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29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通过对朔县矿区4号煤层全层系统采样,采用煤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4号煤层的煤岩特征、煤相进行分析,认为4号煤层属于淡水陆相沉积,以开放沼泽相为主,次含森林沼泽相和芦苇沼泽相,其成煤植物为高等植物的木本、草本混生体。  相似文献   
103.
在研究神木煤田2-2煤层煤岩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三种泥炭沼泽类型,即开阔水体草本沼泽、陆地森林沼泽和潮湿森林沼泽。泥炭沼泽由三角洲平原上的浅水湖泊演化而来并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成煤植物早期以草本为主,中期和后期以木本为主。森林火灾和洪泛事件在中期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104.
105.
煤岩特性对平顶山矿区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层甲烷生产开采中,煤储层的渗透率是一个关键储层特征,本文试图从煤岩学角度研究预测煤储层渗透性的相对大小,通过煤层几何形态,煤岩组成,煤级,煤中矿物,构造煤分布及割理裂隙的分析,认为二:煤的渗透率比三9-10煤相对要好;区域上本区东部的渗透性能相对比较好,可作首选靶区。  相似文献   
106.
本文通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煤岩中孢粉进行分析观察,由于采用共焦原理,荧光显示纯度高,避免了普通荧光显微镜的某些部位的假象显示,将其结果与一般光学显微镜进行对比,充分显示出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极大优越性。另对孢粉和藻质体做了分层光切片,观察其内部结构和荧光强度变化,为研究不同部位的微观结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进一步研究煤成油(气)勘探开发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7.
河南荥巩煤田太原组中风暴异地煤的煤岩煤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河南荥巩煤田太原组中的风暴异地煤,已全部破碎而完全见不到原生结构、构造;煤因破碎失去光泽而无法划分宏观煤岩类型;煤的显微有机组分破损且凝胶化组分减少、壳质组分增加。煤的灰分产率增高、发热量降低;挥发分产率异常。这些特征不仅与原地生成煤构成了明显对比,而且也揭示了这种异地煤的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以萍乐坳陷中的海泡石矿床为实例,报道海泡石的成岩相转化。在深埋条件下,早二叠世海相沉积的海泡石一般转化为滑石和史蒂文石(镁蒙脱石)。海泡石的相转化严重影响普查找矿和矿床评价。根据煤牌号与粘土矿物相转化呈线性变化的关系,笔者认为低变质煤牌号(气煤和气肥煤)对于指示海泡石的保存是可靠的标志。在趋势面分析图上表示的低变质煤区域与海泡石分布区明显地呈一致性。因此,根据低变质煤牌号分布区可预测新的海泡石产地。  相似文献   
109.
本文根据黔西北晚二叠世煤田煤岩显微特征并利用有机显微组分中的无结构镜质体的分解、保存情况及无机显微组分(矿物质)的含量,探讨了成煤区的沉积环境.认为成煤盆地是处于水体比较宁静的近海地带的湖盆,属海陆交替环境.  相似文献   
110.
实验研究了受载煤岩电磁辐射及瓦斯流动电磁辐射影响的规律,并研究了电磁辐射预测煤岩动力灾害的原理及技术方法,在煤矿现场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煤体受载产生的电磁辐射与应力和变形破裂程度基本呈正相关,瓦斯流动梯度越大,电磁辐射强度越高;用电磁辐射监测技术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冲击矿压等煤岩动力灾害现象是完全可靠的,而且可以检验防治措施的效果.电磁辐射技术完全实现了非接触预测,具有费用低、操作简便、准确率高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地球物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