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0篇
  免费   420篇
  国内免费   360篇
测绘学   114篇
大气科学   230篇
地球物理   668篇
地质学   1209篇
海洋学   216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549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岱海是东亚夏季风边缘地带的闭流型半咸水湖泊,其汇水流域降水量的变化易于引发湖泊水位和水化学变动。选用DH11-1岩芯进行1 mm分辨率XRF元素扫描分析,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多元数理统计分析,旨在查明这些元素与外源碎屑、自生碳酸盐沉积以及岱海水位、水化学变化的关联。结果显示,Si、Al、Ti、K、Fe、Rb等元素相关性好,并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其含量变化与主要河流带入的碎屑物的多寡有关;Ca元素主要反映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即文石和方解石矿物含量的增减。研究发现,在人类活动严重影响之前,岱海在过去~400年期间的环境特征总体可划分为4个阶段,各阶段的水位、水化学特征及水量平衡有所不同,总体受汇水盆地降水量变化的控制。此外,沉积物中Cu、Zn、Cr可能与人类活动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992.
塔西南坳陷古新统蒸发岩沉积条件及成因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刘成林  焦鹏程  曹养同  韩二斌 《地质学报》2015,89(11):2028-2035
基于近期野外地质调查及钻井资料整理,对塔西南地区古新统蒸发岩沉积特征、展布规律及成因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塔西南古新统吐依洛克组蒸发岩以石盐岩为主,为海退过程中的产物;阿尔塔什组蒸发岩以石膏岩或者硬石膏岩为主,为缓慢海侵的产物。吐依洛克组石盐岩沉积是海退背景下、多级盆地卤水回流的结果,其受控于同时期区域性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等多种因素。古新世早期,从卡拉库姆盆地向东至费尔干纳-阿富汗-塔吉克盆地再到塔西南地区,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自西向东水体盐度逐渐升高的湖链系统。在塔西南与最西部特提斯海之间,以石膏相为主的预备盆地的出现,是导致塔西南地区吐依洛克组蒸发岩以石盐岩为主而显著缺乏石膏岩的主要原因。这种多级次级盆地中卤水的回流作用对盐类物质向后期分异具有积极意义,指示了塔西南古新统具有较好的成钾远景。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历史图件、地形图及遥感数据监测塔里木河下游诸多湖泊水域面积并分析近一百多年的变化情况。根据湖泊水域及其变化,该区湖泊在100多年内变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时间段:1 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区水文条件较好,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泊总面积超过2000 km~2;20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末,随着水利设施的陆续兴建,湖泊水域缩小,甚至某些湖泊彻底干涸;21世纪随着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与下游生态输水工程的实施,该区水文条件有所好转,干涸多年的一些湖泊重新形成水域,2013年湖泊水域总面积达760 km~2。2根据湖盆成因及水域变化把该区湖泊分为:河道西侧的风成湖,河道网之间及东侧的河成湖及河道末端的构造湖等三类。3初步总结风成湖演变过程,发现该区风成湖与河成湖在形状、深度、水质、形成时间等方面有较大差异。4近代人为因素对湖泊水域变化的影响高于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994.
Polariz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in typical lacustrine and marine shale oils collected from the Ordos Basin and Tarim Basin of China were analyzed by FT-ICR-MS. Maturity wa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by diagenesis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n shale oils, which had been collected at various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sta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milar components existed in non-hydrocarbon and asphaltenes and the main peak compound classes of Nl and 02 were potential parameters for identifying typical marine oil and lacustrine oil in China. Nitrogen compounds/(nitrogen compounds and oxygen compounds), such as Nl/(O2+Nt), NL/(Oa+Nt), Ni/(NiO1+N1O2) are the maturity indicators, which are related with C-N and C-O bond energy. Differences in molecular components and weights between marine and lacustrine oils are the effective index to identify source maturity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995.
为研究土壤水分的蒸发机理,自主开发了大型环境箱试验装置,并以枫丹白露砂土为研究对象,室内模拟土壤水分的蒸发过程。该试验在控制大气参数和保持土壤底部水位稳定的条件下,对蒸发过程中大气参数(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流量)和土壤参数(土壤温度、基质吸力和体积含水量)的变化,特别是土壤表面基质吸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试验结果对蒸发速率及累积蒸发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蒸发主要限制在土壤浅层区域,浅层土壤的体积含水量和温度的变化均较大;空气温度和土壤蒸发过程对土壤温度的变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土壤表面空气相对湿度与蒸发过程具有相关性;土壤基质吸力随着蒸发的进行逐渐增大; 实际蒸发速率呈现3个阶段。  相似文献   
996.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泊江海子全新世气候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0个AMS~(14)C测年为框架,利用BJH01孔438cm沉积物岩芯的粒度、烧失量以及孢粉阔叶树含量等代用指标,初步重建了泊江海子地区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1)11820cal.a B.P.以前,钻孔处为风成环境,流域发育荒漠或草原化荒漠,气候寒冷干燥;2)11820~11390cal.a B.P.,湖泊形成,流域植被好转,降水略增加,气候变暖湿;3)11390~7510cal.a B.P.,湖泊维持高湖面,降水增加,区域植被演化为阔叶疏林草原,气候温暖湿润,其中10500~8500cal.a B.P.为最宜期;4)7510~6800cal.a B.P.,湖泊水位降低,区域植被退化,气候变干;5)6800~1590cal.a B.P.,气候总体波动变干,其中5000~4000cal.a B.P.为湖侵阶段,气候湿润,4000~1590cal.a B.P.为湖退阶段,气候最为干旱;6)1590cal.a B.P.以来湖泊扩张,水位升高至钻孔位置以上,流域植被为典型草原,气候与现在相当。泊江海子重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序列与区域乃至更大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相关性,表现出早全新世湿润、中晚全新世变干的趋势,是季风系统通过海气耦合对北半球夏季日辐射增加的快速响应。  相似文献   
997.
我国蒙新地区近40年来湖泊动态变化与气候耦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立娟  郑绵平 《地球学报》2014,35(4):463-472
湖泊对气候变化有着敏感的反应,是气候变化的镜子。本文以RS和GIS技术为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2000年前后和2010年前后四期Landsat遥感影像中提取了我国内蒙古和新疆所有湖泊信息,建立了蒙新地区湖泊空间数据库。一方面,用ArcGIS软件对研究区湖泊信息进行了统计和空间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蒙新地区湖泊从20世纪70年代至2010年前后近40年湖泊的动态变化情况;另一方面,选取了蒙新地区面积大于5 km2的所有湖泊,逐个分析其在四个时期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变化结果进行分区。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内蒙古东南部和新疆西部的湖泊呈现萎缩的趋势,其余地区则在扩张;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前后,内蒙古东南部湖泊呈现萎缩的趋势,内蒙古北部和新疆全区湖泊呈现扩张的趋势;从2000年前后至2010年前后,内蒙古东北部和新疆西部的湖泊呈现萎缩的趋势,其余地区湖泊呈现扩张的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蒙新地区40个气象台站的气温、降雨量和蒸发量数据,可知:近40年来,蒙新地区气温持续上升;2000年之前,内蒙古的降雨量呈增加的趋势,2000年之后骤减,而新疆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呈增加的趋势;蒙新地区蒸发量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湖泊的动态变化基本上与气候的变化趋势相吻合。最后,笔者以新疆博斯腾湖为例,分析了湖泊变化的影响因素:气候环境和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998.
三角洲在坳陷盆地沉积中所占比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全球现代三角洲体系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坳陷盆地沉积体系简化为河流-三角洲-湖泊,建立沉积体系模型。后期沉积体系叠置在前期沉积体系之上,同时也对前期沉积体系进行改造。每期沉积体系体系均发育有河流-三角洲-湖泊,将其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假设盆地规模不变,沉积基准面下降-进积过程表现为河流沉积在盆地中所占比例增大,沉积基准面上升-退积过程表现为湖泊沉积在盆地中所占比例增大。变化过程中,三角洲在盆地中所占的比例变化较小;相对于沉积盆地,三角洲体系不占主体地位,而是处于一定的比例范围(三角洲总面积/盆地面积在0~10%之间)。因此三角洲的规模,取决于沉积盆地的规模,开展沉积相研究必须考虑宏观盆地尺度背景。  相似文献   
999.
辽宁鞍本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鞍山式沉积变质型(BIF)铁矿矿集区,弓长岭铁矿是我国唯一的由鞍山式贫铁矿经后期热液改造形成的大型磁铁富矿.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比研究了鞍本地区贫铁矿、富铁矿和蚀变围岩的铁、硅、氧、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和空间变化规律,结合磁铁富矿的地质特征,对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成矿作用和富矿成矿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指出鞍本地区富铁矿的成矿作用与辽东地区古元古代造山运动结束后(1.85 Ga)地壳抬升引发的非造山岩浆侵入和热液活动有关,成矿溶液由大气降水演化形成,而非变质热液或混合岩化热液;成矿溶液淋滤了辽河群蒸发盐地层中富13C碳酸盐、富34S石膏、CH4等成矿物质,成矿溶液具偏酸性弱还原特征;铁质活化再富集是鞍本地区富铁矿形成的重要机制,成矿溶液与贫铁矿及围岩反应使铁质以Fe2+形式活化迁移.温度降低、氧逸度升高或与大气降水混合是溶液中Fe2+氧化形成磁铁矿沉淀的主要原因;在Fe2+被氧化形成磁铁矿的同时,成矿溶液中的CH4被氧化形成石墨,与磁铁矿一起沉淀下来,形成含石墨磁铁富矿;溶液中SO42-被还原形成富34S黄铁矿.  相似文献   
1000.
高海拔地区的纳木错湖是研究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本文结合附近气象站点实测数据与纳木错浅湖芯的研究结果,筛选出适用的气候环境代用指标,并对当地过去近150年来的气候变化记录进行重建。其结果显示,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以偏暖湿为主;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该阶段气候总体上呈现出冷干特点,并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逐渐向暖湿气候过渡;20世纪中叶至2005年,这期间气候有一定波动,但整体上以气温上升为主要趋势,在降水略减的情况下湖泊并未出现萎缩,表明气温升高可能导致冰川消融加快从而对入湖径流有一定补给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