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9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407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1.
112.
A study of coccolith assemblages from a box core from the central South Yellow Sea(SYS) was performed revealing fluctuations on their relative abundance(%) that can be related to climatic and hydrographic changes over the last 230 years(1780–2011). Total coccolith abundances ranged from 7.0 to 55.1×10~6 coccoliths·g~(-1)sediment. Although the abundance of different species varied widely throughout the core, seven taxa dominated the assemblage. Among these species, Gephyrocapsa oceanica was the most dominant species, and it showed an average percentage of 50.1%. The pattern of G. oceanica(eutrophic species) was opposite to that of the combined percentage of Braarudosphaera bigelowii and Umbilicosphaera sibogae(both oligotrophic species), indicating that in the Yellow Sea(Y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G. oceanica might be characteristic of nutrient availability.Similar patterns between G. oceanica and the Siberian High were observed on an inter-decadal time scale,indicating that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EAWM) may be an important driver of ecological changes in the YS. When the EAWM prevails, both the Yellow Sea Coastal Current(YSCC) and Yellow Sea Warm Current(YSWC)strengthen, and the increasing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warmer water brought by the strengthened YSWC favor eutrophic and warm-water coccolithophore species, such as G. oceanica. This likely mechanism demonstrates that coccolith assemblages can be used as benign and reliable proxy for climate change and surface oceanography.  相似文献   
113.
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NPMOC)是北太平洋所有经向翻转环流圈的总称,拥有5个环流圈结构.其中,热带环流圈(TC)、副热带环流圈(STC)和深层热带环流圈(DTC)位于北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是该海域间经向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主要运用NEMO模式对这3个经向翻转环流圈的年际变化特征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C、STC和DTC的经向流量都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在El Nio期间,TC的南、北向流量均减弱,STC的北向流量增强、南向流量减弱,DTC的南向流量减弱;而在La Nia期间则相反.敏感性试验表明,在风应力强迫下得到的TC、STC南、北向流量和DTC南向流量的年际变化特征都很显著,并与在风应力、热通量和淡水通量共同强迫下得到的结果非常一致;而仅在热通量和淡水通量的强迫下,各分支流量的年际变化均较小.由此可见,风场驱动是引起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年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热通量和淡水通量的影响却较小.  相似文献   
114.
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式,采用非结构三角形网格较好地刻画了台湾海峡复杂的岸线边界及海底地形,建立了台湾海峡的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型.模拟结果同长期观测资料符合良好,较好地反映出台湾海峡内潮汐、潮流运动的变化状况和分布特征,利用T_tide工具包进行水位潮流调和分析给出了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的同潮图、表层潮流椭圆分布.分析表明,M2分潮由台湾岛南北两端传入台湾海峡,两支潮波在澎湖—台湾浅滩南缘相遇,呈NE—SW向倾斜,振幅最大值为2.45m,出现在福建省湄洲湾、兴化湾一带.K1分潮潮波由东北向西南传入,并向南海传播,传播方向上右侧振幅较左侧大0.05m.台湾海峡存在一条分潮潮流椭圆率为0的分隔线,该分隔线大致呈NE—SW走向,分隔线上半部分潮流椭圆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下半部分为顺时针方向.四个主要分潮潮流椭圆长轴基本呈NE—SW走向,但在台湾浅滩表层潮流椭圆长轴方向为NW—SE向,澎湖水道呈N—S向.台湾浅滩处四个分潮的潮流椭圆均较大,对应的潮流也强,可能受当地水深较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5.
116.
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与我国海洋监测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建平  朱伯康 《海洋技术学报》2001,20(2):15-17,T001,T002
本文主要介绍了最近国际上继“热带海洋大气观测网”(后),正在建立的又一个更大规模的全球海洋观测网,即“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ARGO)”的建设及进展情况。并浅析了该网对我国大气、海洋科学研究的科学意义,以及我国加入该观测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7.
本文简要介绍了利用海洋动物获取海洋学资料的方法——“生物自律式”海洋学资料收集。利用海洋动物的自律式取样设备,成本非学低廉。海豹、金枪鱼、旗鱼、鲨、海岛和鲸等,将来都可予以利用。  相似文献   
118.
1986年11月5日—12月8日,我受联邦德国基尔大学海洋研究所之邀和海洋局二所的委派,有幸参加了该所在北大西洋区域执行的佛得角科学考察任务。本航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船只试航;第二阶段为物理海洋学调查。因为前者主要为检验调查船性能和各种船装新型设备的工作情况,故本文将重点介绍该所在物理海洋学调查方面的一些概貌。  相似文献   
119.
120.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海洋科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发展服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先后有500多个项目获得了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技奖励;相继完成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