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9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407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利用福建沿海几个主要验潮站数据与法国空间局(CNES)AVISO多卫星融合资料分析了福建近海及其周边海域海平面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模态,并简要分析福建近海海平面变化趋势.得到如下结论:近54a(1960~2013年)福建沿海相对海平面上升约2 mm/a,福建沿海海平面变化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和2~3a及6~8a的年际变化特征,这与ENSO和长周期天文分潮的变化周期较为吻合;对比同期卫星高度计资料和潮位站资料(1993~2012年)发现,卫星高度计与潮位站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卫星高度计和潮位站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区域海平面近20a平均线性变化趋势约为4 mm/a.  相似文献   
522.
观测事实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经历了显著的变暖过程,并且在人类活动排放的CO_2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未来变暖将会持续下去.利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34个CMIP5模式对于未来不同CO_2排放情景下的输出结果,评估了未来百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SST)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基于当前人类的CO_2典型排放速度(RCP4.5),中国近海的大部分海区在2030年以后普遍升温并将接近或超过1℃(相对于1970~2005年的历史海温).其中,中高纬度海区的升温速率最为明显,黄海、渤海和东海的增温幅度明显高于南海,在2030~2039、2060~2069年和2090~2099年间的升温将会分别超过1、2℃和3℃左右.在CO_2加倍排放的情景下(RCP8.5),渤海在21世纪末最大升温可能接近5℃,从而成为全球升温幅度最大的区域之一.由此可见,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的环境生态将面临严重挑战,这也使得控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成为当前的紧迫议题.  相似文献   
523.
根据北黄海断面1976~2015年历年8月温度、盐度与长岛气候要素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最大熵谱分析和延迟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黄海断面夏季温度、盐度年际变化时空模态与气候响应.断面温度主要有4种时空模态:第一、二模态为海洋因素影响的年际变化分量,渤海断面夏季温度分量和7月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的线性与非线性作用是主要影响因素.第三、四模态为海洋与大气因素影响的年际变化分量,渤海断面夏季温度分量、断面冬季表层平均温度、7月风驱环流强度和5月PDO指数的线性和非线性作用是主要影响因素.断面盐度主要有4种时空模态:第一模态为海洋与大气因素影响的年际变化分量,渤海夏季盐度、夏季降水量及断面冬季表层盐度是主要影响因素;8月纬向风驱环流是次要影响因素.第二至四模态为大气因素影响的年际变化分量,7、8月风驱环流强度和夏季降水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北黄海夏季风驱环流分布是北黄海断面夏季温盐年际平均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断面温盐垂直层结年际变化为准平衡态周期年际变化.北黄海断面冷水团月平均温度和面积为准平衡态周期年际变化,断面温度第三模态、断面冬季表层平均温度是断面冷水团月强度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7月PDO指数是非线性影响因素.北黄海断面冷水团月平均盐度为显著线性低盐趋势周期年际变化,断面盐度的第一至三模态以及渤海断面夏季盐度分量的线性和非线性作用是冷水团月平均盐度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北黄海断面夏季冷水团中平均温度、盐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是不同的,不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524.
利用有效波高和风速的3种概率密度函数分布:Rayleigh概率密度函数分布、Weibull概率密度函数分布、Log-Normal密度函数分布,结合TOPEX卫星高度计资料,对台湾岛周边海域的有效波高和风速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有效波高的观测资料直方图与Log-Normal概率密度函数分布符合较好;而风速的观测资料直方图与Weibull概率密度函数分布符合较好.台湾岛周边海域的大部分海域以年变化为主,有效波高的平均值在冬季达到最大值,每年12月的平均值最大.每年平均有效波高最大值大多数出现在夏季,春季则是一年中有效波高平均值最小的季节,秋季和冬季则是巨浪出现频率较高的季节.同时,对有效波高平均值的时间序列做傅立叶展开表明,对应周期为1 a变化时的波动能量占每条轨道的波高波动能量的主要分量.  相似文献   
525.
为了提高近岸台风浪模拟的精度和效率,选取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为研究区域,以0903号台风“莲花”为例,采用大、小网格嵌套的SWAN波浪模型和抛物型近似缓坡方程联合应用的方法模拟了此台风浪场的分布特征.将验证点的计算值与浮标实测值进行对比,峰值的最大绝对偏差为0.89 m,整个模拟过程的平均绝对偏差为0.45 m,平均相对偏差在20%以内,整体模拟效果良好.为了便于分析模拟结果,选取了2009年6月20日23时、21日08时、21日14时3个典型时刻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1)随着台风中心的北移,研究区域内风浪逐渐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风与波浪的变化趋势更加吻合.21日08时泉州湾内最大风速约15 m/s,湾口的最大波高为2.8m;至21日14时台风中心逼近泉州湾口,湾内最大风速增大至20 m/s,湾口最大波高迅速增至4.4m,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2)在台风中心逼近泉州祥芝中心渔港时港区受台风影响最大,但受该渔港东侧防波堤的阻挡,波浪较难进入避风水域,仅从堤头绕射进入港内,港内波高约为0.2m,港外最大波高达到2.3 m,受到东向浪侵袭时港内避风条件较好.上述结果表明,SWAN波浪模型和缓坡方程联合应用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台风浪数值计算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26.
将四维LOESS(lo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插值法应用至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在考虑了研究海域海底地形和岸界对分析结果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空间和时间拟合函数,有效地解决了调查资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性.通过与气候态WOD01数据及卫星遥感资料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四维LOESS插值法不仅能够较好地再现研究海域的水文要素整体分布特征,而且对于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中尺度现象(如夏季浅滩附近的局地低温、东山外海上升流等)也有较好的分辨能力.总的来说,四维LOESS插值法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应用是可行、可靠的.  相似文献   
527.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传统北极考察海域,以及东白令海陆架和西北太平洋新拓展的海域,进行了包括重点海域断面调查、锚碇潜标长期观测、多水下滑翔机协同观测、抛弃式和走航观测等在内的物理海洋学综合考察。其中,在白令海东部进行的断面观测和水下滑翔机协同编队观测均系中国首次,拓展了中国在北极的观测范围,提高了中国调查和监测北极环境的能力。本文概述了这次考察在物理海洋学方面的主要考察成果,并总结了航次完成的亮点工作。  相似文献   
528.
介绍了第11届PECS02国际会议上有关河口和海岸海物理海洋学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河口动力学、河口输运、海岸动力学、海岸输运、河口海岸地貌动力学和大陆架海动力学6个部分。  相似文献   
529.
Howe.  JA 王宏斌 《海洋地质》1999,(2):28-44,27
运用微化石及沉积学方法,对采自罗卡尔海槽北部不同沉积环境的六个浅层重力管样品进行了层序分析,从采自巴拉扇沉积波的钻孔样品可识别出半远洋、浊流、准浊流沉积层序。从罗卡尔海槽东北部的陆坡裙、海底陆坡到冰碛沉积区内采获的岩芯,是一些半远洋与冰海沉积物,泥质粉砂岩和等深积砂岩与之互层或覆于其上。甲藻类孢子,浮游有孔虫类以及超微生物地层标志,反映了四次冰消作用,巴拉扇的一个长岩芯样记录了这四次冰消作用,即晚  相似文献   
530.
最近,我在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有关我国导弹、卫星研发史的时候,看到了为我国研发首枚人造卫星做出重大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先生的镜头,他那慈祥的笑容,使我清晰地追忆起半个多世纪前,赵先生领导和指导我们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浪组成员为创建我国海浪科研事业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