了增强对近岸海域地震的预测、评价地震危险性并对地震所造成的灾害进行评估,有必要在上述海域开展海底活动断裂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0.
从容 《海洋世界》2007,(9):31-36
北极“热”起来了! 北极“热”起来了!热源是被誉为“北极熊”的俄罗斯的一次“二合一”科考活动。按照俄罗斯总统和外长的说法,俄罗斯科考队的主要目的是勘测海底,获取足够数据以证明俄罗斯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若仅仅如此,恐怕不会折腾出这么大的动静。引起“众怒”的是,俄罗斯科考队在2007年8月2日将一面特制的国旗插在4200多米深的北极海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