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9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川南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岩矿分布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62.
四川南部晚二叠世火山灰层(Tonstein)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63.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神木煤田延安组1~(-1)、1~(-2)及2~(-2)煤层的平均光泽和结构特征,划分出了12种宏观煤岩类型。显微研究表明,该区煤中均质镜质体的含量较高,且多为草本植物和灌木类所组成,因此认为根皮镜质体的大量存在是该区煤的主要煤岩特征之一。此外,一些过渡型显微组分,如半镜质体和半丝质体的含量也相对高。依据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并结合凝胶化指数和结构保存指数,划分出4种沼泽相:开阔水域水生植物淤泥相、深覆水草甸沼泽相、浅覆水草本灌木混生沼泽相和陆地森林沼泽相。  相似文献   
264.
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烃源岩为例,从沉积角度出发,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探讨陆相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及其对生烃潜力的影响,陆相烃源岩的沉积不仅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与展布,而且还由于其中原始生物丰度和种类不同面直接影响有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和类型。在上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环境中,半深一深湖及前三角洲中的暗色泥岩最具生烃潜力,这类暗色泥岩发育的原生有机物主要为水生低等生物和较少的高等植物,水介质条件以还原-  相似文献   
265.
随着石油勘探的深入和发展,煤和含煤沉积的生油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笔者选择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富氢组份含量高的煤样和富镜质组的煤岩样品,采用快速热解法,对其显微组份和全煤的热解生烃潜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R值为0.37~0.39%的未成熟煤岩样品中,壳质组和镜质组在350~450℃温度区间有最大热解峰面积S。(2)富氢组份含量高的样品中,热解产物以正构烷烃+正构烯烃为主,其次为芳烃化合物。(3)镜质组或富镜质组的煤岩样品中,A1600/Mg值较高时,热解产物在C-C15范围内,某些芳烃化合物成为主峰。(4)惰性组生烃能力最差,在较高温度下,形成含量很低的正构烷烃和烯烃,或在气态烃范畴产生少量烃类,或基本不产生热解产物。(5)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或原煤样品演化程度的升高,烯烃含量减少或消失,可能是干酪根转化过程中的残余氢为烯烃的氢化作用提供了氢源,使烯烃转化为烷烃的缘故。  相似文献   
266.
聊城煤矿区属太原组的可采煤6层,属山西组的可采煤2层。各煤层煤岩有机显微组成以镜质组为主,次为惰性组、半镜质组、壳质组;无机显微组成以粘土组为主,次为碳酸盐组和硫化物组。各类显微组分含量乃至硫化物产状等沿垂向不同煤层呈规律性变化,这是聚煤环境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267.
煤岩界面的高精度探测是构建智能开采三维地质模型的关键难点。提出利用煤矿井下顺层孔实施单孔反射雷达,联合多孔探测结果构建区域煤岩界面地质模型实现透明工作面的方法。对单孔雷达数据,利用巷道波同相轴斜率计算煤层雷达波速度,采用空间约束偏移成像实现煤层顶/底板反射界面精准归位。形成3种匹配实际开采的透明工作面构建模式:回采前长钻孔模式、回采中短钻孔模式和联合模式。在山西某矿31004工作面对回采中短钻孔模式进行试验性应用,基于钻孔雷达构建的工作面地质模型与原始地质模型相比,局部信息刻画更精细,顶、底界面及煤厚与实际数据误差分别小于0.57、0.54、0.30 m。结果表明:钻孔雷达能高精度探测煤厚与顶、底界面,可实现透明工作面的构建。   相似文献   
268.
曹明亮  邓泽  康永尚  李忠城  张兵  秦绍锋  邓志宇  郭明强 《地质论评》2022,68(2):2022030015-2022030015
为研究煤层气在排采过程中不同煤阶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规律,利用煤岩三轴应力应变(基质收缩膨胀)测试系统,对褐煤、气煤和无烟煤样开展了有效应力与基质收缩双重效应物理模拟实验。固定轴压和围压不变,改变气体平衡压力,模拟开发过程中储层压力变化特征,测试其动态渗透率。利用实验结果,分析了不同煤阶煤岩在排采过程中动态渗透率反弹特征,并对比分析煤岩动态渗透率改善效果的差异性。研究表明:气体平衡压力从5 MPa降至1 MPa过程中,在有效应力和基质收缩双重效应作用下,褐煤样的归一化渗透率依次为1.00、0.60、0.57、0.57、0.52,气煤样依次为1.00、0. 64、0.50、0.54和0.55,无烟煤样依次为1.00、0.74、0.58、0.50和0.56。随气体平衡压力下降,中阶及高阶煤样动态渗透率先下降后上升,整体呈不对称“V”型变化规律,但拐点略有不同;低阶煤样动态渗透率呈先下降后基本稳定的趋势,整体呈斜“L”型变化规律。在有效应力和基质收缩双重效应影响下,中阶及高阶煤样动态渗透率改善效果优于低阶煤样。  相似文献   
269.
射束硬化是工业CT应用中的常见现象,射束硬化会导致同一密度组分呈现不同的灰度值,严重影响对各组分的分割及后期重构。为对射束硬化效应影响下的煤岩试样CT扫描数据精确划分,研究了射束硬化影响下的煤岩试样灰度值的分布规律,发现灰度束上灰度值的变化能够真实反映组分密度变化,并从理论上推导证明了这一结论,据此提出了灰度束阈值分割方法。灰度束阈值分割方法是将CT重建后的三维灰度数据体离散为一维的灰度束,根据目标组分种类的数量选择合适的全阈分割方法进行分割,并对其进行多值化,将多值化后的一维数据体重新集合为三维数据,三维数据中不同值代表不同组分,从而将各组分区分。采用灰度束阈值分割方法对6种射束影响下的煤岩组合体扫描数据进行了阈值分割并重构,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能够对非均质煤岩及其他材料CT扫描数据精确划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0.
煤层顶板分层特征对于煤岩系统的力学行为有重要影响,将其简化为具有岩石单元内含有不同层面数量的煤岩组合体,并开展单轴压缩实验。借助应力监测系统、DIC和声发射系统采集并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特征、表面应变场演变规律、声发射特性。实验表明:煤岩组合体的应力-应变过程可以分为裂隙压密阶段、“线性”增加阶段、非稳定破裂阶段和峰后阶段4个阶段,煤体单元首先发生渐进式的破坏,其过程为煤块弹射-煤块与组合体剥离-剥离状的煤块弹射-倾倒破坏。结合声发射特征可以认为单轴压缩过程中煤岩组合体具有更加明显的压密现象、小台阶现象和峰后应力增减现象,主要是组合体的非均质程度相对增加,内部不能协同变形所导致的。组合体内“煤-岩”层面处会出现明显的应变集中现象,主要是因为该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且层面处粘黏剂的存在会导致横向约束作用,岩石单元由单向受压转变为三向压拉状态,煤体单元由单向受压转变为三向受压状态,因此,“煤-岩”层面处更容易发生破坏,此处的声发射信号相对集中,更易形成应变集中。研究认为煤岩组合体中岩石单元层面数量的增加,其等效弹性模量降低、整体性弱化和承载能力下降,组合体单轴压缩强度有降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