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3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袁家山金钨矿床是湘东北有色贵金属找矿远景区内新发现的一个矿床。矿床地质综合研究表明:袁家山金钨矿床的成因类型属气成一热液交代石英脉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找矿潜力较大;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2.
产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背景下、武陵次级裂谷盆地中的黔湘渝地区南华纪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床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锰矿床类型。通过分析总结该类型矿床地质背景、南华纪早期构造古地理与矿床地质特征,基于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床的成矿模式,总结建立了该类型锰矿床找矿模型:即以南华纪早期同沉积断层、Ⅳ级断陷盆地、两界河组及其中古天然气成因的白云岩透镜体存在与否、锰矿成矿地质体与大塘坡组厚度和裂谷盆地古天然气锰矿成矿系统中渗漏喷溢中心相、过渡相、边缘相等为主要地质标志建立地质找矿模型;以Ⅳ级、Ⅲ级断陷盆地中不同的Mn/Cr微量元素比值指标和δ~(34)S值在中心相、过渡相、边缘相判别指标建立地球化学找矿模型;以锰矿成矿地质体的低电阻率、高极化率与其上覆及下伏地层高电阻率、低极化率的物性差异特征,建立AMT地球物理间接找矿模型。项目团队运用建立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在黔东地区锰矿整装勘查实践检验中,已先后新发现了亚洲最大的松桃道坨和松桃普觉(西溪堡)两个隐伏超大型锰矿床,最近又新发现松桃桃子坪、高地两个超大型锰矿床,使黔东地区成为新的世界级锰矿资源富集区。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床已成为继传统的海相沉积型、沉积变质型锰矿床之后,全球最重要的三大锰矿床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83.
《地学前缘》2017,(2):104-122
湘东北位于华南钦杭结合带的北西侧,是中国重要的金、铜、钴、铅和锌等多金属矿产地。该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异常强烈,其中所侵位的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位于区域性北东向长沙—平江断裂的南东侧,为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将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分为两组,第一组具有较低的Eu-Sr-Ba和过渡金属元素Cr-Co含量,较高的CaO/Na_2O和FeO~T/(FeO~T+MgO)比值,指示了相对还原、干燥、贫泥质、富斜长石粗粒碎屑岩源区;相反,第二组则为相对氧化、富水和贫斜长石的富泥质源区。此外,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大部分具有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特征。ε_(Nd)(t)=-13.36~-13.65、(~(87)Sr/~(86)Sr)_i=0.722 86~0.730 97,说明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为榴辉岩相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还具有较高的Sm/Yb和Gd/Yb比值以及较低的锆石饱和温度,指示岩浆源区具有较高的压力和较低的温度。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45±1)Ma(MSWD=1.9)。结合华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湘东北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古太平洋板块平俯冲至华南板块之下有关。约145 Ma,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崩塌,下沉的俯冲板片和岩石圈地幔脱水,使得早已加厚的下地壳发生减压熔融,形成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而当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源区岩浆运移时,驱动了含金成矿流体的运移,其期后的岩浆热液形成了该区围绕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带状分布的多金属矿体。  相似文献   
84.
湘东北早中生代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湘东北早中生代花岗闪长岩 (约 16 5Ma)SiO2 =6 5 .4 %~ 6 9.6 5 % ,K2 O +Na2 O =6 .0 %~ 7.17% ,K2 O≈Na2 O ,A/NKC =0 .96~ 1.13,为弱过铝质钙碱性岩石。该花岗闪长岩 (La/Yb) CN=12 .75~ 37.5 0 ,(Gd/Yb) CN =1.2 8~ 2 .90 ,Eu/Eu =0 .6 2~ 0 .90 ,以富集LILE和亏损Nb Ta、Ti、P为特征。初始87Sr/ 86Sr =0 .7114 5 8~ 0 .7174 6 1,εNd=- 9.0~ - 12 .3,其同位素组成明显有别于被认为其成因与地幔派生岩浆有关的湘东南高钾花岗闪长质岩石。暗示湘东北早中生代花岗闪长岩可能是在华南早中生代伸展构造背景下中 /下地壳物质深熔作用的产物。湘东北早中生代代表性花岗闪长质岩石不能与湘东南同期花岗闪长质岩石一起构成一条连续的高εNd、低TDM钾质岩石带。  相似文献   
85.
湘东北地区有色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综合研究相对缺乏。以桃林铅锌矿、栗山铅锌矿、井冲钴铜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床主成矿期矿石硫化物单矿物的硫、铅同位素地质特征,结合七宝山铜多金属矿等研究现状,综合研究湘东北地区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规律。硫同位素特征表明,4个矿床的成矿物质整体为深部岩浆硫源,其中,七宝山矿床为较典型的岩浆硫源,桃林、栗山、井冲等矿床混入了少量地层硫源,且桃林矿床比栗山、井冲矿床混入地层硫源的比例更高。铅同位素特征表明,4个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以上地壳为主,但混入了少部分幔源物质,且七宝山、井冲的幔源物质混入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86.
湘东北幕阜山地区分布传梓源(锂矿、铌钽矿)、仁里(钽铌矿)和虎形山(钨矿、铍矿)大型稀有金属矿床,是湖南省重要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通过对幕阜山地区花岗岩和伟晶岩开展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该区燕山期岩浆演化与稀有金属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区岩浆活动自侏罗纪(154 Ma)持续到白垩纪(92 Ma),形成了复式花岗岩体和伟晶岩脉,伟晶岩空间具有含矿分带性; 伟晶岩的成矿年龄(130~127 Ma)与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137~129 Ma)相近,成矿作用与岩浆高分异演化密切相关; 伟晶岩含矿分带性受成矿流体温度影响,矿流体温度由岩体向外成逐渐降低,形成了“岩体内伟晶岩型铍矿带—距岩体0~3 km伟晶岩型铌钽矿带—距岩体3~5 km伟晶岩型锂铌钽矿带—距岩体5~10 km石英脉型铍矿带”的环状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7.
绵山风铃     
我在大同下矿井的时候,就听说过五台山白塔寺那风铃的传说,后来几经走访多方了解便写了散文《悠悠风铃声》;在朔州崇福寺听说这里的风铃曾因一高官嫌烦而责令摘掉但百姓又吊挂起来的故事,便写了《又听风铃声》。大概是因为这些原因吧,我似乎是对风铃有了一种偏爱。或者说是有了浓厚的  相似文献   
88.
湘东南区的中三叠统三宝坳组之上,存在一套数百米厚的浅水厚层碳酸盐岩沉积。从沉积序列及岩性、岩相特征看,其与东邻赣中萍乡-上饶地区的杨家群不同,与西邻桂中的百逢组及河口组亦显然有别,纵向上也完全不同于下伏之三宝坳组,故本文将其命名为“石镜组”,用以代表中三叠世早中期南华海盆自西向东由活动型沉积向稳定型沉积转化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89.
湘东南地区燕山早期与花岗岩体相关的矿床总体可分为中高温的钨锡多金属和中低温的铅锌多金属两类矿床组合。结合岩石大地构造学研究成果和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分别对两类矿床组合的温度条件以及矿床、构造、岩浆岩之间的相关性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两类矿床组合形成的构造-岩浆动力学机制:①茶郴断裂南东隆起区和断裂北西拗陷区内的局部隆起地带岩石圈厚度较大,由于更强烈的岩石圈拆沉引发更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规模较大的中深成岩体,提供长时间高温条件,造成W、Sn等亲花岗岩元素的高程度、大规模富集,从而导致中高温的钨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②茶郴断裂北西拗陷区因岩石圈较薄,岩石圈拆沉及其引起的热扰动作用较弱,产生小规模岩浆活动,因而缺乏W、Sn等元素的大规模富集,而Pb、Zn、Cu等元素则源源不断地运移到地表,加之缺乏长时间高温条件,导致大规模的中低温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而中高温的钨锡多金属矿床缺乏。上述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岩浆-成矿过程的差异,导致湘东南钨锡多金属和铅锌多金属两类矿床组合的形成。  相似文献   
90.
湘东南地处南岭中段北部,为华南重要中生代有色金属矿集区。区内主要矿床均与燕山早期花岗岩有关,印支期花岗岩极少形成规模矿床。已有研究表明区域构造体制不同可能是成矿差异的主要原因,即燕山早期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伸展构造体制,印支期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弱挤压构造体制。本文研究发现,相对印支期花岗岩而言,燕山早期花岗岩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方面明显具有更好的W、Sn多金属成矿条件:成矿元素W、Sn,放射性生热元素U、Th,挥发分元素F以及稀有金属元素Be、B、Li、Rb等组分的含量及碱性程度更高,岩石氧化程度(Fe2O3/FeO比值)更低;(La/Yb)N值和δEu值更低,Rb/Sr比值更高,反映岩浆分异演化程度更高。因此,除构造体制差异外,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差异也应是两时代花岗岩成矿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两阶段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形成可能与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和构造环境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