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225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1209篇
海洋学   150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断裂的形成演化过程对油气的运聚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系统分析了呼和湖凹陷断裂特征、断裂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表明,呼和湖凹陷以T_(22)和T_(04)反射层为界,划分为3套构造层,分别为下部伸展断陷构造层、中部断坳构造层,上部坳陷构造层,其中上部构造层中断裂不发育。纵向上主要发育了两套断裂系统,下部断裂系统展布方向主要是北东东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上部断裂系统展布方向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发育4种类型的断裂,分别为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断裂,早期伸展中期走滑断裂和早期伸展中期走滑晚期反转断裂。断裂的主要形成时期为南屯组末期、伊敏组末期和青元岗组末期。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良好的运移通道。其中在主力生油洼槽及其周边的几个控陷断层附近有利于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962.
利用地表露头及地震剖面等资料,综合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燕山期构造层侏罗系和白垩系的不整合结构类型及其分布;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及其组合形式,总结了燕山期构造层不整合面的继承性和迁移性。燕山期不整合面的叠置与附近的断裂不但构成了区域性的空间运移通道,而且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963.
应用含氮化合物探讨新疆轮南油田油气运移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新疆轮南地区原油中含有丰富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不同层系或相同层系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总体分布型式相似,但绝对丰富与相对颁布差异明显,显示显著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奥陶系原油与三叠系、侏罗系原油具不同成藏期次与油气运移方向,奥陶系、石炭系原油运移方向为自西而东,主要注入点在轮南、桑塔木断垒带的西南侧;三叠系、株罗系原油主要通过断层运移、聚集成藏,在后期构造演化过程中发生侧向分配调整。吡咯类  相似文献   
964.
评述异常压力研究中的石油地质学新思想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对异常压力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凝结出许多新的概念和思想,为现代石油地质学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关于超压生成与有机质成熟-生烃的关系虽有争议,但大多数主张超压对有机质成熟和生烃起抑制作用;在超压的背景下,生烃、排烃以及烃类的运移和聚集常呈现出幕式的特征;压力驱动是流体活动和油气运移的重要动力;动态运移通道是油气运移的新型通道;通常压力过渡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在超压的含油气盆地中,可能发现的非传统油气聚集有异常压力的气饱和封存箱、水力破裂-泥岩裂缝油气藏、烃水倒置的油气藏等。异常压力的储层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965.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油气运移,尤其油气的二次运移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薄弱环节.20世纪90年代以来,油气二次运移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是:①对油气二次运移机理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②油气二次运聚模拟实验设计更加科学,实验结果更为可信;③油气二次运聚数值模拟水平有了长足进步.深入的综合研究和油气运移聚集的三维可视化模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66.
新疆焉耆盆地油气运移方向综合地球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新疆焉耆盆地侏罗系原油的物性、含氮化合物含量和储层自生伊利石的同位素年龄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了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运移方向。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区原油密度、含氮化合物含量和自生伊利石K-Ar年龄在平面上和垂向上均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即:平面上自南而北这些参数逐渐降低,垂向上同一构造带内随埋深减小这些参数逐渐变小。由此表明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运移方向在平面上是从南向北,即油气先充注宝南储层,然后依次注入宝中和宝北储层;在纵向上是从深层向浅层运移,从八道湾组向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储层中运移聚集。  相似文献   
967.
咸水灌溉下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盐分平衡及盐分运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生态系统物流理论,把土壤-植物-大气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植物、土壤和地下水作为三个分室,建立分室流动模型,对植物和土壤间的盐分平衡进行定量研究,探索咸水灌溉条件下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盐分运动的规律。结果表明: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使用大量咸水灌溉后盐分并没有在根层土壤0~2 m土层中累积,而是储藏在2 m以下或渗漏到地下水。其中,0~2 m土体盐储量减少125.1 t,地下水位1.50 m以上至2 m土体盐储量增加79.9 t,45.2 t盐分重新回到地下水。根层土壤0~2m土层中土壤脱盐明显。灌溉后各土层的全盐量在0.5~0.9 g/kg之间,远低于土壤原始全盐量1.47 g/kg。这是咸水灌溉下植物能够正常生长的主要原因。研究对于确定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合理的灌溉制度及预测和评估该地区盐渍化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塔里木沙漠公路全线绿化和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8.
基于对油气运移机理现有认识的综合研究,提出了油气运聚模拟的地质概念模型和充分考虑地质综合研究并可人工干预的综合分析模拟.大尺度地质概念模型是以含油气系统为单位的三维面状模型,而小尺度模型则是以油气运聚单元为单位的、由一个或多个三维面以及断层组合而成的网络状格架模型.油气运聚过程的综合分析模拟应在层序地层格架内以含油气系统(或油气运聚单元)为单位建立初始地质模型,应用古构造恢复、古流体势恢复、油气运秽路径模拟、优势运移通道分析、模拟结果综合评价等技术,依据层序地层格架所提供的精确时间间隔单元进行三维的、动态的模拟.模拟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可在信息集成平台的基础上,基于一系列空间数据处理方法开发实现.  相似文献   
969.
蒸发是重要的水循环过程,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地下水浅埋区观测试验场土壤水分运移数值模拟模型,模型中对上边界条件处理采用了考虑气象因素、地表覆盖条件和表层土壤含水量的Penman Wilson公式。利用模型对试验点1999年、2000年、2002年的蒸发量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并分析了裸地、棉花地、芦苇地不同地表植被条件下,地表蒸发量(包括棵间裸地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变化规律。从时间上看,黄河三角洲7、8月是蒸发量较高的时期, 1、2月是蒸发量最低时期,一般日蒸发量在0~8 mm/d。影响地面蒸发的主要因素除气象因素外,还有植被类型和覆盖程度、地下水位埋深等因素。植被覆盖程度越高、地下水位埋深越浅,则蒸发量越大,从而导致裸地蒸发量相对较小,农田年蒸发量稍大,而芦苇地蒸发量最大。研究表明,土壤水分运移模型是估算各种复杂条件下蒸发量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970.
松辽盆地西南部青山口组三段底界不整合面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山口组三段(K2qn^3)底界不整合面对松辽盆地西南部的油气分布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精细地层对比、高频地层单元的横向变化特征分析、岩性岩相特征分析、电性变化特征和地震反射波组研究,笔者等发现青三段底界是一个较大规模的区域性不整合面。首次提出该不整合面对松辽盆地南部西区的油气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整合面是油气长距离运移的有利通道,预测在套堡外围古潜山侧缘和西斜坡古湖湾发育区形成地层和岩性油气藏;②在坡折带,不整合面之上所形成的低水位期下切谷、斜坡扇、低位扇和水侵时期的超覆体,是形成多类型隐蔽性油气藏的有利空间;③在前缘相带,不整合面可以改善薄互层储集条件,增强油气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