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0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红花尔基盆地位于海拉尔盆地群东南部,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伊敏组为主要含煤地层。红花尔基盆地为大型断陷型含煤盆地,盆地的总体走向近北北东向。早白垩纪持续稳定的盆缘同沉积断裂活动与沉积补偿相对平衡,在长期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巨厚的煤层。盆地内的沉积岩层具明显的旋回特征,反映了在区域地质背景下盆地沉积演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2.
构造控煤作用是控制地层赋煤的主要地质特征。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北部,主要聚煤盆地构造复杂,控煤构造样式多样。在系统分析总结区内主要含煤盆地构造发育的基础上,按照煤层赋存状态将主要控煤构造分为三类十种,其中以褶皱-断层组合为主,尤以逆冲断层和褶皱共生为特征。通过对控煤构造类型的举例说明,旨在为找煤地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黑龙江省鸡西—勃利含煤盆地层序地层学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依据,对鸡西—勃力盆地与龙爪沟盆地进行了层序划分,可分五个级别的层序,一至三低频层序主要受区域性断裂控制,四、五两个高频层序,主要受气候和局部构造控制。文中简要地叙述了一、二级层序的构造事件及相当的群、组,并以三级层序为主线较详细地论述了三、四级层序的控制因素,岩与岩相特征,古气候条件,层序形成时限以及四级层序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分布。  相似文献   
104.
中国成煤盆地类型多样、后期改造强烈,绝大多数成煤盆地已遭受破坏解体,煤系现今分布范围与原型盆地相去甚远。针对中国煤田构造的上述特点,以成煤盆地研究为基础,建立了成煤盆地原型综合分类方案,划分了我国主要成煤期的成煤盆地类型。采用赋煤构造单元的概念表征现今煤系赋存特点,认为煤田构造格局的形成和演化就是成煤盆地原型经历不同程度改造,形成现今各类赋煤单元的过程。晚古生代以来,中国大陆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四大构造旋回,多期性质、方向、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使各成煤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成煤盆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改造,原型盆地分解破坏、叠合反转,煤系发生变形、变位、变质作用,形成不同级别和不同构造属性的赋煤构造单元,由此决定了煤炭资源的现今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105.
与含煤岩系相关大气田的开发是中国天然气储产量快速增长的主体,为了进一步阐明与含煤岩系相关大气田的勘探前景,在概述了已发现大气田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用实例总结了含煤-含气(油)盆地形成条件,明确指出虽然不同类型含煤盆地发展演化的构造地质环境不完全相同,但是所有含煤盆地能否转化成为含煤-含气(油)盆地的关键因素是相同的,即:含煤岩系沉积期间和含煤岩系沉积后是否以沉降为主,沉积期间及沉积后所经历的构造地质作用能否有效匹配.上述构造地质环境持续时间越长,各种构造地质作用有效匹配程度越好,越利于转化成为含煤-含气(油)盆地,越有利于形成大型气田.中国特定的构造地质环境决定了含煤岩系是中国最重要的气源岩,一些大中型含煤盆地是构造地质环境最优越的盆地,还有较大勘探潜力,仍然可以继续发现更多的大型煤成气田,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天然气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06.
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北聚煤盆地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可划分为2个超层序、6个层序和28个准层序,聚煤作用同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密切相关,厚度大,分布广的煤层一般与三级海平面变化周期有关,形成于低位体系域和海侵域的转化期;厚度及分布范围相对较小的煤层,与四级海平面变化有关,形成于淮层序的界面上;次要煤层与幕式淮层序有关。薄煤层,煤线是沉积体系中的相。可容纳空间增长率和泥炭堆积速率的相互关系是泥炭沼泽是否持续发育的关键因素,而两者速率变化则是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物源供给、古气候和古植物系统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7.
传统的找煤方法不论何期的含煤岩系多以现今保留的盆地边缘为目标,作者通过近年对松辽盆地东缘和长春双阳地区的研究认为:新的找煤战略应广泛开展盆地外围第四系覆盖的,根据零星露头误圈入老地层中的残留煤盆地的寻找,同时注意现今盆地边部向盆地内已尖灭的煤系地层,在盆地的更深部可能存在另一个独立的含煤小盆地。  相似文献   
108.
109.
试论中国煤矿床成因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矿床之形成取决于两项主要地质因素。其一为沉积因素,包括沉积物、沉积岩、沉积相、以及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的生物化石,煤层即是一种特殊的化石沉积层;其二为构造因素,包括古构造、同沉积构造、以及构造古地理等等。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中,此两项其实是互通的。依前者,可分为近海型和内陆型;依后者,可分为克拉通盆地、褶皱带盆地、继承性盆地、裂陷盆地、断陷盆地、陆缘盆地和侵蚀盆地等七种。若以前者为“类”,后者为“型”,置于同一组合框架,则产生二类八型,其中褶皱带盆地型同时存在于两类之中。这一成因类型划分可以囊括中国各个时代及各种成因模式的煤矿床。  相似文献   
110.
松辽东缘在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期间发育一系列NE向含煤断陷盆地。主要含煤层位是晚侏罗世沙河子组和早白垩世大羊草沟组。盆地的充填特征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基本上为三段式。反映在拉张裂陷-萎缩抬升的背景下盆地的演化特点。聚煤作用发生在特定的演化阶段。对盆地充填序列的研究有助于指导能源资源的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