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2篇
  免费   675篇
  国内免费   1271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506篇
地质学   2614篇
海洋学   272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93篇
自然地理   461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340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86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308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96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131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10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22.
李长如  杨娜  周洪军 《海洋信息》2005,(1):21-22,30
本文从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局面出发,提出海水利用是解决这一危机的有效办法,综述了国际上发达国家海水利用业发展状况,结合我国实际阐述海水利用业在我国发展的过程,分析了海水利用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并对促进海水利用产业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3.
长江口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及有关形态物相定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熔融制样技术和数学校正分析方法的X射线荧光光谱实验手段,对长江口水域3个站位的10个常量元素进行定量分析.这10个常量元素分别是钠、镁、铝、硅、磷、钾、钙、钛、锰和铁,获得较好结果.分析的检出限达到10-5左右;精密度用变差系数K表示,K<0.03826,因此具有较高精密度.最大分析相对误差是0.27%.此外本文还应用无标分析法的X射线衍射实验手段对同样3个站位样品进行形态物相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3个站位中沉积物主要成分是α-石英,其次是钠长石、高岭土、绿泥石、伊利石、方解石和蒙脱石等.分析结果与X射线荧光光谱元素定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绝大部分物相定量分析误差小于15%.本文对于了解长江口存在的离子交换、吸附、解吸和絮凝等化学作用过程,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4.
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中砷形态的存在及迁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中As(T),As(V),MMA,DMA含量与Fe,Al,K,Ca,Mg及有机碳含量,研究了南亚热带近河口区沉积物中As形态的存在特征,并计算As形态间及与其它元素间的相关性,从而说明As形态河口区的存在及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125.
本文以粤西水东湾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布为基本数据,使用对应分析方法并结合地形与波流特征,分析了海湾动力沉积环境。分析结果表明,海湾现代沉积环境可划分为4个动力沉积区。  相似文献   
126.
本文提出河流携带入海的沉积物或沿岸剥蚀物中矿物的分布及再组合是受多种因素控制的。为了确定控制鲁南两城河至白马河沉积物样品中矿物分布及再组合的主要因素,作者对该区109个沉积物样品的重矿物资料进行了Q型和R型因子分析。研究指出,在诸多的河流中,白马河和两城河是控制该区沉积物分布的最上要的河流;矿物的化学稳定性是决定该区矿物再组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7.
海底的淡水喷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宁弗埃·沃特”公司首次从位于地中海底的喷泉中采集到了淡水。这个喷泉的名称叫莫尔托拉,位于距明多那城400m的水深36m处,其涌水量为100L/s。类似的喷泉自古有之,至今已发现1000余处。引水工程系统由覆盖喷泉的金属“郁金香”和以弯管与其相连,是直径为6m的容器。后者漂浮在海面上(公司打算以后安装输水管道通至岸上)。“郁金香”安置在坚固的锚上,并用拉紧的缆绳固定起来以防被水冲倒。它具有翻转的漏斗状,高10m,直径2m,在其顶部有调节涌水量的由有机玻璃制成的球。在设计中最困难的是选择最佳的管道直径,为的是一方面不吸入咸的海…  相似文献   
128.
真渔乡蚌虫属(Eulimnadia Packard,1874)是栖息在淡水中的甲壳动物,隶属于介甲目(Conchostraca)刺尾亚目(Spinicaudata)渔乡蚌虫科(Limnadiidae)。属的鉴别特征为壳的铰合缘非呈锯齿形,躯干肢18-20对,尾节腹后端具向后伸的尖刺。本属迄今全世界共报道了33种,其中亚洲产9种。  相似文献   
129.
Observations of fluid mud were made in the lower North Passage of the Yangtze Estuary in February 2000, on 10 -11 August 2000, on 30 - 31 August 2000 (after two strong typhoons), on 21 - 24 August 2000 (neap tide) and on 3 -6 September 2000 (mean tide) respectively. In situ data show that the fluid mud in this area consists of fine cohesive sediment (median size 7.23 μm). The formation and movement of fluid mud varied during the neap-spring and flood-ebb tidal cycl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fluid mud phenomena in this area may be categorised in a three-fold manner as slack water, storm and saltwedge features. The thickness of the fluid mud layer of slack water during the neap tide ranged from 0.2 to 0.96 m, whereas during the mean tide, the thickness ranged from 0.17 to 0.73 m,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fluid mud layer was larger during slack water than at the flood peak. Shoals cover an area of 800 km^2 with a water depth smaller than 5 m. Erosion of these extensive intertidal mudflats due to storm action provides an abundant sediment source. This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n this estuary when the tidal level is lower than 5 m. The lower North Passage is a typical zone of saltwater wedging, so the saltwedge fluid mud has the most extensive spatial range in the estuary.  相似文献   
130.
自生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点,是体现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的一个侧面。在布莱克海岭气体水合物赋存的沉积区域里(ODP994#、995#、997#)就利用这点来评价成岩作用。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点揭示了三个独特的成岩分带:(1)在上部20mbsf (bsf:below seafloor,海底以下深度)处的碳酸盐矿物主要是生物成因的,没有显示成岩作用的存在。这个区域的方解石FOC和8180值(PDB)反映了海相碳酸盐的特点,是与海水平衡的条件下沉淀形成的;(2)在20mbsf和100mbsf深度,方解石的FOC值明显呈现负数(低至-7.0‰),自生白云石较普遍可见(2—40wt%),δ^13C值在3.6‰~13.7‰之间;(3)在,100mbsf以下,白云石从含量丰富减低至微量分布,而分散状的菱铁矿成为主要出现的矿物。菱铁矿的δ^1C和δ^18O值分别在5.0‰~10.9‰、2.9‰~7.6‰之间变化。把溶解无机碳(DIC)的δ^1C剖面分布特点和孔隙水的浓集梯度趋势与自生碳酸盐矿物的δ^13C和δ^18O值对比,我们发现,自生碳酸盐矿物在一个独特的深度区域里形成,呈带状分布。在20mbsf深度及以下,无机碳的δ^13C DIC出现最小负值(≤-38‰)、方解石白云石出现δ^13C负值,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伴随着孔隙水碱度的增加、硫酸盐的亏损和孔隙间Ca^ 2 、Mg^ 2 离子的减少一起发生的,这表明自生方解石和自生白云石的形成是在硫酸盐还原带的底部开始(21mbsf左右)而在100mbsf附近深处大量出现。菱铁矿的形成很显然是在120~450mbsf之间发生,这个区间在气体水合物赋存的沉积物区域内和上部(赋存区域200—450mbsf)。菱铁矿的δ^13C和δ^18O值从它们出现的薄层一直到沉积物底部都几乎一致。然而,现在孔隙水中的δ^13C DIC仅仅与120~450mbsf间的菱铁矿的δ^13C值相似。此外,从菱铁矿中计算出来的与之平衡的δ^18O值与120~450mbsf区段处菱铁矿的δ^18O测量值很好地匹配起来。该区段以高碱度(40-120mm)、低Ca^ 2 、Mg^ 2 浓集度为特征,这符合菱铁矿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