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5篇
  免费   773篇
  国内免费   1613篇
测绘学   155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5762篇
海洋学   39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96篇
自然地理   169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177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94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338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368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98篇
  1997年   178篇
  1996年   176篇
  1995年   198篇
  1994年   173篇
  1993年   164篇
  1992年   181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143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5篇
  1944年   1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漠-绿洲过渡带广泛分布的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植物为原型,依据风沙运动相似理论,制作背景植被盖度依次为0%、4%、10%、16%和26%五组灌丛沙堆模型,在风洞中进行蚀积变化规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蚀积分布可划分为6个区域,依次为沙堆前积沙区、沙堆迎风坡风蚀区、沙堆两侧风蚀区、沙堆背风侧涡流积沙区、沙堆后尾流积沙区和不受沙堆影响区。随着指示风速增大,沙堆前积沙区和尾流积沙区范围缩小而沙堆两侧风蚀区面积明显增大。随着背景植被盖度的增大,沙堆前积沙区和尾流积沙区范围增大而沙堆两侧风蚀区范围明显减小。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整体风蚀面积比、风蚀率、各分区蚀积强度均呈指数规律递减。背景植被盖度为0%时,灌丛沙堆影响区风蚀率明显高于不受沙堆影响区,说明裸露地表条件下灌丛沙堆的存在会加剧地表风蚀;当背景植被盖度为4%~16%时,灌丛沙堆影响区风蚀率均低于不受沙堆影响区,可见丘间地植被存在可使灌丛沙堆起到一定的防风阻沙作用。当背景植被盖度>16%时,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整体蚀积强度和风蚀率变化趋于平稳。据此认为维持不低于16%的背景植被覆盖,是沙漠-绿洲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科学保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982.
据KCl含量的概率分布特征,晶间卤水分为7个总体。晶间卤水KCl,在三级系统内水平分异有2种、剖面分异有5种,二级系统内水平分异呈环带状、剖面分异形式为三级系统内分异形式的组合,垂直分异有13种;富集的总体为Ⅳ(kcl)、Ⅲ(kcl)用V(kcl)、三级系统为(8)和(10)号、部位为固相钾高含处;分异及富集的成因主要为晶间卤水的阶段性淡化。  相似文献   
983.
据KCl含量的概率分布特征,晶间卤水分为7个总体,晶间卤水KCl在三级系统内水平分异有2种,剖面分异有5种,二级系统内水平分异呈环带状,剖面分异形式与三级系统内分异形式的组合,垂直分异有13种;富集的总体为ⅣKCl,ⅢKcl用VKCl三级系统为(8)和(10)号,部位为固相钾高含处,分异及富集的成因主要为晶间卤水的阶段性淡化。  相似文献   
984.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形态及沉积物对表面气流的响应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对孤立新月形沙丘迎风坡风速的野外实测和计算表明,沙丘迎风坡表面风速廓线呈非对数关系,近地面剪切风速和输沙强度由坡脚至丘顶总体呈递增趋势,但同时随断面坡度的增减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沿断面输沙率的变化导致蚀积强度的改变,表现为沙丘迎风坡坡度变缓的部位沉积大于侵蚀,其它部位侵蚀大于沉积,其中丘顶输沙率和侵蚀强度最大。在沙丘形态上,表现为坡度减缓的部位沉积变凸、其它部位因侵蚀变凹以及坡脚和丘顶的前移。变凸和变凹部位反过来又制约着表面剪切风速的相应变化。粒度分析也表明,沙丘迎风坡表面粒度特征主要取决于表面蚀积状况,同断面形态表现出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85.
不同栽杉代数土壤抗蚀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标准地定位研究方法对杂木林及1代,2代,3代和4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颗粒,土壤团聚体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木要受人为干扰少,土壤颗粒及土壤团聚体组成较好,抗蚀性最好;但1代,2代,3代和4代分别是在杂木林及前1代林的采伐迹地上经再度干扰建立起来的,土壤结构破坏率加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减小,因而随着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及杉木连栽代数增加,土壤抗蚀性减弱。  相似文献   
986.
辽宁猫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猫岭金矿床划分为沉积变质、变质热液和交代重熔岩浆热液三个成矿期。由硫、氢、氧同位素,稀土元素特征及包裹体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变质热液期为主成矿期,主要成矿物质来自围岩,矿床属变质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987.
赵利青 《地质与资源》1997,6(3):214-220
金矿化作用伴随围岩蚀变,且多受断裂控制,反映在地球化学上出现某些元素的异常晕.在已发现一定矿(化)体并掌握一般控矿特征的地区,利用已有工程,经科学的组合采样(主要在蚀变带范围内连续拣块采样),分析有关指示元素,总结有关的地球化学指标,建立地球化学预测模式(从元素异常特征或线金属量、地球化学指标或元素比值、逐步回归方程估值等三方面),对已知矿(化)体及外围异常进行地球化学评价研究.这就是蚀变带元素地球化学成矿预测法.该方法在秦岭南坡金龙山微细浸染型金矿上的应用有较好的效果.本方法的预测是半定量或定性的,回归分析估值是近似定量的,同时也是有效的,低成本的.  相似文献   
988.
贵州绥阳双河洞系的发育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陈建庚  张英骏 《中国岩溶》1994,13(3):247-255
绥阳双河洞是发育在早古生代白云岩体内的多层多支,并彼此有水力联系的复杂洞群,根据贵州洞穴协会实测,洞长达35.2km。文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主要洞道的分布与特征,研究了洞穴发育与硫酸盐岩及含SO地下水的密切关系,并探讨了石膏源及洞穴发育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89.
葛良胜 《地质与资源》1994,3(2):114-122
按容矿空间和控矿因素,可将熊耳山地区内生金矿床划分为角砾岩型、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及由不同控矿因素复合控制的复合类型等。空间上不同类型之间具有密切的共生过渡关系。太华群原岩中的金在变质热液作用下被活化迁移至有利的构造部位,发生局部富集,形成"矿胚"或"矿胚"的发展,并为后期岩浆热液再次搬运,参与成矿。燕山中晚期钙碱性岩浆岩具较大的成矿能力,是本区金矿床的主要矿源。不同类型矿床稳定同位素及包裹体特征具相似的变化特点,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源自岩浆,在成矿早期和晚期,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变质水或大气水加入。作者认为,区内不同类型的金矿床是在统一的大地构造环境和成矿背景中形成的,有统一的矿质和介质来源,具相同或相似的成因,以发育角砾岩型金矿床为特点,以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和角砾岩型为主要矿床类型,形成一个特定的矿床组合,即熊耳山地区内生金矿床系列。  相似文献   
990.
本文回顾了8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岩浆结晶及成矿作用过程的计算机模拟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镁铁质干岩浆体系、长英质湿岩浆体系的岩浆结晶作用模拟,以及有关的岩浆矿床成矿作用、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模拟。基于对这一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笔者首次提出了模拟岩石学的概念。预测在今后5~10年内,模拟岩石学将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将对现代岩石成因理论、实验岩石学与矿物学、实验地球化学、矿床成因理论和矿产预测及勘察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