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54篇
  免费   4034篇
  国内免费   6407篇
测绘学   887篇
大气科学   586篇
地球物理   2743篇
地质学   20067篇
海洋学   2483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2071篇
自然地理   1477篇
  2024年   151篇
  2023年   680篇
  2022年   795篇
  2021年   812篇
  2020年   699篇
  2019年   896篇
  2018年   665篇
  2017年   666篇
  2016年   695篇
  2015年   818篇
  2014年   1385篇
  2013年   1027篇
  2012年   1235篇
  2011年   1318篇
  2010年   1149篇
  2009年   1203篇
  2008年   1196篇
  2007年   1068篇
  2006年   1116篇
  2005年   976篇
  2004年   966篇
  2003年   885篇
  2002年   877篇
  2001年   944篇
  2000年   789篇
  1999年   792篇
  1998年   825篇
  1997年   813篇
  1996年   702篇
  1995年   671篇
  1994年   622篇
  1993年   575篇
  1992年   581篇
  1991年   537篇
  1990年   524篇
  1989年   349篇
  1988年   80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58年   8篇
  1954年   10篇
  194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2 毫秒
951.
成矿带位于北秦岭北部晚元古代-早古生代裂谷带南缘的变质火山岩区,受油房-皇台断裂的次级分支断裂及燕山-印支期的侵入岩体及次火山岩脉的联合控制,成矿地质条件与甘肃白银厂铜-铅-锌矿田相类似,成矿带内地表已发现多条铜-铅-锌矿(化蚀变)体,找矿潜力较大,只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有望找到与白银厂铜-铅-锌矿田相类似的大型一超大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952.
通过对我国主要金矿类型中黄铁矿导电类型的分析表明,黄铁矿“电子。空穴心”与金矿床的成因类型具有密切的联系,华北地台太古代变基性火山岩中的金矿床(绿岩带型)、热水淋滤型(卡林型)金矿床,黄铁矿多为单一的“电子心”型导电。大多数产于中生代岩体中的中深脉状金矿、火山次火山岩中的金矿床,黄铁矿为“电子心”、“空穴心”混合型导电,个别的为单一的“空穴心”导电。黄铁矿的“电子.空穴心”受杂质成分As、Co、Nl在成矿背景中的丰度,进入黄铁矿品格中的替代能力的差异、补偿类质同象现象、成矿时温度以及.f(S2)等多种因素的耦合制约。  相似文献   
953.
多硅白云母压力计在退变质作用中的稳定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生  朱光 《矿物岩石》2004,24(4):20-27
探讨多硅白云母地质压力计在低温退变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对大别山东缘和苏鲁造山带西缘郯庐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糜棱岩中的多硅白云母残斑由中心向两侧边缘进行电子探针分析后发现:由中心向两侧边缘Si减少,Al增加,Fe,Mg略有降低,部分样品中K,Na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Ti则显示不活动富集。这是由于退变质过程中流体的活动常会改变残斑白云母的成分.并且在流体活动过程相对短暂的情况下,使残斑白云母的成分不能发生充分变化.最终会导致白云母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成分。因而,经历了富流体活动的退变质作用后,岩石中的多硅白云母残斑已不能完全保存其形成时的压力信息。  相似文献   
954.
腾冲热海火山地热区近期水热爆炸的阶段性演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水热爆炸是活动性地热田的典型显示。腾冲热海火山地热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强烈的水热爆炸活动,但前期一度沉寂。1993年以来水热爆炸活动再度活跃。在过去十年间,研究区内发生过较大的爆炸喷发事件20余次,且规模越来越大。本文根据对爆炸形成泉点的选出气体化学和氦同位素组成的测试结果,研究了区内近期水热爆炸活动的演化特征。逸出气体化学和氦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区内近期引发水热爆炸活动的气体源区有从浅层、中层向深层发展的趋势;作者认为,区内未来可能发生更大规模的爆炸活动,其危险性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55.
苏州城市规划区Ⅱ承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预防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孔隙承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上存在2种观点。水、土应力平衡理论认为:只要开采承压水,就会引发应力失衡并导致地面沉降;而水、土动态平衡理论则认为:除非开采水压力至水、土应力平衡面以下,否则不会引发地面沉降。苏州城市规划区第Ⅱ承压水开采水位与地面沉降动态观测表明,在-33m处存在一个天然动态水、土应力平衡面。第Ⅱ承压含水层形成后,经上覆堆积物自重压力长期压缩作用,其水压力具较高的压强.这种天然状态下产生的弹性释放储存量可开采利用多少,取决于开采状态下水、土应力平衡时可消耗压力水柱高度中的水头值。因而地面沉降的根本原因是开采水位超过了-33m,突破了天然状态水、土应力平衡面水位。Ⅱ承压含水层在天然状态受上覆堆积物重力产生的高压强弹性释放储存量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确立该地区孔隙Ⅱ承压水开采不产生地面沉降的临界水位(水、土应力平衡面)。这一点对承压水开采条件、可开采资源性质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同样可以应用于饱受地面沉降困扰的无锡、常州及周边地区,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政策由单一的封井停采转为目标水位控制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此政策在承压水动力学机制上找到了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56.
水位下降卸荷诱发库岸边坡快速失稳机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某工程现场岩质边坡为例,采用与传统裂隙水压力分布不同的水压力分布方式和边坡裂隙中可能发生的水锤效应相耦合,分析研究了岩质边坡发生滑动的机理及稳定性。研究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水压力分布方式较为符合边坡中的水压力分布实际情况,可以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稳定系数。当考虑水锤效应时,岩质边坡的稳定系数大大降低,说明水锤效应加剧了边坡破坏失稳的过程。本文所采用的水压力分布方式与边坡裂隙中的水锤效应相耦合的计算方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57.
关中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以渭南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关中盆地东部的渭南市为例,概述了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认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水资源浪费严重,重复利用率低;行政区块限制,水资源调配不够;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出现负环境效应;地下水人工调控力度不够,不能有效的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地下水资源的研究、规划和管理滞后等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六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包括节水对策、开源对策、改水对策、调水对策、增补对策以及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58.
王学滨 《岩土力学》2004,25(Z2):39-42
考虑了正应力及剪应力联合作用在岩样的端部,而且,在正应力被视为变量,剪应力被视为常量这一特殊条件下,对剪切带的变形特征及剪切带-带外弹性体系统的失稳判据进行了分析.根据剪切虎克定律及梯度塑性理论,提出了剪切带内部弹性应变、塑性应变及总应变的解析式,对上述三种应变进行积分,提出了剪切带错动弹性位移、塑性位移及总位移的解析式.利用压缩虎克定律及几何关系建立了剪切带外弹性体的刚度的表达式.根据刚度理论,建立了剪切带-带外弹性体系统的失稳判据.考虑岩样端面的剪切应力后,在流动剪切应力相同时,剪切带内部的弹性剪切应变(均匀分布)将增加;剪切带内部的塑性剪切应变(不均匀分布)将减小;剪切带的弹性剪切位移(线性分布)将增加;剪切带的塑性剪切位移(非线性分布)将减小;剪切带错动位移要小一些.另外,剪切应力对剪切带-带外弹性体系统的失稳判据没有影响.失稳判据仅和岩石的本构参数、剪切带倾角及结构尺寸有关.  相似文献   
959.
通过碎石土和加筋碎石土的大型三轴试验,分析了土工带加筋碎石土的变形特性和土工带加筋对碎石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采用双曲线函数拟合加筋土体的应力-应变试验曲线,建立了土工带加筋碎石土的非线性模型以克服经典的刚塑体模型不能反映加筋土体在达到破坏荷载前的变形形态的缺点,提出了土工带加筋土体切线模量的计算公式,该模型能正确反映土工带加筋土体的变形特性,在岩土工程方面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0.
Two superwide bands of 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 (MT) profiles (Yadong-Xuegula,Jilong-Cuoqin) across the Yaluzangbu suture were deployed along the west-east direction, for the research into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tructure in the shallow and deep crust along the west-east and north-south direction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ibet plateau.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dectrical conductivity structure in this region are: (1) large-scale high resistive bodies exist near the Yaluzangbu suture surface, which extends to the maximum depth of more than 30 km. They are the reflection of the Gangdise granite; (2) small-scale conductive bodies exist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Yaluzangbu suture,and large-scale ones under the suture and in the northern part; (3) conductive bodies widely spread in the crust along the profiles. They are discontinuous, mainly decline to the north and become larger in scale, steeper near the suture, deeper gradually from south to north; (4) under the Yaluzangbu suture,the conductive bodies become larger in scale, more conductive gradually from west to east. These important dectrical characters are caused possibly by the India plate subduction to the north. The variation in characters of the large-scale conductive bodies from west to east may be the proof that the plate collision might cause substantial movement along the west-cast dir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