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225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1209篇
海洋学   150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51.
952.
953.
954.
探测海底天气渗漏活动形成的甲烷羽状流,研究其基本特征和分布,具有重要的资源和环境效益。目前对于海底甲烷羽状流的声学探测主要以船载单波束和分裂波束声呐系统为主,而多波束声呐系统的声学图像分辨率较高,覆盖宽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于单个或少量甲烷羽状流气体运移通量的测算,多采用声学原位观测,即通过ROV携带声呐探头或在海底固定安装特定声呐系统的方式实现。对于某一海域海底天然气渗漏总量的测算,多采用走航式声学遥感观测,其核心是建立由甲烷羽状流体积反向散射强度反演其气体运移通量的模型。  相似文献   
955.
以往认为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杨油层的油气来自于其上青山口组一段,由青一段向下运移300m注入扶、杨油层,这个结论掩盖了扶、杨油层油气的深部来源,因而对石油勘探造成危害。三肇地区地层超压并不是流体向深部注入的动力,因此对"上生下储"模式没有任何帮助。在近年来的石油地质学教材中,油气"上生下储"模式已经成为解释生油层与储集层关系的金科玉律。因此,否定"上生下储""注入式"成藏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是开辟松辽盆地勘探新领域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6.
在冲积层厚度较薄、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山区河谷地带,边界条件对地下水可开采量和可利用能量(温度)影响较为明显。为此,以一医院水源热泵系统为例,在建立耦合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TOUGH2软件,模拟评价河流边界对潜水水热运移的影响过程与程度,定量研究河流边界附近潜水水量与能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研究该条件下地下水环境变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57.
构造反转对哈萨克斯坦A凹陷油气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纵贯A凹陷沉降中心卡拉套断层的发育历史,分析了构造反转对A凹陷圈闭形成和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卡拉套断层早期左行走滑,晚期右行走滑,侏罗纪末期和白垩纪之后的走滑挤压作用使A凹陷内部形成大量以断层型为主的正反转构造,成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圈闭。同时构造反转改变了A凹陷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地层的埋深和倾向,控制了烃源岩的排烃方向和油气运移方向,造成凹陷中央相对凹陷边缘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958.
塔里木盆地热液流体活动及其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灰岩孔洞和裂缝中都可以见到大量的方解石充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孔中方解石胶结物、CⅠ方解石脉和CⅡ方解石脉.CⅡ方解石脉具有较高的87Sr/86Sr比值,位于0.709103 ~0.710593之间,平均值为0.709538;较轻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其δ13CPDB值位于-5.67‰~-1.70‰之间,平均值为-2.95‰,δ18OPDB值位于-14.28‰~-7.88‰之间,平均值为-10.39‰.CⅡ方解石脉中的流体包裹体具有较高的均一温度,各样品平均值位于120.O~ 180.0℃之间.孔中方解石胶结物和CⅠ方解石脉在同位素组成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上较为一致,但都与CⅡ方解石脉有着显著的差别.综合比较各项分析测试结果,认为CⅡ方解石脉的形成与深部热液流体作用有关,而孔中方解石和CⅠ方解石脉则是从地层水中沉淀形成的.从热液流体中沉淀形成的CⅡ方解石脉中可见一定数量的油气包裹体,并且包裹体气相成分中除含有CO2外,还含有一定量的CH4和C2H6等有机组分.这些特征表明了热液流体在从深部向浅部活动过程中携带并促使了油气向浅部地层的运移.CⅡ方解石脉所具有的较轻的碳同位素组成是有机成因的CO2/CO32-在热液流体溶解携带油气时混入进了热液流体中的结果.热液流体主要通过降低原油粘度、减小油水界面张力来减小油气运移阻力,并能携带部分油气,从而促使油气沿断裂裂缝体系向浅部地层运移.  相似文献   
959.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主要聚集在南屯组和大磨拐河组,大磨拐河组油气藏的纵向分布和油气藏的形成在乌尔逊凹陷南部和北部表现出差异性:乌尔逊凹陷南部大磨拐河组油藏主要分布在大磨拐河组二段顶部,而北部油藏则分布在大磨拐河组一段底部;乌尔逊凹陷北部的大磨拐河组油藏形成于伊敏组末期的张扭性变形,而南部的大磨拐河组油藏则形成于青元岗组沉积末期的反转变形。乌尔逊凹陷晚期构造控制了大磨拐河组油气运移与聚集。通过对油气显示、储层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特征、油气成藏时期以及原油成熟度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认为乌尔逊凹陷北部的大磨拐河组油藏为南屯组烃源岩的原生油藏,而南部的大磨拐河组油藏为南屯组油藏的次生油藏。  相似文献   
960.
马腾飞  刘汉乐  张闪 《地下水》2012,(3):106-109
通过建立二维物理模型,研究非饱和层状非均质多孔介质中轻非水相液体LNAPLs(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的入渗机制与变化特征,建立LNAPLs运移与分布的锋面扩展模型,探讨入渗阶段油流锋面扩展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模型中砂土的渗透系数、孔隙度及油的相对渗透系数对LNAPLs运移的锋面扩展速率影响较大,而油的饱和度与压头变化对其影响较小。当LNAPLs由中砂进入细砂与细砂倾斜透镜体时,砂的渗透系数、孔隙度及油的相对渗透系数减小,这种介质结构面的突变改变了LNAPLs锋面扩展速率,其在中砂中锋面扩展速率快而在细砂与细砂倾斜透镜体中锋面扩展速率慢。此外,当LNAPLs进入干湿界面后,由于毛细作用的增强与含水量的加大,其横向比垂向运移的平均锋面扩展速率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