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9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导水断层防水煤柱合理留设的应力分析计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导水断层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在全面考虑影响导水断层防水煤柱尺寸诸因素的前提下,建立了不同的岩石力学模型。应用岩石力学有限元理论(弹塑性)反复解算不同煤柱尺寸情况下的围岩应力及其变化,进而采用“无拉应力分析原理”分析研究在变化的应力状态下煤岩层的稳定性(计算中所用到的参数都进行了合理的修正)。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最佳的导水断层防水煤柱尺寸[H_(cb)=F~e(σ~-)|σ~-=R_(trm)]。通过某矿区的实例分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2.
北京西山侏罗纪煤田矿震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纪玉杰 《城市地质》2002,14(3):11-21
北京西山侏罗纪煤田开采中常产生强烈的破坏性冲击地压,是各煤矿生产中严重的井下安全隐患,成为本市十大工业灾害之一。本文作者在多年的地质灾害调查和对京西煤炭开采历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西山地质构造特点提出,冲击地压发生时常伴随明显的矿震,矿震的强度受煤质和煤层顶底板性质、地质构造和区域应力场、煤田开采技术和开采深度等因素制约。破坏性矿震除直接对矿山安全生产和矿工生命造成直接的危害外,还常与采矿有关的矿山塌陷等地质灾害相伴发生,对地面居民地建筑物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认为各井田以保安煤柱(或煤带)为采掘对象的生产活动是促发矿震的主要人为扰动因素,建议在有计划的搬迁地表居民地后规划开采,否则应立即强令禁止。  相似文献   
53.
为了提供提高煤层开采上限的根据,开展了新集井田东翼11-2煤层防水煤柱厚度、岩性组合特征及含水性的研究,井进行了推复体夹片地层下井田东翼11-2煤层的开采实验,在26m防水煤柱下实现1111200工作面安全回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4.
采空区由于原始地层错动、裂缝,地层结构破坏,其地球物理特性也发生了变化。地震波在通过采空区沉降地层时,将会产生同相轴错动,有时会伴生明显的绕射;在地面沉陷区域,层状结构被打破,瑞雷波速度存在明显差异,特别在冒落区和煤柱上方,其速度断面图多呈“V”字型分布。利用高分辨率地震波的识别方法及大能量瑞雷波法“V”字型分布特征进行探测,进而综合分析探测成果,可以十分有效地圈定采空区的赋存状态,精度高,定位准确。  相似文献   
55.
狭窄煤柱冲击地压失稳的突变理论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用突变理论研究了狭窄煤柱冲地压失稳过程的机制。导出了失稳的充要力学条件判据及突变时煤柱的突跳量与释放能量的简单表达式,提出了刚度效应-扰动触发响应失稳新理论。本文的讨论,从整体上深化了对部地压失稳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56.
通过UDEC(Umversal Discrete Element Code)对厚松散层及超薄覆岩条件下某矿工作面4种工况开采防水煤柱覆岩破坏特征的数值模拟以及物理模拟对计算结果的验证,得到了工作面走向中部覆岩冒落带高度随放采比的增大而增大、裂隙带高度随放采比的增大而发展缓慢的结论。覆岩沿高度方向形成“三带”,但不同于其它条件下的放顶煤开采,采空区走向中部覆岩裂隙带高度与冒落带高度基本一致,顶板岩层呈现整体弯曲下沉。当放采比为2:1与2.5:1时,顶板岩层呈现整体弯曲缓慢下沉,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为20—22m。通过对覆岩破坏规律以及采区水文地质特征的分析,覆岩突水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57.
在中厚煤层的开采中,通过采用无煤柱开采、分层开采与放顶煤相结合的方法,杜绝了因煤炭丢失而形成的碎煤体产生发热源;采取对变形失效密闭重新构筑,对开采方式以及对通风系统进行优化等措施,以尽量减少采空区的漏风;采用阻化剂和预防性注浆,来阻止煤炭自燃的发展;利用监测监控系统和人工检测网络,能够及时发现火患苗头,为适时采取措施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8.
细长窄煤柱破坏机理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国明  黄侃  王思敬  宁柯 《岩土力学》2004,25(2):266-269
对特厚煤层条件下采用螺旋钻机开采细长窄煤柱的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再现了开采过程中煤柱破坏发生、发展直至塑性区贯通破坏的全过程,并从应力场演化分析了煤柱破坏过程的应力分布特征及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59.
狭窄煤柱冲击地压的折迭突变模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潘岳  王志强 《岩土力学》2004,25(1):23-30
对简化的狭窄煤柱岩爆分析模型,通过功、能增量平衡关系的途径,导出狭窄煤柱岩爆的突变模式属折迭突变模型。该突变模型的平衡方程和平衡路径所展示的全部性态, 可对煤柱以岩爆形式破坏和渐进形式破坏过程中,包括系统稳定性在内的所有行为,作一一相对应的描述。并首次给出的岩梁弹性能变化(释放)率曲线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对理解岩梁-煤柱系统在各阶段的行为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所给出的能量输入率 ,是系统失稳临界条件的提法和表达式中蕴涵了Cook刚度判据,故看作是Cook判据能量形式的动态推广。利用能量输入率可将极限状态下岩煤系统稳定性的定性认识提高到用定量形式描述,为岩煤系统稳定性的表述赋予新的形式。  相似文献   
60.
我国西部神府东胜煤田主要赋存浅埋近距煤层,煤层埋藏浅,覆岩上部厚松散层大范围分布,近距煤层开采导致覆岩与地表裂缝发育严重,加剧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探究浅埋近距煤层开采覆岩与地表采动裂缝发育规律,掌握其控制方法,以柠条塔煤矿1-2煤层和2-2煤层开采为背景,结合实测统计分析、物理模拟和分形理论,掌握浅埋顶部单一煤层开采和重复采动下覆岩与地表裂缝发育特征,揭示煤柱布置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煤层开采导致的地表裂缝可分为平行于工作面的动态裂缝和工作面开采边界地表裂缝(切眼边界侧地表裂缝和区段煤柱侧地表裂缝),动态裂缝在开采后能够实现自修复,工作面开采边界的地表裂缝不能自修复。下煤层开采区段煤柱侧覆岩与地表采动裂缝发育严重,其与区段煤柱错距密切相关。1-2煤层开采后,基岩垮落角为60°,土层垮落角为65°,边界煤柱侧地表裂缝的宽度为0.26 m。下部2-2煤层开采,煤柱叠置、错距20、40 m时,区段煤柱侧覆岩采动裂缝宽度分别为0.81、0.45和0.22 m,地表裂缝宽度分别为0.65、0.30和0.12 m。通过确定合理煤柱布置方式,能够有效控制覆岩和地表采动裂缝的发育程度,据此确定柠条塔煤矿1-2煤层和2-2煤层开采的合理煤柱错距应大于4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