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44篇
  免费   3481篇
  国内免费   4178篇
测绘学   415篇
大气科学   383篇
地球物理   1982篇
地质学   17309篇
海洋学   1484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198篇
自然地理   1313篇
  2024年   152篇
  2023年   531篇
  2022年   638篇
  2021年   764篇
  2020年   569篇
  2019年   737篇
  2018年   526篇
  2017年   575篇
  2016年   649篇
  2015年   690篇
  2014年   1112篇
  2013年   856篇
  2012年   927篇
  2011年   1022篇
  2010年   899篇
  2009年   896篇
  2008年   950篇
  2007年   852篇
  2006年   841篇
  2005年   787篇
  2004年   710篇
  2003年   700篇
  2002年   703篇
  2001年   675篇
  2000年   712篇
  1999年   724篇
  1998年   651篇
  1997年   646篇
  1996年   587篇
  1995年   478篇
  1994年   507篇
  1993年   389篇
  1992年   446篇
  1991年   359篇
  1990年   339篇
  1989年   237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48年   6篇
  1946年   5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и.M.Cбopдкob研究了科学考察船。A.и.Aπbmyxam Eπob研究了科学考察船“MCTиCπab”号第16航次在第勒尼安海获得的资辩.该船使用。和平”号深海潜水装置研究了三座巨型海底火山——马尼亚吉,瓦雅洛夫,马尔西里的成份和地质构造.  相似文献   
102.
根据Airy均衡原理对Mckenzie沉积盆地初始沉降公式进行了修正,并导出了公式的正确表达式 S=(a[(ρ_o-ρ_c)t_c/a(1-(aT_1t_c)/(2a))-(aT_1ρ_o)/2](1-1/β))/(ρ_o(1-aT_1)-ρ_w)  相似文献   
103.
对冲绳海槽中段 3个沉积岩芯碳酸盐和烧失量的系统分析得知 ,岩芯沉积物的CaCO3含量一般 >1 0 % ,最高含量接近 30 % ,烧失量大都在 1 0 %~ 30 %之间变化 ,反映了该海区处于溶跃面之上钙质生物极为发育的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结合δ1 8O曲线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 ,探讨了 1 2 0kaB .P .以来碳酸盐旋回的“大西洋型”演变特点 ,同时对该区沉积地层中的火山热液活动印记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4.
南沙海域万安,曾母盆地的区域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新生代时,现在的印支地块和西婆罗洲地块,曾母块块属于印支陆地范畴,侏罗纪一早白垩世在纳土纳岛--西波罗洲博姜一带为一向西南的俯冲带,而在东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斯赫瓦内的一带为岩浆-火山弧,两者为同一构造体制产物,中生代末,印支愉和缅泰马陆块南部,包括西波罗洲在内与北部分离构成巽他地块,并在白垩纪-早第三纪时(东部),渐新一早中新世时(西部)反时针旋转。其东部惠第三纪时从印支陆块上分离南移的曾母地  相似文献   
105.
南沙海域万安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在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所采集的地震、重磁资料及钻井、地质资料,对该盆地的地震反向特征,沉积特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发展史进行了的简要的论述,本文以该区Tg深度资料为基础,并利用CCOP年刊发表的新生代基底深度资料,初步圈定了万安盆地的边界,并对盆地二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将盆地划分为5坳3隆、坳隆相间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06.
南海曾母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母盆地沉积发育过程中被两个区域性不整合将地层分为Q-E3、E2-E1和前第三系三套构造层。渐新世前该盆地为南沙古陆南沿拗陷区,以南为古洋盆。随着洋壳向东南消减,始新世晚期南沙与加里曼丹两个微陆块发生碰撞,盆地大部一度上升成陆。此后南沙古陆块断解体,与曾母盆地一起逐渐沉降,古地形由北陆南海转化为北海南陆。该盆地面积大,沉积巨厚,生储盖层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07.
本文讨论了太平洋西部3个岩芯孔的粒度组成、天然湿容重和含水量的变化。沉积物组成以粉砂和粘土细粒为主,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多为有孔虫介壳。容重与沉积物粒度呈正相关,含水量则呈负相关。当粒度组成不变时,容重随岩芯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含水量则减少。  相似文献   
108.
109.
本文对菊花岛海区沉积物类型,重矿物和粘土矿物组合分区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测区沉积物来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0.
陈峰  蔡锋 《台湾海峡》1992,11(4):339-344
本文根据南海深海盆地三个沉积柱样的粒度结构、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等特征分析,深讨了南海深海盆地细粒沉积物的浊积现象。结果表明,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斜坡上KL37孔的浊流沉积现象并不明显;位于陆架斜坡和深海盆地交界处的KL29孔存在着大量的浊积层,属于浊流沉积和半远洋沉积环境;位于南海盆地中部的KL91孔虽然已属于远洋性沉积环境,但除出现火山灰沉积外,浊流沉积作用仍然是相当活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