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2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海拔依赖型变暖为理论基础,研究山地积雪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2000—2019年MODIS积雪物候数据,对秦岭南北积雪日数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了秋冬两季厄尔尼诺指数(NINO)、青藏高原气压对积雪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13年后秦岭南北气候由“变暖停滞”转为“增温回升”,积雪日数随之呈现转折下降,积雪日数≥10 d栅格占比由前期的35.1%下降为8.6%。(2)在垂直地带规律上,秦岭山地以1950~2000 m为临界点,大巴山区以1600~1650 m为临界点,低海拔地区积雪日数随海拔增加速率要低于高海拔地区。2100~3150 m海拔带是积雪日数的垂直变化的关键带;(3)在影响因素上,NINO C区、NINO Z区秋冬海温和青藏高原冬季高压,是秦岭山地、汉江谷地和大巴山区积雪异常的有效指示信号。当赤道太平洋中部秋冬海温偏低,且青藏高原冬季高压偏低时,上述3个子区积雪日数异常偏多。(4)在环流机制方面,相对于积雪日数偏少年,秦岭南北积雪日数偏多年1—2月0℃等温线位置偏南,低温环境为增加冰雪物质积累、延缓冰雪消融提供了气温条件;1月区域存...  相似文献   
82.
刘晓娟  陈年来  田青 《中国沙漠》2014,34(1):191-196
选择海拔为3 762m(低海拔样地)和4 137m(高海拔样地)处囊种草(Thylacospermum caespitosum)群落作为研究样地,分别选取9个直径约50cm的囊种草丛,测定其下土壤的养分、水分和温度等指标,并以邻近无囊种草生长区域的土壤为对照,试图揭示囊种草对土壤微环境的修饰作用对海拔的响应。结果表明:囊种草的生长提高了其下土壤养分含量;改善了土壤水分状况;调节了土壤温度,在其冠层下维持了一个温度较为恒定的环境。随着海拔升高,环境条件的恶劣程度加大,环境压力增大,高海拔样地的土壤养分、水分和温度均低于低海拔样地,而囊种草对这些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善作用则随海拔的升高而加强。  相似文献   
83.
高原植物正构烷烃的奇偶优势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等植物火绒草和蒲公英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碳优势指数(CPI)、奇偶优势指数(OEP)进行分析,发现两种植物抽提物中正构烷烃主要为C11~C35,丰度最大的为C29、C27和C31;正构烷烃具有非常明显的奇偶优势;蒲公英正构烷烃CPI和OEP存在随海拔升高而加强的变化趋势,火绒草正构烷烃奇偶优势随海拔升高虽有一定变化但规律性不强。  相似文献   
84.
IPCC《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全球、区域海平面变化和极端海面(极值水位)升高的贡献,以及海平面上升对低海拔(小鱼10 m)岛屿、沿海地区和社会的影响及相关的风险。评估表明,全球变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证据是确凿的,且明显加速(高信度),极端海面高度升高,主要是由陆地冰川和冰盖融化以及海洋热膨胀引起,且前者的贡献已大于后者(很高信度);与此同时,海洋变暖速率倍增,强热带气旋、风暴潮增多,极值水位重现期缩短;至21世纪末,全球海平面还将上升约0.43 m(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RCP2.6)和0.84 m(高排放情景,RCP8.5)(中等信度),很多沿海地区当前较少发生的百年一遇的极值水位将变为一年一遇或更频繁,而对于许多沿海低洼地而言,类似事件甚至在21世纪中叶就可能发生(高信度)。评估还表明,持续上升的海平面、趋于频发的极值水位,以及人为地面沉降等因素,增加了沿海社会-生态系统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并且,与海平面上升有关的危害(险)性事件,如海岸侵蚀、洪灾、盐碱化和生境退化等将显著增加(高信度)。报告指出,如未采取充分的适应海平面上升的措施,在RCP8.5情景下,沿海大城市、城市环礁群岛、热带农业三角洲地区和北极沿岸社区将处于高或很高的灾害风险中(高信度)。  相似文献   
85.
百善 《地理教学》2011,(20):2+65-F0002,F0003
位于青海省尖扎县境内黄河峡谷带,面积15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500米,最高海拔3100米,最低海拔2300米,年平均气温为摄氏20℃,最低气温为摄氏-11℃。  相似文献   
86.
伊犁河流域乌孙山北坡植被垂直分布格局的定量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野外调查结果,以1 410~2 960 m海拔梯度上的群落物种重要值和个体数为数量指标,采用游动分割窗技术定量判定了伊犁乌孙山北坡植被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平方欧式距离、马氏距离和Bray-Curtis距离系数均能较好指示群落交错带的变化类型、位置和宽度,其中,平方欧式距离和马氏距离更能直观而准确地反映植被沿海拔梯度的变异,且8个取样单位为游动分割窗最适窗体宽度。利用游动分割窗技术的定量分析,可以将伊犁乌孙山植被沿海拔梯度划分为11个植被带,从低到高依次为:荒漠草原、荒漠草原与山地草原交错带、山地草原、山地草原与亚高山草甸交错带、亚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与高山草甸交错带、高山草甸、高山草甸与针叶林交错带、针叶林、针叶林与高寒草甸交错带以及高寒草甸。荒漠草原与山地草原交错带、山地草原与亚高山草甸交错带、亚高山草甸与高山草甸交错带为渐变型过渡带,宽度分别为250、100、100 m,高山草甸与针叶林交错带和针叶林与高寒草甸交错带为急变型过渡带,宽度分别为150 m和100 m。  相似文献   
87.
综合应用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计算、地理信息技术、生物地理统计等方法,对梅里雪山森林生物质能资源赋存量、资源总量以及与海拔、山地坡度和坡向等的关系作出定量计算,并对其相关性作分析,发现梅里雪山东坡森林生态系统潜在蕴藏生物质能资源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在海拔2 000 ~3 900 m,森林生物质能资源数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加,3900m以上急剧减少;生物质资源数量在坡度25°~35°期间最大,不同坡向上生物质资源数量差异明显,较为集中分布在东坡、东南坡和西北坡.相关分析表明,生物质能资源数量与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具有相关性,与海拔、坡向负相关,与坡度呈正相关,其皮尔森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17,-0.86和0.30.在山体中部形成森林生物质能资源富集带,构成环形生态廊道,为山地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提供了优良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8.
杏梅坞秋韵     
春之美无人不晓,可与之相比,我则更喜欢枫叶红遍,秋高气爽的凝重。晚秋,得以常安之行,我们走进了"最美秋色"的杏梅坞。簿雾弥漫,太阳隐蔽在深深的云层后面,海拔400余米的杏梅坞呈现出一派别处初冬的超然。  相似文献   
89.
为了探索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对海拔和坡向的响应及其与植被的关系,以东祁连山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7个海拔和2个坡向高寒草甸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规律及其与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1) 土壤含水量、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容重、全磷和碳氮比(C/N)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 同一海拔,大部分海拔梯度阳坡的土壤土壤容重、速效钾、电导率和全磷高于阴坡,阳坡的土壤含水量、速效磷、C/P和N/P低于阴坡,海拔3200 m梯度以下阳坡的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C/N低于阴坡。(3) 不同海拔和坡向的高寒草甸土壤C/N、C/P和N/P处于14.55~38.13、12.61~87.94和0.27~5.01之间。(4) 冗余分析(RDA)发现,土壤容重、全氮和速效磷是影响高寒草甸植被的关键土壤因子,聚类分析发现海拔3200~3400 m的阴坡和阳坡聚为一类。综上所述,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比随海拔和坡向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基于对N/P比的分析发现,该区域高寒草甸类草原的初级生产力主要受土壤氮限制且低海拔和高海拔区域尤为明显,基于聚类分析发现,海拔3000 m和3400 m是该区域草地植被和土壤特征发生变化的临界线。建议在高寒草甸类草原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海拔和坡向的分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90.
作为叶经济学谱系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叶寿命是植物为了获得最大化光合碳收获的重要适应策略。由于很难鉴别越冬芽鳞痕以及区别不同叶龄叶片,鲜有研究关注柏科物种的叶寿命,使得我们对该类群的叶经济学谱系研究缺乏了解。基于此,我们对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不同海拔、不同冠层高度的方枝柏叶寿命和单位重量的叶氮含量(N;)开展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方枝柏平均叶寿命约为4.2±1.2年,总体上不同海拔间叶寿命差异不明显。随树冠高度的垂直变化,叶寿命总体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随叶寿命的增加,N;呈现降低趋势。进一步分析了叶寿命与对应绿色小枝长度的关系,发现二者关系不显著或解释度极低,表明小枝长度不能很好地预测叶寿命的变化。总的来说,在高山林线以及邻近的亚高山地区,海拔和冠高的变化对方枝柏叶寿命的影响较小,而叶寿命与叶氮含量的关系符合叶的经济学法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