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5篇
  免费   1146篇
  国内免费   1589篇
测绘学   664篇
大气科学   300篇
地球物理   774篇
地质学   4244篇
海洋学   500篇
天文学   98篇
综合类   352篇
自然地理   328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306篇
  2022年   411篇
  2021年   448篇
  2020年   276篇
  2019年   325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265篇
  2016年   240篇
  2015年   276篇
  2014年   347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286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41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地震干涉技术可以将任意2个检波器接收到的数据合成为在若干检波器之间传播的波,就好像其中的一个检波器作为一个虚拟震源来发挥作用。它可以从混沌无序的地震信号中发现有用信息,从地震噪声中提取有用信号以此推断地震波穿过介质的地质构造。基于反褶积算法,对其理论公式进行了较详细的推导,实现被动源地震干涉成像,证明了反褶积算法的可行性;并将其结果与互相关算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2种方法在信噪比和分辨率方面的差异。数值计算表明,反褶积算法的纵向分辨率比互相关算法的高。对其进行的加噪试算表明,震源叠加后的反褶积算法呈现出高信噪比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有精确古地磁年代控制的金沟河剖面新生代沉积物中7个砂岩样品碎屑锆石的U Pb LA ICP MS测年分析,确定安集海河组(28~23.3 Ma)和沙湾组(23.3~17.5 Ma)的砂岩样品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261~328 Ma(P-C),塔西河组(17.5~13.2 Ma)样品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34~311 Ma(T-C)和369~403 Ma(D-S),独山子组(13.2~6.0 Ma)和西域组(6.0~1 Ma)样品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64~333 Ma。经与流域内岩石地层的分布相对比,揭示至少在晚渐新世开始中天山已经隆升并剥蚀为盆地提供物源,从约中新世早期开始北天山的南缘开始隆升,加入物源供给区,从约中新世中晚期开始北天山开始明显隆升,并逐步阻碍了中天山的物源供给,成为物源的主要供给区。天山的这种逐步向北的隆升剥蚀过程,反映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  相似文献   
993.
协同多源遥感数据的北亚热带森林蓄积量贝叶斯分层估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确估算森林蓄积量是国家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迫切需求,而基于遥感的森林蓄积量定量反演是当前遥感应用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和研究热点.光学遥感数据由于无法获取森林高度信息并存在信号饱和问题,反演森林蓄积量的精度较低,而机载Lidar数据能获取高度信息,但成本高、观测范围有限.本研究利用Sentinel-2多光谱、资源...  相似文献   
994.
电性源瞬变电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油气资源成为制约我国发展主要瓶颈之一.电性源瞬变电磁在油气资源的勘探中取得了不错效果.为此本文开展了对电性源瞬变电磁的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对电性源瞬变电磁的两种主要模拟方法,G-S变换和余弦变换做了对比,认为GS变换结果精度较余弦变换精度要高.为了实际工作中解释的方便,又分别定义了电性源瞬变电磁各场视电阻率,为其解释带来了方便.最后,本文对其参数的选择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通过时电性源赤道装置与偶极装置的对比研究,表明赤道装置可以对地下结构取得较好的探测效果,偶极装置可以取得较高噪比的数据.通过对激励源的研究表明,阶跃激励源激发的场视电阻率很好地反映了地质结构的变化,而脉冲波激发的场对异常体反映明显.通过对Hz场和Ex场的研究表明,Hz场在小收发距时即可进行大深度探测,并具有较高的信噪比,Ex场则对高阻体探测效果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995.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勘查深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勘查深度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分析了水平层状大地电磁正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说明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深部勘查方面具有可靠性.通过建立两个三层地电模型,并对吉林某地区的CSAMT实测数据进行了带源反演成像,与已知钻井资料对比分析表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对地下1000~2000 m深度的反演较为准确,能够反映地下电性的垂向变化.  相似文献   
996.
青藏高原发现大型冻胀丘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青藏高原黄河源地区多格茸盆地内发现大型冻胀丘群,这些冻胀丘外观多呈穹窿状,有些呈脊状、新月状.盆地内的冻胀丘隆起高度多在3~6 m,最高不超过10 m,水平扩展范围数十米到上百米,最大超过300 m.冻胀丘在盆地内密集分布,众多小型湖塘嵌于其中,分布密度估计5~8个·km-2,局部区域内可达10个·km-2以上.从外观看,多数冻胀丘形态较完整,但有的已经部分塌陷,有的几乎完全塌陷,不同塌陷阶段的冻胀丘在盆地内均有发现.冻胀丘顶部钻孔岩芯揭示高含冰地层从丘顶以下5 m左右一直延续到20多米,局部发育厚层地下纯冰层,厚度可达2 m以上.根据外观形态、地下冰类型判断,这些多年生的冻胀丘属冰土丘(lithalsa),和常见的冰核丘(pingo)有所区别.初步判断,这些冻胀丘形成于全新世大暖期以后的新冰期时期.多格茸盆地冻胀丘群的发现对现行的工程建设及工程建筑物的运营安全、区域古环境、流域水文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姚正毅  李晓英  董治宝 《冰川冻土》2015,37(5):1245-1256
通过分析黄河源区玛多县沙漠化的成因和过程,结果表明,玛多县沙漠化成因类型有三种,分别为固定沙丘/古沙丘活化、滑塌陡坎及风蚀斑块,其形成都与多年冻土退化相关.在固定沙丘或古沙丘分布区,冻土退化导致热融沉陷,形成沉陷坑,沉陷坑边缘形成拉裂缝或陡坎,使下伏松散沙露出.在斜坡上,冻土退化形成滑塌陡坎,使底层土壤从侧面暴露.在平坦的冲积平原,差异性冻胀和融沉导致草皮拉裂,形成积水坑洼,冻土退化导致土壤变干,土壤的底层暴露.下伏风成沉积物暴露后,遭受风蚀,形成侧向凹槽,致使上部土体坍塌,使更多的风成沉积物暴露,这些过程的不断重复,使风蚀坑、陡坎、风蚀斑块扩大相连,最终形成流动沙丘、风蚀劣地、戈壁等地貌.  相似文献   
998.
珲春小西南岔地区白垩纪花岗岩主要有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两种类型。英云闪长岩属于中钾钙碱性系列(Na2O/K2O=1.99~2.76),具有高Al2O3(15.46%~17.13%)、Sr(559×10-6~731×10-6)、Sr/Y(40~78)、La/Yb(16~21),低Y(9×10-6~14×10-6)、Yb(0.8×10-6~1.3×10-6)的特征,与埃达克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类似。花岗闪长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Na2O/K2O=1.01~1.56,w(Sr)=312×10-6~410×10-6w(Yb)=1.23×10-6~2.13×10-6、Sr/Y=13~32,属正常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两类花岗岩的源区均为玄武质下地壳物质,英云闪长质岩浆形成压力较高(> 1.0 GPa),深度大于33 km,花岗闪长质岩浆形成压力相对较低(0.8~1.0 GPa),岩浆来源深度为26~33 km。  相似文献   
999.
介绍了地壳流体CO2的3个主要成因:有机成因、变质成因及幔源成因,并着重讨论了CO2气体的稳定同位素13C的示踪性能;总结了由地壳释放CO2的主要方式、上升通道及其存在形态。在回顾地壳流体CO2等释放在目前地震监测、预报及相关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进展的同时,指出地壳深部流体(CO2、He、CH4等)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深源流体运移与地震活动、深源流体对震源介质的影响等。此外,提出对深源流体监测不能仅限单一组分(CO2)的监测,需多种深源成分(He、Ne、Ar、H2、CH4)同时监测。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叙述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极震区内地震崩塌、滑坡、地裂缝和碎石流4种地震地质灾害规模、分布特征,结合震前极震区内地质灾害分布类型和特征,将震前与震后的地质灾害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虽然此次地震极震区烈度仅为Ⅷ度,但发生的地震裂缝与地震崩塌等地震地质灾害具有独特性,应与该地区的地貌、地层岩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