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3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307篇
测绘学   105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143篇
地质学   1144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动军  胡宗全  高波  彭勇民  杜伟 《地质论评》2016,62(6):1521-1532
上奥陶统五峰组(O_3w)—下志留统龙马溪组(S_ll)是川东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明确了川东南地区具有较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该区位于深水陆棚有利沉积相带,优质页岩(TOC2.0%)厚度大,介于20~50 m之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有宜宾—泸州和石柱—建南两个厚度中心,有机质丰度高(平均TOC2.0%),热演化程度适中(2.0%Ro3.0%),脆性矿物含量高(平均65.4%),有机质孔发育,以微孔—中孔为主,含气量高(大于2 m~3/t),盆内压力系数普遍高于1.2,保存条件好,页岩埋深普遍在1500~4500 m。综合以上分析,选取优质页岩厚度、页岩埋深及页岩气保存条件3个参数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和含气量作为辅助评价指标,建立了页岩气有利区评价标准,评价出涪陵—武隆—彭水、丁山—松坎、五指山—昭通—长宁及威远—富顺—永川共4个有利区带,为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92.
湘西北花垣县及邻区,在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下部发育一套地质特征典型、沉积序列明显的浊积岩。其底面侵蚀构造清楚,覆盖于底面上的各层段厚度变化较大,在各层段内由下往上碎屑粒度依次变细,并相继出现有变形纹层、平行纹层和波痕纹层理等沉积构造,是典型的浅海浊积岩。据各层段的发育情况可总结为5种剖面结构。因冰川消融而使海平面上升,故清水洞组浊积期海水深度增大。浊流活动受北东东向保靖—花垣断裂控制,其活动与新元古代发生并延续到早古生代的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993.
云南金平白马寨-营盘街-带的奥陶纪变砂岩和板岩中出露大量小型约260Ma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其中白马寨地区三个岩体具明显铜-镍硫化物矿化:三号岩体有一个中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一号和二号岩体可见微弱矿化。一号岩体的Ni/Cu值为0.7~2.2,二号岩体的Ni/Cu值为1.4~4.0,与三号岩体的比值(Ni/Cu=-0.5~6.7)相近,说明他们的母岩浆成分接近,为富Mg的镁铁质或苦橄质岩浆。三个岩体遭受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表现为强烈的Nb(Ta)异常,很低的Nb/La值(O.5~O.7)和很负的£。。(f)值(一5.1~一9.O)。根据全岩的Th/Yb和Nb/Th值估算,一号岩体的地壳混染程度为5%~20%,二号岩体的地壳混染程度为5%~10%,而三号岩体的地壳混染程度高达35%。三个岩体的地壳混染程度与岩体中硫化物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地壳混染是导致白马寨岩体硫化物饱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4.
河道单砂体“建筑结构控三维非均质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单砂体平面、层内(小层韵律性)非均质性已不能满足高含水期、三次采油阶段的需求,其既不能揭示单砂体内部物性空间变化及分布,更忽略了单砂体内非渗透薄夹层(多<30cm)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按反映单砂体成因、形成微过程及内部结构的储层建筑结构(architecture)研究单砂体内部三维非均质性的思想,并结合曲流点坝单一侧积体沉积模式及其侧叠模式,建立了"渗透率向凸岸、向上减小的新月形楔状侧积体,逐一斜列侧叠,其间被非渗透侧积薄夹层隔开"的曲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控三维非均质模式",揭示了以往忽视的、但对单砂体内部三维非均质性至关重要的不渗透薄夹层及其遮挡-阻流格架;也由此客观地揭示了单砂体内部物性基本单元(侧积砂体)及其三维分布规律,从而真正反映了单砂体内部三维非均质性的本质,并由此对单砂体内部渗流场、注入剂驱油和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这将对高含水期、三次采油阶段及其以后的剩余油研究、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东营河125断层几何学特征及其对浊积扇和油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125断层几何学特征的分析发现弧形断裂平行于断层走向剖面上表现为断槽、断脊组合;垂直于断层走向剖面上断层分为竖滑段、倾滑段和平滑段3段,生长指数规律为弧中大于弧翼,断层倾角规律为弧中小于弧翼.断裂的几何学特征与运动学特征具有相关性.断层几何学特征对浊积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平面上,弧中位置浊积扇最发育,弧翼为不同浊积扇的分界线;断槽为浊积砂体的补给通道,断脊为扇体不同补给区的分水岭;垂向上,倾滑段下部发育远岸浊积扇,中上部发育滑塌浊积岩,形成典型的弧扇对应现象.断层对油藏的控制表现为:控制储层展布、改善储层物性、沟通油源和形成生长背斜及断鼻油气藏.  相似文献   
996.
对喷混植生技术在废弃矿山生态恢复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较全面的综合,主要涉及到喷混植生技术的概念、研究应用进展及研究现状,最后,对废弃矿山生态系统中喷混植生综合研究及示范推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7.
以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重复采集的高精度三维资料为基础,综合常规的三维资料和钻井资料进行解释,针对寒武系台地-斜坡沉积体系的地震层序、样式、演化与控制因素,讨论台地的起源、不整合面形成环境和海相烃源岩。在塔河油田寒武系地层中识别出16个地震层序。其中,编号为SQ6、SQ7和SQ11的地震层序发育在低位体系域,其他层序由海进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具有快速海进、缓慢海退的不对称旋回特征。塔河油田寒武系碳酸盐岩台地总体表现出纵向加积、向东超覆、台地边缘依次向东迁移的大型进积型台地特征,台地边缘向东迁移的距离超过40km。塔河油田寒武系碳酸盐岩台地起源于塔中隆起的北斜坡,经历了缓坡、平顶陆棚、镶边陆棚等台地样式的演化。沉积底形、相对海平面变化、拉张活动、基底沉降和古气候在不同演化阶段起到不同的控制作用,古气候和风向对中—晚寒武世镶边陆棚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顶面和寒武系顶面发育区域不整合面,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和阿瓦塔格组顶面在陆棚边缘发育不整合面,这些不整合面形成于拉张环境。塔河油田寒武系海相烃源岩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尤其是玉尔吐斯组全区分布,吾松格尔组、阿瓦塔格组和上寒武统的斜坡-盆地相烃源岩分布在塔河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998.
方刚 《测绘科学》2016,41(4):44-49
针对混合水体指数不易区分水体与建筑用地问题,该文对混合水体指数进行了改进。在混合水体指数中加入两个短波红外波段与其平均值的比值,构建了改进型混合水体指数。以2013年4月28日Landsat 8卫星影像为数据源,以宿州市主城区、朱仙庄与芦岭矿区为研究区,并且利用改进型混合水体指数对研究区水体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型混合水体指数能够快速、准确、有效地提取城市和矿区水体信息,其水体识别能力和识别效果比混合水体指数强;改进型混合水体指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湖泊、河流等水体信息与建设用地、植被等地物的区分度。  相似文献   
999.
杨从杰  冯志生  范小平 《华南地震》2004,24(3):M018-M024
根据苏05井水位受降雨影响具有滞后“记忆”效应的特点,利用褶积滤波方法,对苏05井水位的雨荷效应进行处理和改正。处理结果表明,井水位与固体潮理论值的相关系数由处理前的0.24l上升为改正后的0.65l,达到未受降雨影响的水平,因此对于受降雨影响严重的井孔水位进行降雨量的改正是有效而又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研究地下水渗流对崩坡积滑坡变形的影响,通过分析现场调查勘察资料,在研究该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形态特征和变形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滑坡的形成机制,对比了地下水渗流对崩坡积滑坡和老滑坡的影响,并开展了数值模拟。取得的认识有:(1)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大气降水、人类工程活动是该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滑坡最终失稳变形,过程中可能发生多次滑动,形成现今的堆积形态。(2)降雨引起的地下水渗流对该崩坡积滑坡稳定性和变形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对于局部架空现象较严重的崩坡积组成的Ⅲ号滑坡体,雨水更易入渗进入坡体,地下水渗流对其稳定性和变形的作用十分明显;而对于优势通道较少的Ⅰ号和Ⅱ号老滑坡体,局部架空现象相对较差,地下水渗流对其稳定性和变形的作用不显著。(3)降雨时间和降雨强度与滑坡稳定性负相关。降雨强度较小时、一定时间内降水对滑坡稳定性影响不大,但降雨较大时,滑坡稳定性将快速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