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5篇
  免费   412篇
  国内免费   555篇
测绘学   228篇
大气科学   148篇
地球物理   728篇
地质学   1102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37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2014年8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海湾北部的纳帕地区发生了MW6.1地震.发震断层是西纳帕断裂系统中的一部分,但是该断层之前并未被足够重视.本文利用欧洲空间局最近发射成功并刚刚投入使用的Sentinel-1A卫星获取的第一对同震干涉像对(20140807-20140831),得到了该地震的地表同震形变场,结合震后24h内区域GPS同震形变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反演了纳帕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以及滑动分布.Sentinel-1A干涉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了明显的地面形变,视线向最大抬升和最大沉降量均达到了10cm.联合反演结果表明,该发震断层的走向为344°,倾角为80°.主要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平均倾滑角为-146.5°,最大倾滑量达到了1.1m,位于地表下约4km,存在明显的滑动亏损现象.此次地震,累计释放地震矩达1.5×1018 N·m,约合矩震级MW6.1.该结果略小于InSAR单独约束结果,可能与Sentinel-1A像对中包含的快速震后形变分量有关.  相似文献   
992.
高程异常值的快速、准确获取是GPS高程数据得到应用的前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的GPS高程拟合方法,针对RBF基函数中心的确定以及网络模型参数的选择问题,采用K-means算法自适应的实现对RBF基函数中心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利用AIC准则完成对网络模型参数的自动寻优,最后采用实际数据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并与传统BP神经网络拟合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拟合精度。  相似文献   
993.
魏巍 《地理空间信息》2010,8(6):146-149
论述了变形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去噪方法,重点介绍了线性滑动去噪法和小波去噪法,并结合实例说明两种方法的应用领域和特点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94.
陈磊  张强  贾朝军  雷明锋  黄娟  胡晶 《岩土力学》2024,(5):1423-1434
堆积体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大江大河的河谷地带,在降雨条件下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大坝的安全稳定。设计了水库库岸堆积体边坡强降雨离心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强降雨诱发库岸堆积体边坡失稳离心模型试验,对降雨作用下滑坡地质演化及灾变过程进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进一步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满库容不同降雨强度下强降雨对不同库水位及堆积体渗透性的边坡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水库蓄水阶段堆积体边坡前缘在浮托力和泡水软化作用下造成抗滑力下降。但指向坡体内的渗透压力对坡体起到加固作用。两种竞争机制作用下产生的后缘细微裂缝对降雨阶段边坡变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降雨主要造成坡表侵蚀及径流,少部分从裂缝入渗造成后缘浅层下沉。若不加处理,则边坡有可能发生推移式整体破坏。因此,库岸堆积体边坡后缘裂缝的处置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5.
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和非线性滑动回归模型,分析天津市2014-2019年日用电量和气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计算得到不同响应关系下的阈值气温。结果表明:天津地区的阈值气温在不同响应关系下存在明显差异,在"V"型非线性响应关系下,阈值气温为18.8℃,在"U"型响应关系下,线性不对称模型的舒适区范围为12.3-23.4℃,非线性模型的舒适区范围为13.7-21.7℃;对比不同模型的预测效果,认为"U"型优于"V"型模型,非线性模型优于线性模型。对阈值气温的影响要素分析表明,相对湿度对舒适区与冷却区的阈值气温影响较大,阈值气温在相对湿度为30%-50%时较相对湿度为50%-70%时偏大2.2℃,相比之下,相对湿度对舒适区与加热区的阈值气温影响不大;天津地区阈值气温会随时间发生明显变化,2002-2005年的舒适区范围较2014-2019年偏大1.4℃。在实践应用中,应根据模型的需求,并充分考虑相对湿度和时间变化的影响选择阈值气温,从而提升用电量预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96.
与大型走滑断裂相关的旋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大型走滑断裂有关的旋转一方面起因于断裂带的大规模走滑,另一方面也与大断裂带内部及外围次级断裂系的水平运动密切相关.尽管前人提出了一些有关断裂带走滑与旋转的动力学模式,但由于不同走滑断裂系变形环境及边界条件的差异,断裂走滑导致块体旋转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很难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来解释.对美国西海岸圣安德列斯断裂、美国盆岭区Lake Mead断裂系、中国西南哀牢山-红河走滑断裂系以及新西兰Alpine断裂带、土耳其北安那托利亚断裂等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在断裂带走滑过程中,相关构造及块体的旋转非常明显.运用古地磁学、磁组构、构造分析、高精度GPS监测及构造模拟等方法,可以对这些构造及块体的旋转方向和幅度进行研究.由于大规模旋转会导致构造格局及地质地貌特征的改变,因此在走滑断裂带的研究中必须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97.
本文详细讨论了现有抗震结构破坏评估准则并指出其不足和存在问题,深入研究了抗震结构破坏准则的基本思路和发展趋势。指出了由于结构地震响应从地面运动到结构性能两方面固有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使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应当在概率的基础上形成;破坏模型作为度量结构破坏程度的有效工具,也应当在概率基础上形成。  相似文献   
998.
针对纯视觉SLAM在光照变化明显、环境纹理较少及载体快速运动的室内场景中容易出现特征跟踪失败、定位精度下降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窗口进行后端优化的视觉惯导紧耦合方法,融合了IMU信息以提高跟踪精度与系统的鲁棒性。该方法利用IMU预积分误差与单目视觉SLAM的重投影误差构建新的损失函数来进行状态估计,采用基于滑动窗口的非线性优化方法进行运动估计,实时恢复组合系统位姿。在实测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x轴方向上的均方根误差为0.124 m,y轴方向上的均方根误差为0.113 m,实现了厘米级精度的定位。  相似文献   
999.
小江断裂带是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边界断裂,是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小江断裂带空间展布、滑动速率、地震活动特征、强震地表破裂特征、地震危险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小江断裂带可分为北段、中段、南段,其中中段又可分为东支和西支。整条断裂带全新世的滑动速率为10 mm/a左右,其中北段和中段滑动速率为8~12 mm/a,南段滑动速率小于8 mm/a。小江断裂带沿线及周边地区地震频发,北段、中段地震活动性明显高于南段,强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时空不均匀性,南段和巧家-东川段为地震空区,具有较高的强震危险性。通过对小江断裂带的论述,认为小江断裂带南段穿过红河断裂并向南延伸,但小江断裂带向南延伸模式及小江断裂带南段速度亏损是否由曲江断裂、石屏-建水断裂和红河断裂吸收,小江断裂带古地震是否与曲江断裂、石屏-建水断裂古地震相互影响,“Y”字形构造带吸收和调节模式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断裂滑动速率不仅是新生代构造定量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研究普遍缺乏介于长时间尺度(>Ma)地质体累积位移和短时间尺度(晚第四纪以来)地貌单元位错以及年—十年尺度的大地测量观测之间的断裂位移量,从而造成了理解百万年时间尺度下断裂演化历史的空区.由于走滑断裂破坏了山前洪积扇与其汇水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