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2篇
  免费   1294篇
  国内免费   1514篇
测绘学   712篇
大气科学   370篇
地球物理   827篇
地质学   4573篇
海洋学   697篇
天文学   117篇
综合类   413篇
自然地理   481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18篇
  2022年   412篇
  2021年   454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341篇
  2018年   258篇
  2017年   279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283篇
  2014年   369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314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268篇
  2007年   297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董振信  陈立辉 《岩石学报》1999,15(4):607-615
通过对我国东部北起黑龙江省南至海南省31个产地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橄榄岩类 (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及二辉橄榄岩) 包体和辉石岩类包体中的160 多个尖晶石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论述了尖晶石的Cr-Al, Fe-Mg, Ni-Mg 主元素及有关比值和端员组分之间的关系, 分析研究了不同岩类包体中尖晶石的颜色、成分及成因之间的联系。并利用所分析的有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共生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采用新的、较合理的Brey-Kohler温度计及Kohler-Brey 压力计和Ballhaus etal. 氧逸度计算方法进行了计算, 探讨了尖晶石成分与其形成温度、压力和氧逸度状态的关系, 指出了尖晶石成分所反映的地幔亏损程度及部分熔融程度的变化规律及尖晶石 (相) 稳定的温度、压力和氧逸度范围。  相似文献   
962.
新疆萨勒布尔山上志留统克克雄参数表明其物源为布鲁克碎屑浊积岩。该组的REE,主元素地化学参数表明其物源为布鲁克其组的岛弧型火山主沙尔布尔组的岩浆弧建造,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大洋岛弧至活动大陆边缘之间,代表着由大洋向活动大陆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63.
云南六合深源包体与富碱斑岩成岩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云南省鹤庆县六合乡富碱斑岩体中的深源岩石包体中首次发现富Na微晶玻璃体 .研究表明 ,超镁铁质包体为原始地幔部分熔融的结晶产物 ,微晶玻璃来自包体成岩后地幔去气产生的交代流体 ,是深部地幔交代作用的直接表现 .通过地幔交代作用 ,不仅导致碱质和大离子不相容元素以及成矿元素和挥发份的聚集 ,而且孕育了碱性岩浆 .因此 ,富碱斑岩中的幔源包体及其地幔流体交代作用特征为研究和揭示滇西地区新生代富碱斑岩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示踪物 .  相似文献   
964.
刘少民  潘教麦 《岩矿测试》1999,20(2):120-123
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铁与新显色剂二甲氧基羟基苯基荧光酮(DMHPF)的显色反应。在pH9.0~10.5的氨性介质中,有磺基水杨酸(Sal)存在下,形成Fe3+SalDMHPFTritonX100四元混配配合物,其最大吸收峰在590nm,测定波长选择61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1.3×105L·mol-1·cm-1和9.4×104L·mol-1·cm-1。配合物组成比nFe3+∶nDMHPF=1∶2,Fe3+的质量浓度为0~600μg/L时符合比尔定律。以直接光度法测定工业硅和石灰石样品中微量铁,结果与标准值相符,5次测定的RSD在0.64%~2.41%。  相似文献   
965.
周雄  周玉  谭洪旗  岳相元 《地质学报》2022,96(4):1380-1396
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大面积分布西康群浊积岩,为一套厚度巨大(2000~3000 m)的泥质碎屑复理石建造,以深海-次深海海底扇沉积为特征.本文通过对甲基卡稀有金属矿集区分布的西康群砂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粒度分析,从而揭示该区砂岩构造背景和物源属性.研究结果表明,砂岩样品SiO2、CaO、MgO、Al2 O3、Fe...  相似文献   
966.
从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养鱼对伊乐藻种植区(以下简称为有草区)和无草区水域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区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有草区由于生长着茂密的水生植被,对环境压迫的缓冲能力增强,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无草区,有机物的沉降速率也大大低于无草区。与此相比,无草区对环境压迫的缓冲能力较差,水体浮游植物数量增加,富营养化加剧。通过本项实验可以看出,人工种植伊乐藻对养鱼区水质有着明显地控制作用,是发展生态渔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67.
南海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高原隆升剥蚀、古海洋、东亚季风和区域构造演化信息,是研究东亚季风和古环境演化的理想材料.但是,由于南海沉积环境复杂,物质来源多样,使得沉积物定年和环境气候探讨的难度加大.为此,本文选取南海中央海盆的SCS-01钻孔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其准确的年代框架,综合利用磁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沉积物物源及其对东亚季风演化的指示.首先,通过对沉积物样品的岩石磁学特征分析,表明沉积物的主要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的假单畴磁铁矿,载磁矿物颗粒大小均一、含量变化小,基本符合建立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elative Paleointensity, RPI)曲线的“均一性”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对天然剩磁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RPI,将钻孔的RPI曲线与全球或区域的标准RPI曲线(Sint-200, NAPIS-75和SCS-PIS)进行比较,得到了6个年龄控制点,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建立了南海中央海盆75 ka以来的时间框架.SCS-01钻孔的RPI记录和其他全球性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表明,南海的沉积物记录了全球尺度的地磁场古强度行为模式.综合稀土元...  相似文献   
968.
文中采用蒙特卡罗随机抽样方法,研发了一套融合传统二维潜在震源区(下文简称“潜源”)和三维断层源的概率地震危险性算法。该算法不仅适用于传统的区域面源,同时还能考虑地震的破裂尺度并兼容三维断层源的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文中研发的算法可高效实现断层源地震事件集的三维模拟,并将地震破裂尺度引入到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中,显著提高了近断层地区地震危险性计算的合理性。为了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算法采用预先在平面潜源中充填网格点的方式随机模拟地震事件在潜源内的均匀分布。对于椭圆衰减的地震危险性计算,算法采用了预先构建不同震级、距离及不同场点与潜源长轴方向夹角下的短轴距的三维矩阵,通过查表和插值方式直接获得相应场点的短轴距,避免了循环迭代逼近短轴距计算效率低下的问题。分别利用五代图的概率地震危险性程序和文中研发的算法,计算了湖南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所处的中强地震活动环境的区域地震危险性以及近断层源的常德、株洲2个场点在不同概率水平下(重现期分别为50a、 475a和2 475a)的地震危险性。比较研究表明,五代图的程序低估了三维断层源附近的地震危险性,且随着概率水平的降低,低估的程度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969.
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因其资源潜力巨大,近年来备受关注。一般认为,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和钇(总称REY)的主要来源为上覆海水,但针对富稀土海区上覆海水中REY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针对南太平洋富稀土海区采集的3个站位的全水深海水样品,测试出了15种溶解态REY,并对比了邻近海域已发表的数据,分析了该海区REY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区表层水中溶解态REY浓度主要受风尘输入影响,而中层和深层水体中溶解态REY浓度主要受水团控制。经过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和北太平洋深层水(NPDW)归一化后的配分模式可确定REY间的分馏特征,分辨出不同水团。与其他大洋中报道的REY数据比较发现,表层水中REY浓度受风尘和河流输入影响导致差别较大,中层水中REY浓度与印度洋较为接近,深层水中REY浓度与不同大洋的水团年龄表现为正相关趋势,即REY浓度由小到大依次为大西洋、印度洋、南太平洋、北太平洋。  相似文献   
970.
陆丰凹陷是位于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内的富烃凹陷,凹陷南部地区古近系具有良好勘探潜力。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分析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明确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划分油气成藏组合类型。陆丰凹陷南部发育3个半地堑结构的洼陷,分别受活动性较强的3条铲式边界断裂控制。断裂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斜坡带部位发育密度大,平面优势走向由深层NEE向至浅层近S-N向偏转,断裂密集带自东向西迁移。断裂可分为三级,分别控制洼陷结构、局部构造带和构造圈闭的形成。依据活动期次可划分出文昌期活动断层、恩平期活动断层和文昌-恩平期活动断层。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控制着断鼻、断块及断背斜圈闭的形成,断裂与烃源岩的组合类型差异影响着油气运聚效率。综合油气富集层系、输导方式、断裂活动性及源-断组合类型等成藏要素,建立源内自生自储型、源内自生上储型、源外旁生侧储型和源外下生上储型等4类油气成藏组合类型,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