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95篇
地质学   496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661.
三维密度反演已经成为重力数据定量解释的常规方法,但由于重力数据本身并没有深度分辨率,为了减少由此引起的重力反演的非唯一性,常用的手段是引入额外的先验信息.本文提出了一种重力三维稀疏反演(以下简称稀疏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求解物性上下界约束时的Lp范数(0 ≤ p ≤ 1)稀疏优化问题,来获得具有尖锐边界的解.与传统的L2范数反演方法相比,稀疏反演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已知的物性信息,获得深度分辨率更高的反演结果.此外,我们也分析了稀疏反演方法与二值、三值反演算法的等价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通过模型试验以及矿区实测数据反演验证了稀疏反演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62.
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地热流特征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系统地了解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地热流特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及邻域地热流数据的补充采集、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获得了87个有效的地热流数据、一批热导率和生热率的地热参数资料,地热流测点在空间上覆盖了整个区域.研究区的地热流数据分布结果表明,西南次海盆热流密度的平均值为98.1±14.8 mW·m-2,洋陆过渡带为103.6±19.4 mW·m-2,南沙岛礁区和西部陆缘分别为79.0±15.5 mW·m-2和78.3±15.6 mW·m-2.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热导率的平均值0.86±0.06 W·mK-1,生热率的平均值1.11±0.17 μW·m-3,海底温度的平均值为2.43±0.01℃.综合海底地形地貌、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认为研究区的热流特征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表现为:(1)洋盆区测点的热流密度平均值高于两侧陆缘;(2)东南缘洋陆过渡带上测点的地热流密度值高于邻近海盆和南沙岛礁区的测点,而西北缘这种特征不明显;(3)西北翼的热流密度值总体比东南翼高;(4)沿着古扩张中心方向,西南次海盆热流值具有自东北向西南端方向逐步增大的趋势,表明海盆区同时存在着洋中脊与大陆裂谷两种不同的热状态,西南段裂谷热流值比东北段洋中脊高.对西南次海盆沉积物的热导率和生热率值参数的测量及数据空间分析可见,这两种热参数的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性,可能与海盆形成之后复杂的沉积环境相关.根据热流-洋壳年龄之间的关系,在西南次海盆东北段26个测站数据中,发现靠近古扩张中心的数据与理论值呈负偏移,而远离古扩张中心的数据呈正偏移,此现象是海盆内地热流数据受不同类型的地下流体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663.
三峡地区石柱县陶家坝滑坡体物性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付治国  靳拥护 《华北地质》2005,28(3):168-173
对三峡库区石柱县陶家坝滑坡体的物性特征及稳定性的研究,目的是为库区三期地质灾害的勘察与治理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该滑坡体的工程地质勘察(以钻探手段为主),取得了滑坡体的各种岩性物理学性质的一系列参数。同时采用传递系数法,分不同类型的工况条件进行稳定性系数和推力计算。具体分下面几种情况:1)天然状态下;2)连续高强度降雨状态下;3)降雨加地震作用状态下。研究上述三种情况在库区二期蓄水将滑坡体部分淹没状态下所引起的变化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天然状态下,滑坡体稳定系数为1.58~1.65,为稳定状态;但在出现连续高强度降雨情况下,滑坡体稳定系数为1.03~106,滑坡欠稳定;若形成暴雨与地震的叠加作用,滑坡体稳定系数变为1.02,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64.
林喜 《福建地质》2021,40(1):45-51
通过收集、梳理大量矿区地质资料,对福建省机制砂矿山地域分布、矿床规模、岩质母岩的岩类、原矿与机制砂的质量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机制砂勘查流程中存在预研究滞后、质量指标混淆、勘查程度不一、剥离体勘查精度偏低、矿山选址与划定不合理等问题,结合工作实践,对存在问题和勘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为福建省机制砂地质勘查工作以及制定有...  相似文献   
665.
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很大。石炭系生物屑灰岩段是田河气田的主要产层,控制其储层物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溶蚀(岩溶)作用和破裂作用。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是主要的孔隙破坏者,它们破坏了几乎所有的原生孔隙和部分次生溶孔;压溶作用产生的缝合线大部分已成为油气的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白云石化作用发生了准同生期,符合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机理,产生的大量晶间孔占储层总孔隙度的30%左右,且白云石含量与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埋藏岩溶作用主要是由硫酸溶蚀作用形成,产生的溶蚀孔隙是该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占储层总孔隙度的37.5%以上;破裂作用产生的构造裂缝是储层渗透率的主要贡献者,它为储层提供99.6%以上的渗透率和2%-6%的总孔隙度,破裂作用是致密碳酸盐岩能够成为油气储层的必要条件。岩溶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都发育的区域应是碳酸盐岩的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66.
激电测量为寻找隐伏金矿的有效地球物理手段。通过在招平断裂带上山后矿区萌山矿段的成功运用,建立了激电测量在招平断裂带上山后矿区萌山矿段寻找隐伏矿资料解译模型,运用找矿模型对深部隐伏矿体是否存在进行判定,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667.
油田开发过程中,油层内部流体渗流所引起的含油饱和度、流体压力变化以及原油脱气均可导致时移地震资料的差异振幅. 时移地震资料可以揭示油层内部渗流的影响,为划分油藏流体流动单元提供依据,根据差异振幅的幅度及范围可以确定流动单元的品质及范围,并且油层内部的渗流影响发生在同一流动单元之内.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并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68.
渤海残留盆地分布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为指导进行渤海海域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研究. 以岩石物性为基础建立地质界面与物性界面的联系,通过重、磁、震等方法组合圈画不同物性界面的分布特征. 浅层沉积盆地结构通过反射地震资料控制,深层地质结构信息利用重磁异常场分离、物性界面反演等方法得到. 在地层分布格架基础上分析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宏观分布范围. 并结合渤海海域实例研究介绍了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流程,在计算上古生界-中生界及元古界-下古生界残余地层厚度的基础上给出了渤海海域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范围,并指出在歧口凹陷东南部、石臼坨隆起南部及东北部、渤南凸起南部、辽东湾等地区是较好的前新生代油气潜力区.  相似文献   
669.
以往陡倾型金属矿勘查钻孔的见矿率较低,查找无矿钻孔出现的原因及提高钻孔见矿率成为陡倾型隐伏金属矿勘查的关键.本次通过陡倾型隐伏铜矿的勘查,对陡倾型隐伏金属矿的无矿钻孔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以后陡倾型金属矿床的高效勘查.根据岩矿石的物性特征,选择激电中梯、激电测深综合物探方法,进行钻探验证,分析发现无矿钻孔主要是...  相似文献   
670.
渤海湾盆地A油田是与火成岩相关的大型油田,目的层碎屑岩储层与火成岩交织分布。为明确研究区火成岩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综合应用岩芯、井壁取芯、测录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岩矿分析、薄片观察、地震相分析等手段对火成岩类型、发育模式、分布范围以及火成岩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爆发相、火山通道相、溢流相、次火山岩相和火山沉积相5种火山岩相,以中心式和裂隙式2种喷发模式为主;(2)受断层根部低洼区溢流相及火山通道周边侵入相影响,研究区断裂系统复杂带、火山通道发育区储层物性变差。基于上述认识,利用火山岩体精细识别追踪结果,将火山岩体嵌套进地质模型中,实现了火成岩的形态建模。该研究成果较好指导了油田开发井的实施,规避了储层风险。为油田下一步综合调整及高效开发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