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354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7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湖北当阳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陆生恐龙的绝灭是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陆相地层是恐龙绝灭等事件信息的重要载体。全球白垩纪、古近纪陆相地层发育、分布广泛,单一的白垩系-古近系全球界线层型(GSSP)不能满足建立一个明确而可操作的界线标准的需要,建立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很有必要,其意义和重要性实际上不亚于建立GSSP。中国的白垩系、古近系绝大多数为陆相沉积,且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而中国目前正在做陆相地层建阶和完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工作,不解决好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问题,中国古近系最下面的一个阶便建不好,"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将不完善,所以建立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对于中国更加迫切并具实际价值。全球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时期(特别是古新世早期)的连续陆相生物地层记录十分匮乏,寻找合适的剖面建立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非常困难。从轮藻角度出发,湖北当阳跑马岗组露头剖面拥有全球迄今所知最连续丰富多样的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时期特别是古新世早期的陆相生物地层记录。界线层段的介形类生物地层记录也非常连续且丰富多样,并具建立界线层型的其他许多条件。它是中国至今所知惟一具有潜力成为全球(或大区性、或中国)的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也即中生界-新生界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露头剖面),从而也可能是中国古近系、也即新生界最下面一个阶的最合适的建阶剖面或层型剖面。为此,湖北当阳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问题无疑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02.
Combustion-derived and land-plant-deriv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GC-MS analysis in an ancient soil profile from Jinluojia (金罗家) archaeological site at Macheng (麻城),Hubei (湖北) Province,Central China.Retene,cadalene and simonellite were proposed to be derived from contemporary land plants.The pyrolytic PAHs identified include fluoranthene,pyrene,benzofluoranthenes,benzo[e]pyrene and benzo[a]pyrene.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pyrolytic PAHs varies with depth,d...  相似文献   
603.
新元古代陡山沱期是扬子地台重要的成磷期,鄂西白果园磷块岩就形成于当时海侵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白果园陡山沱组位于黄陵背斜西北部,磷矿赋存于陡山沱组下部。对白果园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将南沱冰期后沉积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划为一个二级层序。含有磷块岩的陡山沱组,代表了南沱冰期后强烈的海侵活动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六个三级层序,磷块岩形成于第一个三级层序内。在层序1的海侵体系域上部与高位体系域下部所反映的潮下带,砂屑磷块岩品位很高。冰期时的物理风化和陡山沱期化学风化作用将地表含磷物输入海洋,海侵引发的上升洋流携带富磷海水涌入浅水区,为磷块岩在层序1内的形成提供了物源与动力条件。初次海侵对磷矿形成十分有利,高品位的含磷层对应于最大海侵阶段。采用地球化学方法对含磷岩系进一步研究后表明,生物有机质对白果园磷块岩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大冰期过后陡山沱期新的古海洋生态系统开始构建,使生物生产率迅速恢复,为生物有机质的成矿作用提供了机遇。其有机碳含量介于盆地型磷块岩与台地型磷块岩之间,显示了泥页岩—碳酸盐岩型含磷岩系Corg含量的“过渡性”特点。由于其含磷岩系形成的环境为半局限性滞留洼地,白果园磷块岩是弱还原—弱氧化环境的沉积产物。与邻区贵州瓮安的台地型磷块岩进行对比,台地型磷块岩由于更为氧化的环境而具有低Corg和高P2O5特点。通过与早寒武世云南昆阳磷矿的对比,发现能量较高并具有丰富藻类的潮下带为磷块岩形成的优势区带,但白果园不具备昆阳磷矿的藻滩成磷环境。所以,白果园磷块岩的形成是海侵作用和生物有机质的参与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04.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湖北省的电话装机普及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据湖北省邮电部门1999年的统计结果,全省电话装机数约为600万部,其中武汉市电话装机数接近200万部,地级市、州所在城区的电话装机数在8~12万部不等,各县(市)在3~5万部不等.  相似文献   
605.
湘鄂西奥陶纪Tremadocian期三叶虫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湘鄂西地区 5个剖面的奥陶纪 Tremadocian期三叶虫动物群 ,识别出 6个三叶虫相 ,即台地的 Asa-phellus- Dactylocephalus相、Dikelokephalinid相、Tungtzuella- Asaphopsis相、Psilocephalina 相 ,陆棚上斜坡的Metayuepingia- shumardiid相 ,陆棚下斜坡的 Olenid相 ;恢复了该地区 C.angulatus期、P.deltifer早—中期和 P.deltifer末期— Serratognatus期三个时段的古地理面貌 ,揭示了区内发生于 G.quadraplicatus期、P.deltifer末期和 Serratognatus中—后期的三次海退事件和发生于 P.deltifer早—中期和 Serratognatus初期的两次海侵事件  相似文献   
606.
湖北建始黄岩二叠系孤峰组底部陆源碎屑岩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始黄岩二叠系茅口组顶部呈现一系列岩溶特征 ,而且孤峰组底部产孤立、透镜状河流相碎屑砂岩或砂砾岩。说明在茅口组沉积之后 ,测区曾有一定规模的抬升或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使得茅口灰岩遭受风化、侵蚀。孤峰组底部有不发育的底水位沉积 ,孤峰组与茅口组之间呈假整合接触。这一发现同时支持孤峰组形成于局限浅水环境的观点。  相似文献   
607.
在建始三道岩泥盆纪写经寺组下部分发现Pseudozaphrentis difficile Sun等珊瑚化石群,并据其组合特征提出原定为晚泥盆世晚期的写经寺组下部的晚泥盆世早期,可与欧洲的弗拉斯阶段对比。据珊瑚化石古生态特征探讨了形成环境,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和图示。  相似文献   
608.
湖北建始北部二叠纪地层硒的来源与富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建始北部 1∶5万地质填图中 ,调查了该区二叠纪的 3个硒异常层位———孤峰组、吴家坪组和大隆组。在硒异常层或其下伏层位中发现有基性火山碎屑沉积 ,硒的含量与基性火山碎屑在地层序列与平面展布上呈正比。从地质时代的一致性上反映硒的来源与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或风化作用有关。硒含量变化与海平面升降曲线表现出正相关 ,在最大海泛面处达最大值。大的容纳空间和水体能量较低的环境 ,利于有机碳质大量吸附硒 ,造成硒的富集。  相似文献   
609.
610.
武当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接合部位,属秦岭造山带。武当群组成一系列大型韧一脆性剪切带巨型推覆体,银洞沟推覆岩席是其中之一。该区早期构造样式为伸展作用及其伴生的韧性或韧脆性面型剪切,晚期为推覆线性剪切。根据面理、线理、褶皱、剪切带等研究成果,作者总结了银洞沟地区构造性质、成矿作用及模式。武当地区多重滑脱是在古地壳演化的不同阶段发育的不同层次的顺层剪切带,发育于变火山岩与变沉积岩之间的滑脱面(DF_2)控制了银、金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