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7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38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滇西南南段组和拉巴群地质时代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南段组和拉巴群出露于昌宁-孟连构造带内,是临沧地体的组成部分。通过南畔、阿里、南段、海邦和团结吊桥剖面研究,拉巴群可分为5个岩性段,归上石炭统至二叠系,南段组属下石炭统。临沧地体为一稳定的微陆块,二叠纪晚期增生到澜沧江岛弧的西缘。  相似文献   
12.
据333个白云母b0值,结合区域地层和构造的研究成果,提出:(1)原称昌宁-孟连变质带解体为西盟-勐统变质带(加里东期中压变质带)和澜沧双变质带的高压亚带,两期高压变质作用分别与海西-印支期的洋壳消减和陆-陆碰撞有关;(2)石鼓变质带是三个逆冲岩片的叠置,各岩片内岩石的变质作用各具特色;(3)金沙江洋盆为地块间小洋盆,其消减及嗣后的弧-弧碰撞可能不产生高压变质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白云母b0值在造山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滇西西盟一带是保山—掸邦地块在我国境内的一个基底岩系出露地区。该地区的前泥盆纪变质岩系可划分成两个构造层,下部为元古代构造层,由变质深度达角闪岩相的怕可杂岩系组成,发育3期南北向的变形构造;上部为早古生代构造层,由低绿片岩相变质的王雅组、允沟组组成,发育两期呈南北向的变形构造。变形构造表明,西盟变质岩系的主期构造格架以怕可—老街子背形叠瓦垛为主导构造要素,由背驮式扩展的向东逆冲的盲逆冲断裂系组成,王雅—允沟反冲叠瓦扇是盲逆冲断裂系的盖层响应变形系统,并以向西逆冲的推覆构造为特征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下关温泉1992年8个水化观测项目主成分进行的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氡和气压、水温和PH值、氩和氮、二氧化碳分别构成独立性较强的4个主成分.气压和流量是化学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地应力主应力的方位角求和与平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耀霖 《地震学报》2004,26(1):106-109
在世界应力图编制中, 9%来自地应力解除和水压破裂法, 23%来自井孔崩裂法, 63%来自震源机制, 5%来自地质方法(Zoback et al., 1989). 其中, 除地应力解除和部分水压破裂测量资料能提供水平应力的主应力大小和方向外, 其余地应力测量方法仅能提供主应力方向, 不能提供主应力大小.  相似文献   
16.
滇西丽江地区新生代富碱斑岩位于滇西“三江”褶皱造山带与扬子板块西南缘结合部位,岩石类型多样,可分为碱性岩和碱性花岗岩,前者主要有正长斑岩、正长岩及粗面斑岩;后者主要包括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锆石LA ICP MS U Pb定年研究确定区内斑岩结晶年龄为346~371 Ma,侵位于始新世晚期。碱性岩石的SiO2含量为5454%~6770%,K2O>Na2O,具有钾玄岩的特征;碱性花岗岩的SiO2含量为6716%~7066%,K2O<Na2O,具有高钾钙碱性的特征。两类岩石都具有富碱(Na2O+K2O=703%~1170%)和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64~115)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K、Pb等),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等),且具有高Sr、Sr/Y和La/Yb比值及低Y、Yb和镁值(Mg#<05),表明区内斑岩兼具钾玄质岩石和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区内斑岩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的后碰撞阶段,其形成与减压熔融及幔源岩浆底侵促使增厚下地壳底部岩石发生部分熔融有关,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转换带对主碰撞带造山作用过程的岩浆事件响应,进而分析确认本区具有斑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潜力,为深入认识丽江地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约束。  相似文献   
17.
贺娟  王启宇  闫国川 《地球科学》2018,43(8):2586-2599
前人对金沙江-红河构造带上的煌斑岩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南段哀牢山地区.对构造带中段鲁甸地区新发现的煌斑岩脉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煌斑岩形成时代为始新世末期,与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高峰期一致.鲁甸煌斑岩具有高钾、富碱、高Mg#,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尤其是Ta-Nb-Ti)的特征.其岩浆源区为受俯冲流体和熔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源区组分为含金云母的尖晶石相方辉橄榄岩.结合同期的镁铁质火山岩和富碱斑岩研究成果,滇西区域的岩石圈地幔富集过程可能为元古宙时期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相关的俯冲作用.始新世时期,在印度和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金沙江-红河构造带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发生拆沉或对流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引发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本期煌斑岩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18.
滇西云县—景洪一带广泛出露的中元古界团梁子岩组是一套与扬子基底岩系密切相关的中低变质沉积岩夹火山岩系,其形成时代、沉积充填序列及大地构造属性一直存在争议。出露于云县漫湾地区的团梁子岩组发育厚数米的绿片岩(原岩玄武岩)及绢云石英千枚岩(原岩流纹岩)。采集绢云石英千枚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别获得1497±14Ma的岩浆结晶年龄和893±17.3Ma、425±15.7Ma、321±27Ma的变质年龄。认为团梁子岩组中以绿片岩、绢云石英千枚岩为主体的原始沉积岩系形成于中元古代中期,在新元古代全球性的格林威尔造山过程中被青白口纪花岗岩侵入并发生变质作用;在古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经历古生代造弧作用;同时还获单颗粒2310±15Ma的碎屑锆石,推测滇西云县地区应存在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由此可知,团梁子岩组应是扬子陆块褶皱基底岩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滇西镇康芦子园是"三江"成矿带保山地块内迄今发现的唯一超大型Pb-Zn-Fe(Cu)多金属矿床,是区内系列同类层控热液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呈似层状、脉状及透镜状产于寒武系碳酸盐岩建造的矽卡岩和大理岩层间破碎带,矿石构造以条带状、浸染状和脉状-网脉状为主要特征;围岩蚀变复杂、分带明显,由下至上依次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化带→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蔷薇辉石化带→碳酸盐-大理岩化带。矿床成矿流体从早期到晚期经历了多个矿化阶段。本文选取了该矿床早矽卡岩阶段、晚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的多种脉石矿物及闪锌矿进行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早矽卡岩阶段发育微溶CO_2富液相和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并含大量K~+、Na~+、Ca~(2+)、F~-和Cl~-和少量SO_4~(2-),气相成分主要为H_2O、CO_2及少量CH_4和N_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3.6~315.6℃,盐度为10.6%~17.6%NaCleqv;晚矽卡岩阶段发育含CO_2和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214.9~388.0℃,盐度5.9%~16.4%NaCleqv;石英硫化物阶段发育含CO_2的水溶液包裹体,气相成分为CH_4、H_2O和少量CO_2,均一温度150.0~285.0℃,盐度为2.5%~13.8%NaCleqv;石英碳酸盐阶段为单一成分的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5.0~187.5℃,盐度为0.5%~12.3%NaCleqv。结合H-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最初来源于具中高温、中高盐度、高K、Na,富CO_2、Cl、F等特征的深部岩浆热液,在石英硫化物阶段开始有大气降水混入,演化为中阶段中低温、低盐度、贫CO_2的热液流体,至成矿晚阶段转化为以大气降水占主导。该矿床成矿环境的改变、流体混合以及流体的沸腾作用可能是导致成矿物质富集沉淀的重要机制。综合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研究认为,该矿床为与陆陆碰撞造山和深部隐伏岩体有关的远程矽卡岩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20.
位于三江南段双江勐库地区的临沧花岗岩,主体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次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碱长花岗岩。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勐库热水塘附近黑云二长花岗岩中发现了与其紧密共生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MME)—闪长岩。本文对暗色闪长岩包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全岩主量元素分析。暗色闪长岩包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0.9±1.2Ma,与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229.2±0.8Ma)基本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黑云二长花岗岩富K2O和Na2O,Na2OK2O,富Al2O3,铝饱和指数A/CNK平均为1.17;闪长岩K2O和Na2O含量中等,Na2OK2O,富Al2O3和Mg O,铝饱和指数A/CNK平均为0.77。二者稀土配分曲线为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二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均具有相对较高的Mg#(黑云二长花岗岩30.50~61.41;闪长岩58.58~67.34)。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Cr、Ni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6.96×10-6和11.21×10-6)小于闪长岩Cr、Ni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97.62×10-6和75.68×10-6)。综合研究表明,该地区花岗质岩浆的形成很可能与地幔流体作用引发的地壳部分熔融与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密切相关,形成于陆陆碰撞-后碰撞的构造背景,暗示保山地块与思茅地块在230Ma已经进入了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地质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