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248篇
海洋学   708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17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目前我国传统海岛潮间带监测基本上采用载人机航空摄影测量与卫星遥感的这两种方法。本文研究利用无人机遥感系统,通过相机标定与POS后差分等技术手段,获取海岛高、低潮位两期遥感影像,并对两期影像进行对比实验,得到海岛潮间带监测数据,验证了低空无人机遥感系统能够在海岛潮间带监测中的成功应用。本文方法丰富了海岛动态监测手段,能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海岛及其潮间带空间地理信息。  相似文献   
992.
文章根据潮间带风电基础施工的特点,在现有施工船舶资源的基础上,确立潮间带起重船的适用标准。通过潮间带特殊施工装备的改造,研究探讨了潮间带高滩区单桩基础施工的控制技术,并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船舶坐滩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993.
对选取的东海区8个沿海城市的滨海旅游业消费环境不同年度、不同城市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是沿海城市滨海旅游业发展重要的研究,文章从自然消费环境、经济消费环境、社会消费环境、生态消费环境以及政治消费环境5个视角,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东海区8个沿海城市2014—2016年滨海旅游业消费环境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上海的经济和社会消费环境较强,自然和生态消费环境较弱,尤其空气质量和城市绿化率需要改善。(2)福州、泉州和厦门自然消费环境较有优势,有较为庞大的海域资源。(3)宁波和温州整体状况较良。(4)连云港和南通整体情况较差。(5)沿海城市之间既有竞争,还有合作,两者是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6)考虑到东海区沿海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有发展国际、国内贸易地域及政策上的优势,建议加快完善东海区沿海城市旅游消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994.
笔者于2015年7月(夏季)、11月(秋季)、2016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于湛江湾滨海电厂海域开展潜在赤潮生物生态调查,对该海域潜在赤潮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文章分析了各季节的群落结构相似性及季节间的差异程度。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潜在赤潮生物31属78种,其中硅藻门最多(60种),其次为甲藻门(16种),蓝藻门以及着色鞭毛藻门各1种。优势种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其中冬季、夏季、秋季以硅藻门为主要优势种,而春季则以硅藻门-甲藻门为主要优势种。浮游植物丰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夏季(47.69×104 cells/L)、秋季(10.87×104 cells/L)、冬季(9.07×104 cells/L)、春季(4.40×104 cells/L)。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各季节的潜在赤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程度较低,差异程度显著。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季节变化明显,均为冬季最高值,夏季最低值,但季节间的差异不明显。SIMPER分析得出,各组组间差异性几乎均达90%以上,而各组组内相似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秋季组群、夏-2组群、冬季组群、春季组群、夏-1组群。  相似文献   
995.
以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为例,基于1960—2019年全国756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集,采用净等效温度(客观评价)与随机问卷调查(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比较不同客源市场对该旅游区“热环境”的感知(即热感压力)差异。在此基础上,引入“中性状态”偏差理论,细致刻画客源地长/短期“气候记忆”对游客热感压力偏差的影响。结果发现:1)热感压力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明显;2)随着年龄的增长,高热感压力的比例整体上呈极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3)热感压力风险的“两极分化”现象说明客源地长期“气候态”与热感压力在空间上相关性较弱;4)同一气候条件下,9 d短期“气候记忆”导致的“中性状态”偏差最为显著。文章细化了气候因素对热带海滨旅游的影响,揭示了短期“气候记忆”才是影响游客热感压力偏差的重要因素,由此建议针对热感压力低风险客源地(II类,14个省份)加大对淡季旅游宣传力度,并根据年龄和性别设计旅游产品,从短期的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的中长期旅游转变,为优化当地旅游淡季景区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提供重要的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996.
潮间带有孔虫近年来被广泛地用于高精度古海平面等环境变化的研究中,但是在华南沿海此类研究少见。本文选取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潮间带上部长度为300 cm的QA钻孔进行了AMS14C测年,有孔虫、沉积物粒径、灰度分析,初步探究了研究区有孔虫作为高精度海平面指标的可能性及其所反映的古环境意义。研究结果显示钻孔包含两种有孔虫组合,一种是钙质有壳组合,常见属种为Ammonia becсarii(78.7%),Proelphidium granosum(6.6%)和Elphidiella kiangsuensis(5.6%),沉积底质为黏土质粉砂,对应沉积环境为河口潮下带;另一种是胶结壳组合,常见属种为Arenoparella mexicana(50.6%)、Miliammina fusca(17.5%)、Trochammia sp.(6.8%),沉积底质为砂质粉砂,含丰富植物碎屑,对应沉积环境为潮间带中上部红树林潮滩。结合AMS14C结果,QA钻孔记录了约4 200年以来的沉积,研究区初始为河口浅滩,由于三角洲进积作用浅滩淤积至海平面以上,约2 400年前研究区形成红树林中高潮滩。红树林沉积层中夹有两层粒度较细的钙质壳有孔虫沉积,推测可能由区域性次一级的海平面上升导致。灰度值反映了红树林沉积层中3个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阶段,指示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年代大约为3 000~2 700 cal. aBP, 1 200~1 100 cal. aBP, 600~500 cal. aBP,与海平面上升阶段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997.
为提高我国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和重视程度,文章分析我国红树林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对红树林治理乃至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全国和各地区红树林面积整体呈先缩减再增加的趋势,可反映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红树林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演变2个方面;针对现阶段我国红树林治理方式落后和治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须建立健全相关参数的监测和统计标准、开展相关调查和统计活动、重新审视治理任务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开展有关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以及多样化评估指标并明确其作用。  相似文献   
998.
999.
山东省滨海沙滩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山东滨海沙滩现状,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沙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项目组与2019年6月—8月,通过现场观测沙滩现状,收集沙滩的生态环境和其开发状态的资料,利用RTK-GPS高程仪获取沙丘-海滩剖面数据,并结合卫星遥感资料调查分析可知:滨海沙滩总个数为148个,沙滩岸线总长度约335 km,主要分布在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74%的沙滩受人工干预,干预的方式主要以旅游型开发和渔业性开发为主,其中旅游型开发占比61.5%,渔业性开发占比35.6%。26%的沙滩保持自然状态,主要分布在乡村。在现场调查中发现,沙滩侵蚀较严重的大多为自然形态的沙滩渔业性开发的沙滩。多数沙滩的沙丘以及植被带上已经被建起养殖厂房、度假场所、娱乐设施及抛石护岸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养殖垃圾、微塑料垃圾等在滩面上屡见不鲜。结合数据及现场调查结果来看,山东省多数滨海沙滩已经处于开发状态,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滨海沙滩的平衡系统已经受到严重威胁,沙滩面临消失的危险,严重影响了滨海沙滩的持续利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研究滩涂湿地植物枯落物分解状况与温度的响应关系,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原理,采用STELLA软件构建了盐地碱蓬(Suaedasalsa)种群生长与分解模型,对比了盐地碱蓬生物量与枯落物生物量的年变化过程,并解析了不同温度(原始温度、升温2.5℃、5℃)与植物枯落物分解状况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盐地碱蓬生物量与枯落物生物量年变化过程有显著差异,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年变化过程为快速增长-稳定不变-快速减少,地上、地下枯落物生物量年变化过程为下降-急速上升-下降;温度升高会导致枯落物生物量增加和分解量降低,从而增加枯落物有机质量,使碳释放量减少。本研究揭示了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滨海湿地植物枯落物分解变化情况,有助于深入了解滨海湿地植被在碳源汇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