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前寒武纪各种地质记录表明了太古代—元古代早期古全球环境具有显著的陆少洋多和大气富CO2、贫O2的特征。BIFs大气-海洋系统中Fe2+的氧化是导致铁质发生沉淀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前寒武纪早期缺O2的环境,生物-无氧氧化和日光-紫外线为主的宇宙射线光致氧化作用产生的直接非生物-无氧氧化过程,在前寒武纪早期缺O2环境对Fe2+的氧化可能起着重要的和主导的作用。BIFs条带状矿石的宏、微观SiO2或Fe2O3/Fe3O4单层厚度非等厚性表征了硅、铁供给非等量性与交替淀积非等时性的韵律堆积。文章提出了一种与地球自转速率有关的日长年际变化(古ELNino事件)-硅铁临界饱和浓度模式,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条件和不同类型BIFs的成因联系解析了这种韵律堆积的机制。元古代早—中期大气-海洋系统发生了O2增多和CO2减少的古全球变化,导致了2.2~1.8Ga之间大气圈平流层古臭氧层的形成。古臭氧层大幅度消减日光-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强烈辐射,不仅使全球性由日光-紫外线光致氧化作用直接产生的Fe2+非生物-缺氧氧化过程消失,而且也保证了生命演化的延续和生物进入多样性繁衍。与其伴随的全球性巨厚碳酸盐建造,导致了上壳岩下伏的地球早期富铁?  相似文献   
52.
湘南─粤北是我国一个重要的铁锰多金属矿化带,该矿化带中重要的铁锰多金属矿床经历了海相沉积、热液改造和表生风化等多种地质作用。由沉积作用和热液改造作用形成的原生铁锰多金属矿化岩石,由于其中的成矿元素Fe、Mn、Pb、Zn和Ag的含量低,有害元素S的含量高,工业价值不大。通过表生风化作用后,原生铁锰多金属矿化岩石中易溶组分发生强烈淋失,矿石矿物组合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次生氧化矿石中有害元素S的含量大幅度降低,有用元素铁、锰、铅、锌、银含量明显升高,它们的平均富集系数基本都大于1.22,从而大大提高了矿石的经济价值。因此,表生风化作用对该矿带铁锰多金属矿床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我国南方岩溶管道流矿井涌水量计算问题较复杂。本文通过地下水动态过程曲线的均衡分析,以暗河排泄流量反求补给水量,并借河渠洪流估算理论预计矿井最大涌水量。由于对确定的数学模型,采用了集中参数系统和宏观求取参数的方法,使计算简便新颖。文中附有计算涌水量实例和矿井涌水量预测验证资料,表明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4.
55.
南海东北部HD196A岩心的自生条状黃铁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生黄铁矿是海洋沉积物缺氧硫酸盐还原过程的主要产物。南海东北部的HD196A岩心中发现大量条状的自生黄铁矿,以中空或实心为主。含量分析表明,岩心500cm附近为黄铁矿富集带,与沉积物有机碳(Corg)、硫酸盐[SO4]2-、甲烷(CH4)以及碳酸钙(CaCO3)的地球化学特征分界一致,是岩心的沉积边界,反映了沉积物所处的缺氧环境。岩心沉积物地球化学剖面表明,有机质参与的硫酸盐还原过程和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是黄铁矿形成的主要因素。黄铁矿异常可以作为指示沉积物甲烷异常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6.
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铀矿床是我国北方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但矿化特征特殊,具有品位高、矿层多等特征,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亟需新的证据来破解铀矿化成因机制。项目组野外地质调查中,发现产于氧化带内的紫红色铀矿石,具有明显的热液改造的痕迹,是一种新类型的铀矿化。笔者通过岩矿鉴定、蚀刻径迹、电子探针等实验,系统分析了该地区紫红色铀矿石的矿物蚀变特征,并探讨了铀的富集成因。研究认为,塔木素紫红色铀矿石与热液蚀变关系密切,其蚀变带可划分为萤石脉带,紫红色含萤石胶结物带和灰白色高岭石化带;铀矿物主要呈分散吸附状与胶磷矿范围分布一致。该类型铀矿石是深部还原性富U、P热流体上移进入含矿目的层与氧化带弱碱性流体相互作用的产物,pH、Eh条件的改变造成U、P同时沉淀和富集。结合矿体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塔木素矿床为表生氧化流体和深部热流体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具复合成因砂岩型铀矿床,表生氧化流体造成蚀源区和地层中的铀迁移并在氧化还原过渡界面富集沉淀,而热流体携带了深部铀源进入氧化带内形成富磷型铀矿石,这是造成塔木素矿床铀品位高且矿体多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
研究了在渗入水和层间滞水作为补给的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基坑降水方法,设计了轻型井点结合明排降水的施工方案,创新地应用了滤水管间隔增减长度法、横插滤水管集水法的工艺措施.实践表明,这些方法成功地解决了上述条件下基坑降水的难题.  相似文献   
58.
首次报道了1997年10月-1998年7月南流江下游氮的含量变化及其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南流江下游水域的无机氮含量较高,具有丰水期高、平水期次之、枯水期较低的分布特征,与出海口北海湾的季节变化相一致。三氮之间的迁移与转化,从上游至下游变幅不大。丰水期NO3-N占溶解无机氮(DIN)的89.15%,流域面积氮的流失为主要影响因素;平水期NO3-N占DIN的69.30%,是以化学氧化作用为主,并辅以生物和物理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枯水期则以NH3-N占DIN比例较高(81.25%),是以微生物的氧化作用为主的生物和化学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9.
陈正  章冠環 《地质论评》1943,8(Z1):67-84
一、绪言石柱县位於四川东南部,在重庆万县之间,自重庆顺流东下,一日可抵鄷都;自万县溯流西上,水阻流逆,约二日可达鄷都,自鄷都东往石柱,陛路百二十里,道途崎岖,跋涉维艰  相似文献   
60.
为了查明河北省石家庄市近郊污灌区包气带和地下水的污染状况,采用最大可能数法(MPN法)对污灌区水土环境中的常见细菌进行培养,通过铁氧化菌在水土环境中数量的变化及其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研究区铁氧化菌在pH为7.4(中偏碱性)、氧化还原电位(ORP)为318 mV(氧化环境)、温度为15 ℃、溶解氧(DO)质量浓度为4.7~7.8 mg/l、井深40 m的地下水环境中生长较好,数量可达1.1×105 个/ml;铁氧化菌在pH为8.07~8.28、含水量为19.0%~22.9%、岩性为粉土、深度为3.5 m以浅的土壤环境中生长较好,数量可达5.1×107个/g。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长期污灌,研究区的浅层地下水和上部3.5 m的土壤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铁氧化菌在水土环境中大量繁殖,并不断地把可利用的Fe 2+氧化成不溶性的Fe 3+ ,影响了研究区的水土环境,使研究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