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0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333篇
测绘学   106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157篇
地质学   1208篇
海洋学   8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911.
野三坡园区中元古界(1800~1200Ma B.P)位于燕辽裂陷槽南部中轴断层南支(古紫荆关断裂)之东盘。野三坡雾迷山组笫二段白云岩中的地震序列自下而上分为:A.阶梯状断层与震碎角砾岩变形单元;B.微褶皱-微断层变形单元;C.液化均一变形单元;D.液化卷曲变形单元。这4个变形单元分别代表海底之下深度不足10m内已固结成岩—半固结—弱固结沉积层的变形特征,都经历了前震及主震期(P波和S波)不同程度的影响。海啸系列(海啸岩)自下而上为:E.津浪丘状层单元;F.丘-槽构造层单元和G.粒序均一层单元。海啸是在主震期数十秒后发生的。海底瞬时大幅度抬升,然后突然大幅度下降,使外海海水涌入,引发海啸,形成丘状层及有关变形。余震阶段的震荡流与一次沉降事件分别形成F和G单元。本区中轴断层(古紫荆关断层)是一条海底直立的断层带,对雾迷山组二段中的地震-海啸及沉积过程均起到激发与控制作用。此次震中位于中轴断层带西缘的白石山,震级为7.0~7.5里氏级,是震源浅、裂度大的海底地震。  相似文献   
912.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四川盆地川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白云石化的鲕粒滩为主要的油气储集层,鲕粒滩主要发育在川东北碳酸盐台地的边缘,台地内主要为泥晶碳酸盐岩夹蒸发岩。鲕粒滩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白云石化并形成鲕粒白云岩,一些研究者把它们看成近地表混合水白云岩,但飞仙关组鲕粒白云岩的微量元素铁和锰、白云石的阴极发光、白云岩的稳定同位素C和O值、87Sr/86Sr比值等特征表明这些白云岩具有埋藏成因的证据。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具有暗红色阴极发光,微量元素Fe为600×10-6~1000×10-6,Mn为14×10-6~78×10-6,稳定同位素氧组分为-6.73~-3.65‰(PDB),(平均值为-4.89‰PDB),稳定同位素锶(87Sr/86Sr)为0.707 35~0.708 00。薄片下可以看到白云石沿着裂缝交代,上述的特征表明白云岩在埋藏条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913.
结晶分异和同化混染是侵入岩体形成过程中控制岩相成分和分异程度的主导因素。探讨这两个因素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的作用阶段及对矿物成分变化的影响对揭示岩体成因和成矿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北山地区的红石山镁铁-超镁铁岩体钻孔剖面上岩相和各种矿物含量的渐变特征反映了岩浆演化的结晶分异过程。长石中Si、Na、Al、Ca和单斜辉石中Si、Al、Ti、Ca、Mg的系统变化揭示不同程度的同化混染作用。橄榄石和尖晶石对同化混染作用的反应较为迟缓,但其Fo、Ni和Cr#、Ti对新鲜岩浆注入较为敏感。这些矿物化学对岩浆演化过程的推断与全岩成分变化的指示相一致。因此,矿物化学在研究岩浆演化方面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14.
前人对华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虽有较多的研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其所采的样品均过稀(一般为1个样品/2 m),所以,其地层界线的划分不够精细,争论也很大。对华北平原的HG1孔和HN1孔进行了加密采样(HG1孔1个样品/0.20 m,HN1孔1个样品/0.07 m),对HN1孔还加大了其微量14C年龄的测定数量(共测试17个样品),并对HG1孔的有孔虫进行了详细鉴定,对HN1孔的有孔虫进行了高分辨率鉴别。在此基础上,对华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气候地层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厘定了华北平原全新世与晚更新世地层的年龄界线。与此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的标准模式地层层系。  相似文献   
915.
为查明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以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层曲流河储层为对象,在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采用岩心观察、测井曲线识别和动态资料分析等方法,刻画微相内部的储层建筑结构。在储层中划分不同级次构型界面,识别构型单元类型,并结合露头和现代沉积成果、经验公式、对子井资料分析,研究不同级次构型单元的发育规模。利用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以侧积层为代表的构型界面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Ng52+3层发育点坝、废弃河道、泛滥平原3种微相类型,沉积单元内部划分出1~5级构型界面;识别出单一曲流带、点坝砂体、单一侧积体等不同级次构型单元,并确定单一曲流带宽度、点坝长度和厚度、单一侧积体厚度和水平宽度,以及侧积层平面间距和倾角等参数的取值范围。该研究为孤东油田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预测与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16.
《岩土力学》2017,(4):965-972
土石混填体是一种由土体和块石混合形成的非均质散体材料,其抗剪强度特性主要受含水率、含石量、颗粒级配及压实度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室内大型直剪试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级配参数的影响,通过控制试样质量与体积达到试验所需的压实度水平,分析了各主要参数对土石混填体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级配良好的情况下,随不均匀系数的增大,土石混填体抗剪强度先增加后减小,不均匀系数在22.99左右时取得峰值,而曲率系数对其影响较小;土石混填体的抗剪强度分别随着含石量、压实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但当压实度超过92.5%后增加趋势变缓。随着含水率的增长,其抗剪强度先增加后减少,在最优含水率附近时达到峰值。基于Matlab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了各因素对土石混填体抗剪强度影响程度的主次顺序为:含石量含水率压实度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其抗剪强度关于各因素的拟合公式,且相关指数R~2大于0.9。  相似文献   
917.
陕西小花岔铀矿床位于北秦岭造山带的东北部,矿体产于黑云母花岗伟晶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的接触带同化混染区。为了厘定研究区花岗质岩浆演化与铀矿化作用的关系,对矿区内出露的花岗岩、花岗伟晶岩开展了详细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灰池子花岗岩体的形成年龄为(444±4.0)Ma;高山沟花岗岩株的形成年龄为(422±0.82)Ma;产铀黑云母花岗伟晶岩的形成年龄为(417±2.6)Ma;非含矿黑云母花岗伟晶岩的形成年龄为(413±1.8)Ma。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矿区花岗质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含矿黑云母花岗伟晶岩由于同化混染作用及与围岩的元素交换等原因,其基性组分Fe、Mg和挥发分F-含量较高,同一条黑云母花岗伟晶岩脉元素组成的差异是由于伟晶岩浆的同化分离结晶所致,在伟晶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的接触带发生化学组分的元素交换,使得伟晶岩浆中U-F络合物发生分解,并且在良好的成矿条件下(围岩的铀含量较高、较好的构造环境)使得铀饱和沉淀形成铀矿物,如晶质铀矿等。小花岔铀矿床的形成主要受到了伟晶岩浆、围岩成分、岩浆热液中挥发分共同的作用,最终导致了铀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918.
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组重力流沉积演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琼东南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和水合物前景区,研究其深水沉积体系的展布和演化过程对于油气和水合物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甘泉凸起西部陆坡沉积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地震相识别的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浊积水道和滑塌体两种不同成因沉积体的沉积特征:浊积水道受底流作用影响,和陆坡走向平行,发育有不对称的天然堤;通过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在水道上部和下部发育两套滑塌体:下部滑塌体为正常滑塌体,由多期的滑塌过程组成,滑塌体叠置现象明显;上部为水道注入型滑塌体,由于外部流体的注入,使水体的密度和黏度下降,故滑塌范围较广,成层性明显。通过均方根属性切片与沉积模式重建的方法,将其沉积过程分成三期:即滑塌、侵蚀和再滑塌并受底流改造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19.
云南省香格里拉地区发育一套以甭哥碱性杂岩体为代表的富碱高钾岩浆岩。该岩体SiO_2变化范围较宽,高FeO~T和碱质,低Al_2O_3、MgO和CaO;富集LILE和LREE,相对亏损HFSE并显著亏损Cr、Co、Ni等过渡族元素,同时还具有从弱负异常至强正异常的δEu及δCe,表现出埃达克质与岛弧型火山岩双重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甭哥岩体并非单一岩浆经简单结晶分异而来,其岩浆来源具有多样性与多期性,它们主要代表了晚三叠印支期俯冲洋片和地幔楔与下地壳部分熔融及新生代含金云母相的交代富集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的岩浆作用。其形成和演化大致经历了晚印支期初始岩浆形成和燕山期后续岩浆逐步叠加及新生代喜山期岩浆侵位三个阶段,在整个岩浆作用过程中,伴随有地幔流体交代作用及由此引发的壳幔物质混染现象。而与甭哥碱性杂岩体有关的金成矿作用主要受制于该区多阶段岩浆与含矿地幔流体的相互作用及地幔流体交代叠加混染作用,其金成矿的富矿体可能定位于深部,据此提出甭哥碱性杂岩体具有深部成矿的勘探开发远景。  相似文献   
920.
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推动了泥页岩沉积机理研究的快速发展,使得细粒物质的搬运和沉积成为当今沉积学界和油气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尽管海洋环境下的泥质重力流沉积研究成果频见报道,但有关我国新生代湖泊环境中的泥质重力流沉积尚未引起沉积学界的关注。故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基础上,以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为重点,分析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湖相泥质重力流沉积特征;探讨了湖相泥质重力流沉积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湖泊沉积学研究和陆相页岩油气开发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发育泥质块体流、泥质碎屑流、泥质浊流及泥质异重流等多种重力流沉积类型;泥质滑塌岩、泥质碎屑岩、泥质浊积岩和泥质异重岩在时空上可以共生共存。认为泥质沉积物可以在动荡水体和较强水动力条件下沉淀;泥质重力流沉积在深水沉积区占有重要地位;泥质重力流对于泥页岩中的粗粒碎屑物质、有机质的搬运和沉积以及有机质的埋藏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非常规油气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