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78篇
  免费   2452篇
  国内免费   4060篇
测绘学   452篇
大气科学   940篇
地球物理   764篇
地质学   12803篇
海洋学   1265篇
天文学   218篇
综合类   885篇
自然地理   563篇
  2024年   148篇
  2023年   504篇
  2022年   528篇
  2021年   635篇
  2020年   539篇
  2019年   576篇
  2018年   475篇
  2017年   439篇
  2016年   496篇
  2015年   545篇
  2014年   817篇
  2013年   648篇
  2012年   704篇
  2011年   763篇
  2010年   644篇
  2009年   598篇
  2008年   577篇
  2007年   551篇
  2006年   509篇
  2005年   502篇
  2004年   444篇
  2003年   422篇
  2002年   512篇
  2001年   479篇
  2000年   427篇
  1999年   412篇
  1998年   441篇
  1997年   379篇
  1996年   397篇
  1995年   401篇
  1994年   386篇
  1993年   350篇
  1992年   411篇
  1991年   356篇
  1990年   329篇
  1989年   297篇
  1988年   92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2年   3篇
  1946年   3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赵如意 《地质与勘探》2023,59(4):716-733
广东省大宝山矿床是南岭成矿带唯一的大型铜多金属矿床,此次研究在矿区中南部发现了细脉浸染状铜矿的新类型。为确定其是否为斑岩型铜矿的成因类型,本文在梳理南岭成矿带铜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查明了矿区中南部英安斑岩的蚀变和铜矿化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南岭成矿带早侏罗世中酸性斑岩的小岩体较多,叠加多期断裂构造和碳酸盐岩建造,非常有利于铜多金属成矿物质的运移、富集。大宝山英安斑岩发育黑云母化、钾长石化、青磐岩化、绢英岩化、泥化等蚀变类型,铜矿化与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关系密切。大宝山铜矿中的英安斑岩沿逆冲推覆构造侵位并呈岩墙状产出,冷却过程中受区域构造应力产生了一组平行裂隙,岩浆房去气作用排出的热液沿裂隙蚀变围岩并充填成矿。大宝山斑岩型铜矿取得的找矿勘查成果表明,“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理念可以有效指导靶区圈定和老矿山外围(深部)找矿勘查,早侏罗世的南岭具有形成较大规模斑岩型铜矿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2.
镁铁- 超镁铁岩是揭示地幔物质组成和壳幔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也是Ni- Cu- PGE- Cr等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载体。不同的镁铁- 超镁铁岩体赋矿特征明显不同:蛇绿岩以产出铬铁矿床为特征,阿拉斯加型岩体主要赋含铂族元素(PGE)矿床,大型层状岩体则可同时产出铬铁矿床、PGE矿床和Cu- Ni硫化物矿床。这种成矿差异显然与赋矿岩体形成的构造背景、母岩浆经历的岩浆演化过程有关,但缺少关键控制因素的研究。前人对上述不同种类矿床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上升过程中或岩浆房内的围岩混染和结晶分异等岩浆过程,而极少关注流体作用。近年来,实验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均表明幔源岩浆演化过程中的流体活动可能对成矿元素的富集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成矿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分配系数也在不断更新。厘清Cr和PGE在熔体演化——尤其是流体出溶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刻画并揭示其迁移富集、分离和再富集的成矿过程及控制因素,已成为当前岩浆矿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富水流体与铬铁矿和PGE成矿关系的科学问题,总结了不同镁铁- 超镁铁岩体的成矿差异以及铬铁矿和PGE矿床成矿过程中的流体活动记录,提出流体性质和组分对铬铁矿和PGE迁移富集的控制作用,强调有必要开展蛇绿岩、大型层状镁铁- 超镁铁岩体和阿拉斯加型岩体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3.
付伟  赵芹  罗鹏  李佩强  陆济璞  周辉  易泽邦  许成 《地质学报》2022,96(11):3901-3923
传统认为中国南方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可划分为以“足洞式”为代表的重稀土型和以“河岭式”(或“花山式”)为代表的轻稀土型两种矿化类型。然而,近年来发现的许多矿床(如清溪、寨背和馒头山等)的赋矿风化壳中出现了轻稀土矿与重稀土矿并存现象,表现出特殊的“上轻下重”双层矿体结构。这指示了除重稀土型和轻稀土型之外,还存在着轻重稀土共生型的过渡类型。本研究通过对三种不同成矿类型的若干典型矿床系统对比,指出成矿类型的多样性与母岩性质密切相关,尤其是母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稀土载体矿物属性是制约成矿类型变化的关键因素。统计数据表明,从重稀土型→轻重稀土共生型→轻稀土型,成矿母岩的全岩稀土总量变化不大(ΣREY: 200×10-6~450×10-6→200×10-6~500×10-6→200×10-6~800×10-6),但轻重稀土配分值出现较显著的区间性差异(ΣLREE/ΣHREY: 02~1→1~5→2~10)。与之同时,母岩中能为离子相稀土提供物源且具有重稀土配分属性的稀土副矿物类型和数量明显减少,这与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重稀土分量占比的降低趋势也互相匹配。该结果指示,以往认为重稀土配分母岩形成重稀土矿床、轻稀土配分母岩形成轻稀土矿床的传统观点需要外延,即一部分具有低度轻稀土配分属性(1<ΣLREE/ΣHREY<5)且含有丰富易风化稀土副矿物的母岩还可能形成轻重稀土共生型矿床,该认识可为今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勘查工作提供新的找矿依据。  相似文献   
164.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分析、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分析,结果表明:1)坳陷期Jimidi组河流相研究层段发育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可识别出垂向加积型、侧向加积型、充填型、充填—废弃型、漫溢型等5类典型岩相组合。2)揭示出Jimidi组由下至上具有“曲—辫—曲”河型转换规律,明确了构造作用所造就的古地貌背景和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总体趋势是控制河型转换的主要因素。3)河型转换的新认识有效指导了研究区曲流河型层段内连续分布的相对低孔封隔带的发现,推动了Jimidi组首口岩性油藏风险探井的部署与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165.
四川木里耳泽岩溶型金矿床形成条件和成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明华  阳正熙 《地质科学》1995,30(4):363-373
四川本里耳泽金-菱铁矿建造矿床,赋存于上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层中,矿化受古岩溶的严格控制,组成矿石的基本矿物为菱铁矿,金不均匀地分布于菱铁矿矿体内。成矿溶液来自加热的循环地下水。成矿过程分为早阶段和中-晚阶段。成矿温度为156-210℃,成矿深度小于1km.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成矿热液呈碱性和弱还原性,贫硫,含中等盐度。矿床形成时的地质构造环境较稳定。这是我国仅见的一种特殊金矿类型。  相似文献   
166.
贵州中三叠统烂泥沟金矿有机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忠  刘铁兵 《地质科学》1995,30(3):283-290
烂泥沟金矿是以浊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微细浸染型金矿。有机岩石学分析表明,矿石与围岩中干酪根类型无明显差别,同属腐泥-腐植型。与围岩相比,矿石中干酪根成熟度(R0=2.74%-3.06%)和含金性(6.15-24.8μg/g)均较高;干酪根总含金量在全岩中所占的比例是围岩高于矿石。氯仿沥青“A”的检测说明,矿石样品中可溶性有机质形成于强还原和高盐度环境,沥青质和含硫有机化合物发育。研究认为,干酪根含金性与碳的活化有关;不饱和的有机基因对金的动一定转换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7.
矿物标型六性及其在胶东金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矿物标型研究和应用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者从哲学的高度,把国内外矿物标型特征的分散研究加以集中概括和总结,提出了“矿物标型六性”的普遍规律,即普遍性、特殊性、变化性、相应性、继承性和分带性,对矿物标型特征研究具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规律在胶东金矿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已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8.
漳州热田的对流热流和传导热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漳州地热系统属对流型地热系统.漳州热田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目前所见热田中温度最高(121.5℃)的一个.地表热流值的研究表明,热田中心具有最大的实测热流值(359mw/m2).本文根据热田内152个钻孔的测温资料和56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采用三种不同方法计算出漳州热田及其邻近地区的大地热流值,并讨论了热流值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9.
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中段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是重要的金、稀有元素成矿带。作者将我国境内大兴安岭北部上黑龙江盆地和额尔古纳隆起区的砂宝斯金矿、小伊诺盖沟金矿等与俄罗斯赤塔州的达拉松、克留切夫等典型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该成矿带内金矿床的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研究表明,上述矿床均受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控制,矿床形成于西伯利亚地台与蒙古—华北陆块碰撞造山环境;我国上黑龙江盆地区与俄罗斯东后贝加尔地区同属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中段,以中温热液矿床为主,矿床类型主要为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0.
断裂及褶皱构造是邯邢地区矽卡岩型铁矿重要的控矿构造:断裂活动不仅控制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活动,而且改造了矿体的空间分布;褶皱构造提供了有利的成矿和容矿空间。在分析矿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指出侵入体之间的第四系覆盖区是寻找隐伏矿体的有利靶区,而石炭—二叠系地层分布区则具备深部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