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9篇
  免费   407篇
  国内免费   329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359篇
地球物理   549篇
地质学   678篇
海洋学   8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44篇
自然地理   22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4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巧家松梁铅锌矿床位于小江深断裂和巧家-莲峰大断裂所夹持的"三角地带",矿体产于灯影组中、上段中-厚层硅质白云岩、硅质条带白云岩中。矿体产出严格受构造的控制,F5、F6断裂分别控制着①、②号矿体。矿石矿物简单,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以白云石为主,次为方解石、石英。文章分析了松梁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认为铅锌成矿的潜力较大,矿床的深部及外围找矿前景良好。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成矿预测的标志:上震旦统灯影组强蚀变白云岩、硅质白云岩作为地层岩性标志;NW向压扭性断裂带及其光滑断面是构造标志;白云石化、方解石化等中、低温热液蚀变是地表重要的找矿标志;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和低电阻、高极化率分别是深部找矿的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标志。  相似文献   
912.
虎形山钨铍矿是近年来发现的特大型钨铍矿床。以往在对其钨铍矿体的主要赋矿层位划分上存在争义。通过与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成矿微量元素分析,确定矿区主要赋矿层位为寒武系下统的牛蹄塘组,从而推翻了多年来沿袭的震旦系陡山沱组。通过地层的重新认识,认为虎形山主要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隐伏侵入岩浆岩,与地层的成矿专属性关系不大。另对虎形山钨矿成因作出了初步的判断,对今后在该地区的找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13.
滇东北铅锌(银)矿集区,是云南省重要的铅锌(银)产地,含6个矿带,总计上表(截止2008年底)Pb+Zn 766.9 180万t(Pb 291.0723万t、Zn 475.8475万t),占全省上表Pb+Zn储量的19.36%。其主体地质特征与MVT型相似,但也存在差异,可称为MVT型含氟、钡的新亚类———滇东北型。  相似文献   
914.
深源地震机理的回顾: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源地震(deep earthquakes)对于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及板块的运动、动力学机制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和达清夫首次发现深源地震至今80多年的时间里深源地震得到了广泛关注,获得大批高质量的成果。但是,其成因机制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谜。目前,大家广泛接受以脱水脆裂为中源地震的成因机制,反裂隙断层为深源地震的成因机制。剪切失稳等机制也能对中源与深源地震的成因做出较好的解释,但仍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中国东北珲春等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也是中国唯一存在的深源地震带。对地表地质构造、矿物岩石物理学、深部探测和高温高压实验及数值模拟分析的综合研究是解决深源地震机制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国东北深源地震机理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我国东部大地构造格局演化有着重要的深部背景意义。  相似文献   
915.
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对东北夏季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茜  李栋梁 《冰川冻土》2012,34(2):284-295
根据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123个气象站的逐日气温和积雪深度资料,欧亚大陆积雪面积以及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500hPa高度场资料,通过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对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的响应,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对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气温与欧亚大陆春季积雪面积以及东北冬季累积雪深的异常存在明显的关系.欧亚春季积雪面积的扩大与维持有利于8月我国东北上空500hPa位势高度的偏低,环流上表现出西欧与我国东北地区槽加深,泰梅尔阻塞高压加强的特征.由于欧亚中高纬上空的环流经向度加大,槽后脊前的西北气流加强,诱导冷空气南下,从而造成东北全区8月气温一致偏低;东北冬季累积雪深减少则有利于6月东北全区、7月东北西南部上空的位势高度偏低(负距平),造成相关区域气温偏低.研究结果对于提高东北夏季气温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16.
董策  周建波 《岩石学报》2012,28(9):2866-2878
最近在兴安、额尔古纳地块均发现原岩为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陆源碎屑沉积岩及碳酸盐岩组合组成的孔兹岩系,岩石组合主要分为富铝片岩-片麻岩类和斜长角闪岩两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富铝片岩-片麻岩类的原岩为泥岩和砂岩,主量和微量元素的分配形式接近澳大利亚后太古宙页岩(PAAS)和北美页岩(NASC),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与NASC相似,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及Eu负异常,(La/Yb)N=4~17,δEu=0.32~0.79。其Cr/Ti(0.01~0.03)、Zr/Y(1.2~13.3)、Cr/Th(0.1~8.63)、Cr/Zr(0.02~0.47)、Th/U(1.5~7.7)、CIW(68~99)表明物源区以花岗岩类为主,并可能含有碎屑沉积岩。其Ceanom(-0.04~-0.01)、Ce/Ce#(0.90~1.30)表明富铝片岩-片麻岩类原岩沉积环境为亚稳定的大陆边缘沉积。斜长角闪岩原岩为玄武岩或安山质玄武岩,其富Fe2O3(1.83%~12.37%)、MgO(4.28%~7.29%)、贫SiO2(47.06%~56.13%),呈低碱性。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MORB标准化的微量元素配分型式为大隆起型,Zr/Nb、Hf/Th值均类似于板内拉斑玄武岩的特征。因此,研究区孔兹岩系应形成于裂谷沉积背景。这与佳木斯地块麻山群孔兹岩系形成环境一致,表明东北地区各地块的变质基底均为孔兹岩系,其原岩均形成于裂谷沉积环境,并统一经历~500Ma泛非期变质事件,这为研究我国前寒武纪的大陆演化、再造我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及其在Gondwana大陆重建中的位置都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17.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06年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川滇地块及其邻区内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151个监测站在欧亚参考框架下的水平速度,水平运动速度大小在3.44~19.74 mm/a之间,平均为11.68 mm/a。分析川滇地块及其邻区内测站运动方向的变化得出:川滇地块及其邻区在围绕喜马拉雅东结点作顺时针旋转,川滇地块南北方向上存在明显的挤压,东西方向上存在延伸现象。使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川滇地块整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为13.36 mm/a,运动方向为东偏南64.9°,川西北次级块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为15.66mm/a,运动的方向为东偏南52.1°。滇中次级块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为12.57 mm/a,运动方向为东偏南72.4°。  相似文献   
918.
李煜航  崔笃信  郝明 《地球科学》2015,40(10):1767-1780
GPS测量可以提供高精度的时空图像, 但前任对比研究尚未深入.通过使用线性球面块体模型理论, 在前人针对活动块体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三维块体几何模型.以1999—2007年的GPS水平速度场数据作为约束, 反演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主要活动断裂长期滑动速率和广义海原断裂带的空间亏损滑动分布及其耦合变化.上述结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运动变形的动力学和强震中-长期危险性预测研究提供了约束和参考.   相似文献   
919.
湘东北仓溪岩群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曾被认为属于古元古代,近年来的同位素测年显示其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本次研究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分析,获得仓溪岩群中绢云石英千枚岩、斜长角闪岩、透闪石岩形成年龄分别为858.3±3.7 Ma、844.3±14.0 Ma、815.0±10.0 Ma,后期辉绿岩脉...  相似文献   
920.
东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水稻是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虽然该地区黑土质量和肥力均较高,但农田施肥过量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因此,为了阐明黑土区水稻施肥空间格局、差异特征及减施潜力,本文选择东北平原黑土水稻种植区为研究对象,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水稻施肥和产量进行了大规模调研分析基础上,结合土壤本底供氮能力培养试验,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由南至北施氮强度和经济产量均逐渐下降,施氮强度下降幅度大于产量下降,氮肥偏生产力逐渐增加。通过与理论适宜施氮量对比发现,辽宁稻区理论减氮潜力达16.7%~24.7%,吉林中、西部稻区潜力达8.7%~17.8%,黑龙江稻区还有2.0%~11.4%理论减氮空间。三省典型水稻土土壤累积矿化量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地上部生物量变化所引起的氮携出量的变化是引起东北黑土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水稻施氮量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