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质学   138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01.
为了探讨树皮煤的生烃特征,对江西乐平树皮煤进行了3种升温速率下的Rock-Eval热解模拟实验,通过分析热解烃的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应用Optkin动力学软件对树皮煤进行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树皮煤的生烃潜力高,活化能分布范围窄,到达相应的温度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生烃。通过与前人研究对比,认为树皮体的活化能分布受热解动力学模型、热解实验温度、升温速率、样品的纯度、成熟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2.
103.
我国富油煤资源丰富,采用地下原位热解“取油留碳”是富油煤资源绿色高效开发的主要趋势。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需要围绕富油煤原位开发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地下体系封闭是保障富油煤原位热解开采能量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的关键技术之一,亟需研发并构建适于富油煤原位热解开发特点的地下体系封闭技术。根据目前地下体系封闭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系统梳理总结了地下冻结、注浆帷幕、气驱止水、泡沫止水等各类地下体系封闭技术原理与优缺点,深入分析了各类技术的地层适应性。结合富油煤层埋深、层厚、区域构造等地质特点,以及热解开发工艺和规模,讨论了不同体系封闭技术在富油煤热解开发中的适用性。探讨了体系封闭技术研发的发展趋势,即创新现有技术原理、发展复合封闭技术。针对地下体系封闭技术的工程实施,围绕开发前精细设计、开发中严密监测和开发后安全恢复,提出了包括地下体系封闭设计-监测-修复和环境恢复的系统方法。通过整合富油煤原位热解、地下体系封闭、产物驱采、CO2地质封存等关键技术,提出了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发及CO2地质封存一体化技术构想,为我国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  相似文献   
104.
分步瞬时热解法可以有效的用于研究干酪根(或其他相关样品)结构组分随温度变化而演变的详细特征。利用分步瞬时热解法从300℃到600℃共分七个温度点,依次对绿河页岩干酪根样品进行热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300℃时,绿河页岩干酪根样品基本没有热解产物,在350℃时可检测到少量吸附烃但含量极少;400℃、450℃和500℃是热解产物十分丰富的三个温度点,主要产物是成对出现的正构烷烃和直链烯烃,同时含有一定量的异构烷烃和姥鲛-1-烯;随着热解温度升高,异构烷烃和长链烃类的相对含量逐渐减少;姥鲛-1-烯在400℃和450℃一直占据主要地位;550℃出现了长碳链烷烃(C27~C32),很有可能是绿河页岩干酪根样品中类似于绿藻等的组分经高温裂解产生的;600℃之后热解产物基本消失,说明在低温阶段干酪根裂解作用就基本完全。另外,绿河页岩干酪根样品在不同温度点的瞬时热解均给出了相应的产物组分构成,对比研究发现,其产物种类及相对含量具有逐渐变化的特征,由此将更有利于研究干酪根的热演化及其成烃机制。  相似文献   
105.
马伟 《地下水》2015,(1):170-171
建立采用固体热解塞曼原子吸收光谱快速测定土壤中痕量汞的方法,样品不需要消解即可直接测定。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3%(峰面积)和7.4%(峰高),称样量200 mg时,检出限为0.21 ng/g,国家标准物质测定相对误差为0~8.3%,加标回收率为93.8%~106%。使用标准参考物质、实际样品和原子荧光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6.
压力对高硫干酪根轻烃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金管-高压釜体系对江汉盆地高硫干酪根进行了热解,用氘代正构烷烃作标样,色谱-质谱定量。实验结果表明,压力增加,nC6和轻烃(nC6 ̄nC14)的产率明显增加;而对nC15和沥青的产率未发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格林河干酪根的低温热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0.
In order to study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ntr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non-methane hydrocarbons (NMHCs) in background area of China,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of NMHCs were measured at Lin'an (LA) regional GAW (Global Atmosphere Watch) Station (30°25'N, 119°44'E; 132.0 m ASL) and Shangdianzi (SDZ) regional GAW Station (40°19'N, 117°07'E; 286.5 m ASL) with the sorbent sorp-tion/thermal desorption/gas chromatographic method. Totally 145 sampl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October 2003 and July 2004. Among the 52 NMHC species of C2-C10 detected there were 26 alkanes, 17 alkenes, and 9 aromatics.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NMHCs (TNMHCs) at LA and SDZ were (238.5±126.0)×KT9C and (278.7±185.5)x10-9C,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e ambient concentrations of TNMHCs at LA regional GAW Station increased notably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compositions of NMHCs at SDZ and LA were relatively similar. The proportions of alkanes, alkenes, and aromatics for SDZ and LA were hi ranges of (27.3±4.0)%, (10.3±3.5)%, and (62.5±4.8)%, respectively, with features of vehicle exhaust emissions. The concentrations of NMHCs at the two sites showed obvious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The TNMHC concentrations in October-November were high at the two sites, and relatively low in April and July. The diurnal variation patterns at the sites were different. The high TNMHC concentrations at SDZ normally appeared in evening and night, but appeared in morning at LA. The TNMHCs concentrations at the two sites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The high TNMHC concentr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local wind from the urban areas or traffic in upper rea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