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51.
The annual,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convection intensity of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and air-se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the tropical ocean is analyzed,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s discussed using two data sets of 48-a SODA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and NCEP/NCAR. Analyses show that in wintertime Indian Ocean (WIO), springtime central tropical Pacific (SCTP) and summertime South China Sea-West Pacific (SSCSWP), air-se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vection intensity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Correlation of the inter-decadal time scale (above 10 a) is higher and more stable. There is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correlation in scales less than 10 a and it is related with the air-se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tself for corresponding waters.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convection intensity during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Since the late period of the 1970s,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 from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has intensified. At the upper troposphere layer, the South Asian high and cross-equatorial flow from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has intensified at the same time. Then the monsoon cell has also strengthened and resulted in the reinforcing of the convection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相似文献   
152.
为深入研究热应力对内含裂隙的恐龙化石的影响,该文模拟10℃,20℃,30℃,40℃,50℃及60℃六种不同温差情形,通过ABAQUS数值模拟软件,揭示地表温度与日照照射在化石表面的温度形成的温差对恐龙化石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差作用下,热应力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恐龙化石裂隙的右上角位置,而右下角则没有出现明显的热应力,热应力分布出现不均匀现象,容易诱发恐龙化石开裂,加快风化速度。热应力值随着温差的增大而呈近似线性关系增大。在同一温差、不同轴压条件下,热应力值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最大增长率为93.54%,形成于温差为10℃、轴压由0.04MPa变为0.12MPa阶段;热应力值最小增长率为17.46%,形成于温差为60℃、轴压由0.12MPa变为0.20MPa阶段。开裂角随着温差变大而增大,在温差为40℃时,开裂角达51.5°最大值;当温差继续增大时,开裂角呈减小趋势。恐龙化石的极限载荷随着温差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其中,温差为10℃时,其极限载荷为最大值2.5MPa,而当温差为60℃时,其极限载荷为最小值1.5MPa。  相似文献   
153.
海洋温差发电有机朗肯循环工质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辉涛  王华 《海洋工程》2009,27(2):119-123
为了筛选出适宜于海洋温差热力发电有机朗肯循环的工质.采用PR状态方程计算11种低沸点有机流体工质在闭式海洋温差有机朗肯循环中的热力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工质临界温度升高,循环热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正丁烷具有较高的循环热效率,其蒸发压力较低、凝汽压力比较适中,比较适合用作海洋温差发电有机朗肯循环的工质.  相似文献   
154.
海洋温差能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但是较低的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效率阻碍了海洋温差能发电的商业化应用。提出一种新式循环,采用氨水混合工质,以及贫氨溶液回热和中间抽汽回热方式,实现对贫氨溶液及乏汽的热量二次回收利用。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和热力学定律,通过对循环中各设备部分建模分析,构建了新循环的热力模型,并与海洋温差能发电常用循环——朗肯循环进行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循环的热效率与净输出功相比朗肯循环均有显著提高,循环热效率最高可达4.565%,相较朗肯循环提高了25.9%。15 kW等级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中,新循环的净输出功为7.038 kW,高于朗肯循环中的5.343 kW。新循环模型的建立及由此得到的各部分性能分析结果,可为海洋温差能商业化开发提供基础数据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5.
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风廓线雷达、ERA5再分析资料、葵花8号高分辨率卫星资料以及FM-120型雾滴谱资料,分析了2019年4月7日闽南沿海一次强浓雾过程的环流形势以及微物理特征.环流形势分析表明,此次海雾过程500 hPa为槽底偏西西北气流,700 hPa至地面为一致的偏南气流,探空形势稳定.海雾发生前,整层风速明显减...  相似文献   
156.
南海及其邻近地区夏季风爆发的特征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5,自引:6,他引:29  
利用OLR和TBB资料,提出一个指标,确定了1975~1993年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发现与风向转变的日期比较一致。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过程。随后,还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海温异常、高原热状况和海陆温差变化的关系,发现它与4月份南海、东太平洋赤道以及30~40°NSSTA有关,与海陆温差由冬季的冷陆暖海转变到热陆冷海有关。  相似文献   
157.
三沙管理与发展离不开能源与淡水。开发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是解决三沙能源和淡水供应的可行性方案。根据波浪能、温差能和海洋风能调查与评价的结果,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开发利用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三沙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8.
海洋热能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热能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是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能源短缺和由于矿物燃料燃烧和大量使用空调所造成的环境效应的有效途径。文章综述了海洋热能利用的3个领域:海洋温差发电、海水冷却和海水源空调,介绍了几种利用方式的现状、优缺点及其应用前景。重点对海水作为空调热源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对空调系统进行yong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间接换热和热泵方式的缺点,提出了两种高效的节能环保海水空调的应用方案,即海水直接换热供冷供热和热泵 直接换热方案。  相似文献   
159.
国内外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最新进展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社会对能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重视,加快开发利用海洋能已成为世界沿海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共识。海洋温差能因其"可持续24 h无间歇发电、清洁无污染"等特点受到各国青睐,纷纷通过制定中长期发展路线和布局以推动海洋温差能技术发展。文中对温差能开发利用技术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对比了国外已建项目的技术特点,重点对近年来国外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技术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对海洋温差能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展望,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开展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技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降水天气现象仪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等对2023年12月山东半岛的海效应特大暴雪和2005年12月持续性海效应强降雪过程的高空形势、海气温差、低层切变线、大气水凝物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亚欧大陆强大的经向高压脊和脊前冷涡环流是发生海效应暴雪的大尺度环流背景。2005年高压脊宽广、稳定少动是海效应强降雪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2023年高压脊、冷涡的经向特征更加显著,冷空气爆发力强。(2)2005、2023年渤海海面温度较常年偏高;2023年偏高2.5 ℃的范围更广,12月20—21日海气温差超过30 ℃。(3)出现暴雪时,山东半岛北部存在偏西风和北—东北风之间的风场辐合;荣成站出现暴雪时,低层需要更强劲的引导气流。(4)2023年12月20—21日,云体主要由冰晶和雪晶构成,较多雪晶位于上升气流上方,与冰粒子分布区域重叠,说明除了水汽凝华外,冰雪晶粒子之间的聚合作用对雪粒子的增长有很大帮助,聚合产生的枝状雪粒子有利于积雪深度增大,文登站雨滴谱也表明,21—22日雪粒子直径偏大的特征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