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1篇
  免费   846篇
  国内免费   286篇
测绘学   160篇
大气科学   82篇
地球物理   99篇
地质学   1209篇
海洋学   468篇
天文学   143篇
综合类   127篇
自然地理   395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吕古贤 《地学前缘》2015,22(4):13-21
地质勘探类型是科学地质调查和有效矿产资源评价的基础和前提。矿田是包含几个矿床的成矿空间,单个矿床的勘探类型不一定适用于矿田的地质勘探。文中遵循“成矿作用、地质工作程度和资源经济条件”的思路,探讨矿田勘探类型和分类问题。以地质勘查工作程度(地质调查或勘探报告所遵循的工作精度,即成果图件的比例尺为指标)和资源技术经济条件(各级资源储量的比例,并结合矿山生产规模为指标)为指标,作者建立“地质勘查程度资源经济条件”评价系统。经该系统的综合评价,研究预查矿田(Ⅲ)、普查矿田(Ⅱ)和详查矿田(Ⅰ)的基本地质勘探类型。矿田地质勘探类型的确定,为推动整装勘查区的找矿突破、制定勘查规划和勘探工作的投入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和思路。文中选择6个典型矿田,详细展示矿田勘探类型的评价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2.
以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热解分析、岩石抽提和族组分分析、有机元素分析以及煤岩光学分析等方法,对泥页岩中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成熟度、生烃潜力等地球化学特征参数进行测试;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物性测试等手段,对泥页岩中矿物组成、孔渗特征等储层评价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海陆过渡相地层中泥页岩分布广泛,埋藏偏深,单层厚度较薄,但累计厚度大;泥页岩中有机碳(TOC)含量平均为2.5%,丰度较大;有机质母质中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Ⅲ型;镜质体反射率(Ro)平均为1.2%,热演化程度达到中高成熟阶段;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S1+S2);同时,石英、长石等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发育多种孔、缝类型;保存条件良好,为页岩气提供有利的成藏环境。  相似文献   
993.
右江盆地构造和演化及对卡林型金矿床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右江盆地,又称南盘江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床富集地,广泛发育有Au-As-Sb-Hg低温热液矿床,也是我国 卡林型金矿大规模富集区之一。矿床地质特征表明,金矿床的形成明显受到构造的控制,因此,探讨盆地的构造演化对于 深入研究卡林型金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前人大量研究认为:右江盆地内主要发育有NW和NE向两组构造, NW及NE向的边界断裂对盆地的演化及火成岩的发育起到重要作用;金矿床在平面上均分布于右江盆地范围内,具有明显 的岩性和构造控矿的特征;右江盆地形成及后续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早泥盆世中期滨浅海陆棚发育 (D2 1 ),中泥盆世-中二叠世裂陷洋盆发育(D2-P2),中二叠世末-中三叠世洋盆消失及前陆盆地发育(P3 2 -T2),晚三叠世 -早侏罗世盆地消亡及碰撞后伸展(T3-J1),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NE向挤压构造发育(J2- K2 1 ) 和早白垩世晚期-古 近纪局部伸展作用(K3 1 -E);右江盆地内卡林型金矿的成矿期集中在前陆盆地发育结束而褶皱成山后,成矿过程与伸展环 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差热-热重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XRD)及磁化率分析等手段,对天然黄铁矿样品在氮气中受热发生的矿物相 变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不同温度下黄铁矿煅烧产物的XRD物相分析结果显示,低于500℃时,黄铁矿无显著变化;随着 温度的升高(500~600℃),黄铁矿开始转变为单斜磁黄铁矿,进而生成六方磁黄铁矿,磁化率显著升高;700℃~800℃的 煅烧产物主要为六方磁黄铁矿,磁化率明显下降,直至900℃进一步形成更稳定的陨硫铁(FeS),磁化率接近于零。在黄 铁矿物相开始转变的温度(500~600℃)区间,黄铁矿生成单斜磁黄铁矿的速率大于单斜磁黄铁矿转化为六方磁黄铁矿的速 率;高温(700~900℃)时,黄铁矿转化为单斜磁黄铁矿的速率低于单斜磁黄铁矿转化为六方磁黄铁矿的速率,表现为黄铁 矿直接生成六方磁黄铁矿。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南中国海东沙海域某地震剖面资料,利用Basin2二维模拟软件,结合研究区有关地温场、热流探测资料和ODP184航次调查的岩心数据,重塑了研究区沉降史、有机质生烃史、古地温场与热史变迁。进而利用“生物成因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动力学模拟系统”(Hydrate Dynamics)软件,模拟了水合物聚集的过程与分布范围。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合物稳定域较厚(200~250 m),有机质含量适中,生物成因甲烷主要在海底1 km以浅范围内形成。稳定域之下早先埋藏的沉积物中有机质形成的生物成因甲烷在压实流的作用下能够向浅部层位中运移聚集,从而对现在的矿层有所贡献。水合物主要赋存于稳定域底部以上50 m的层位内,富集带中水合物的平均含量约为5%。  相似文献   
996.
路基拓宽工程的基本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金龙  张勇  陈陆望  王吉利 《岩土力学》2010,31(7):2159-2163
基于非线性有限元方法, 对路基拓宽工程的基本特性进行探讨。对比分析表明: 拓宽部分竖向沉降与侧向位移的数值明显大于旧路基的相应值,且侧向位移在新旧路基结合处取得最大值,这必然导致新旧路基结合处容易出现拉应力区,从而形成常见的纵向裂缝。对于指定的拓宽宽度来说,在路基两侧进行拓宽比仅在某一单侧拓宽更容易减小新旧路基的沉降差,工程实际中应尽量在旧路基两侧同时进行拓宽。路面竖向沉降的峰值随着土体变形模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土体重度的增大而增大。路基的稳定性随着土体黏聚力或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填土重度及车辆等效均布荷载的增大而减小。工程实际中应尽量选用重度小、变形模量大且强度高的土体作为路基拓宽部分的填料。  相似文献   
997.
粗粒料级配缩尺后压实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某级配粗粒料采用混合法、剔除法、等量替代法和相似级配法等4种不同缩尺方法进行缩尺。缩尺后替代级配料的最大粒径分别为10、20、40和60 mm。对各替代级配料进行了相对密度试验。同时,为完善试验成果,又人工随意配置了3种级配料用于试验。最大、最小干密度试验分别采用振动台法和松填法。研究同一原型级配料不同方法缩尺后各级配土石料在同一压实功能情况下的最大、最小干密度与土料级配参数、最大粒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将干密度与级配之间关系归一化的方法,并拟合了干密度与Cu、Cc及最大粒径之间的关系,据此可推求原型级配料的最大干密度。  相似文献   
998.
海沟金矿为一大型贫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床,长期以来其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致使矿床成因研究受到较大影响,成矿预测等方面研究进展缓慢。采用石英流体包裹体的40Ar/39Ar激光探针定年法对该金矿床进行了精细的年代学测定,获得主成矿阶段石英流体包裹体的40Ar/39Ar正、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70±20) Ma和(172±16) Ma,MSWD分别为0.31和0.35,40Ar/36Ar比值分别为298±4和299±4;进一步剔除接近大气的成分点和过剩氩高的成分点,计算获得等时线年龄为(170±38) Ma(40Ar/36Ar Int.=299±10)和(165±52) Ma(40Ar/36Ar Int.=303±23)。结合已有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了海沟金矿床主成矿期发生在早侏罗世晚期,成矿作用与中生代库拉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特别是由此引发的华北板块东缘与兴蒙造山带东段的强烈拼贴并诱发的岩石圈加厚、减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乌夏地区早二叠世风城组油气生储特征研究,认为该区的火山作用不仅能在近火山口相的流纹质弱熔结角砾凝灰岩中,形成以裂缝气孔为主要组合的油气储集体,而且能使远火山口相白云质凝灰岩和凝灰质白云岩,在有机质丰富的条件下,共同发育为烃原岩;而这种烃源岩由于裂缝系统发育不但构成了源岩型的自生自储的油气藏,而且在横向上还可与同层异相的裂缝气孔型储层构成自生自储油气藏,形成一套一源两相的生储系统(其中的源、藏共一系统勘探意义重要)。应用地化生标、岩石类型和自生矿物等相关资料,对富含火山物质的有机相、火山岩储集类型和储集性能进行了对比和论证。同时,根据大型火山岩油气藏多与近距离的烃源岩关系密切:近源运聚或可自生自储成藏等特点提出:从不同沉积盆地和不同火山机构,总结火山岩油气生储系统分布规律是指导火山岩油气勘探的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1000.
中亚地区中、南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及成矿背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横贯中亚地区的中、南天山造山带,在元古宙末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时,先后以中天山南缘断裂为主线分裂出被洋区围限的众多大小不一的地块群。斜贯全区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在古生代演化过程中具有转换断层性质,明显控制了南天山东西两侧的构造演化及成矿过程的差异性发展。中天山微板块北缘发育寒武纪-奥陶纪古洋盆,其南缘西段由寒武纪到中泥盆世经历两次扩张,形成多岛洋的构造格局,其中志留纪洋区被动陆缘上的碳硅质砂页岩建造成为金矿床的最佳赋存层位;东段洋区从震旦纪开始扩张,直到晚泥盆世闭合,晚石炭世南天山东西两侧在造山构造极性上发生西段由南向北、而东段由北向南呈相反方向逆掩推覆的造山过程,同时伴有碰撞型花岗岩浆活动,形成了钨、锡、铌-钽、钼、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床。晚二叠世-三叠纪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以右旋走滑运动为特征,伴随有后碰撞型花岗岩浆活动,从而为汞锑成矿带的生成奠定了基础。侏罗纪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进入走滑拉分期。新生代印度板块向北推挤,致使南天山发生挤压缩短而强烈抬升隆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