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7篇
  免费   806篇
  国内免费   472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347篇
地质学   1604篇
海洋学   75篇
综合类   226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分析了成矿预测的特点并在对澜沧江南段铜多金属的成矿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MORPAS系统抽取构置了来自地质异常场、成矿异常场和矿化异常场等多源信息的16个预测变量;把研究区划分为2.5 km×2.5 km大小的1334个统计单元,利用证据权重法的数学模型对研究区铜多金属矿产进行预测;圈定了3级成矿远景区;研究表明证据权法用于成矿预测方法简单,结果可靠性较高;利用MORPAS系统进行成矿预测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52.
石玉燕  颜启  林怀存 《地震研究》2003,26(4):328-331
选取1990~2001年发生在沂沭断裂带中部地区的23次ML2.3~4.0级地震为基础资料,对沂沭断裂带中段及附近地区地震波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Vp=5.83km/s,-↑Vs=3.54km/s。同时,根据反射波走时方程,得出该地区反射波速度Vp11=6.21km/s,Vs11=3.65km/s和平均地壳厚度为37km。  相似文献   
53.
根据泰安——隆尧——忻州DSS剖面所获S波信息,参照P波解释结果,计算了包括该剖面的S波速度vS、P波速度与S波速度比和泊松比在内的二维结构,给出了该剖面的构造轮廓并做出了相应的解释推断. 利用不同的介质和构造之间vS,和的差异,结合邻区资料,划分了剖面上地幔顶部速度的值差为-4%左右的幔隆区(vS=4.30 km/s左右)和幔坡区(vS=4.50 km/s左右),再次确认了牛家桥——东旺高角度超壳断裂带的存在,探讨了包括壳幔过渡带在内的低、高速块体(带)的性质和华北裂谷的界定标志. 综合研究了解释结果与地震的相关性,认为:地幔上隆、热物质沿高角度超壳断裂上升,初始震源在深30.0~33.0 km的壳幔交界处,附加应力激发了牛家桥、东旺下面深9.0 km附近特殊部位的6.8级和7.2级等地震,地震围绕高角度超壳断裂发生、并集中于和值较低的脆性介层之中.   相似文献   
54.
邹谨敞  邵顺妹 《地震研究》1997,20(2):236-243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海原断裂带西段断层泥的粒径分布,5微米至1厘米的粒径段,断层泥具有自相似特征,断层面的粘滑摩擦的特征位移参数可由分维上限(约1厘米)确定。同时用分形理论分析了断层泥粒度分重量百分比的分形结构特征,探讨了粒度成分分维值与断层运动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5.
苍山5.2级地震的地形变特征及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杰  冯志军 《地震》1997,17(4):417-424
运用新方法对苍山地震前后的形变资料进行了异常识别,重点分析形变异常的变化特征及机制。结果显示;(1)苍山地震是大面积应力积累、调整的结果;(2)以外围区100-200km中短及短期异常为主,而震中100km内的近源区异常并不显著;(3)进入短期的异常标志是中短期异常出现转折或反向。  相似文献   
56.
万京林  李齐 《地震地质》1997,19(1):88-90
对采自红河断裂带元阳—嘎洒段的4个片麻岩和糜棱岩样品中的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FT)测年,得到5.61~10.64Ma的年龄范围。结果表明,RRFZ段磷灰石FT年龄有从东南向西北变新的趋势。结合已有的钾长石多重扩散域(MDD)模式结果,得到该段150℃至110℃温度范围的冷却过程(冷却速度为3.4~9.45℃/Ma)。FT结果反映的特征与南海盆地得到的15Ma时断裂带所受力的转换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7.
东营凹陷地质构造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重力异常图和贯穿全区的地质剖面,明确了东营凹陷的次级洼陷是东营东部洼陷和博兴洼陷,纯化-乐安隆起带是两者之间的中央隆起带。东营东部洼陷内的东辛构造带位于洼陷中心部位,基底无隆起,是膏盐层上拱而成的底辟构造,形成时还受基底掀斜、左旋张扭应力,东营三角洲挤压等影响。该构造带于沙三段沉积时期开始形成,其边围形成了牛庄,利津,民丰等三级洼陷,因此该构造带是东营东部洼陷的中央构造带,而非整个东营凹陷的中  相似文献   
58.
59.
云南临沧花岗岩的冲断叠瓦构造与推覆构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省西部沿澜沧江分布的临沧花岗岩,呈SN向延伸,长达500km,但平均宽度只有25km,系逆冲与推覆叠置变形缩短的结果。岩片冲断和推覆的方向普遍为自西向东,临沧花岗岩带向东推覆的距离为30-80km,最大距离120km,冲断叠瓦构造和推覆构造形成的时代主要为中、新生代。糜棱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5.43Ma、25.55Ma和179Ma.新生代沿冲断层发生了近SN向水平走滑运动和沿NE、NW向断层的剪切运动。  相似文献   
60.
本文在总结苗儿山岩体中段铀矿田成矿断裂构造特点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了该地区37条主要硅化断裂带的成矿条件,并对其找矿的远景进行判别和优选,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