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157篇
海洋学   28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23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为了建立早-中三叠世双壳类的残存-复苏模式及深入探讨双壳类迟缓复苏的原因,对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双壳类属的 时限分布进行了统计.总体来看,3个亚纲(Pteriomorphia、Palaeotaxodont和Heteroconchia亚纲)和5种生活方式(外栖活动 类、外栖固着类、半内栖类、内栖浅掘穴类和内栖深掘穴类)的双壳类均展示出了一致的规律,属级分异度直到中三叠世Anisian 期才恢复到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之前的水平.二叠纪残存类型在早-中三叠世双壳类中所占的比例逐步降低,从占过 渡层的77.3%降低到了中三叠世Anisian期的33.7%,指示双壳类的缓慢复苏过程.而在整个早三叠世的漫长复苏期中,双壳 类仅遭受背景灭绝,表明双壳类的迟缓复苏受限于长时期的高压环境,随着海洋环境的逐步好转,才逐渐出现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2.
地球灾变一向被看成是生物进化的破坏性因素,但本文认为,正是这些灾变给生物进化带来一片生机。每一次灾变使旧有生物成批衰亡,往往有几十上百种生物一起灭绝,但同时也使新兴生物的崛起和繁盛有了广阔的生态空间。不仅如此,灾变还可以使旧生物跃变形成新生物,甚至可以制造、创造新生命。生命形成的一系列化合合成反应所需要的巨大能量,恰恰可能来源于形成灾变的火山作用、宇宙射线照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3.
牙形石掌鳞刺属Palmatolepis齿台结构和形态随时间演替 ,由近正三角形向长三角形、长菱形演化 ,在F/F界线附近受地质事件的影响而中断 ,使Palmatolepis齿台结构呈二段式发展 ,在Palmatolepis的分子中 ,那些演化速度快 ,结构变化大的分子首先灭绝 ,而那些演化速度慢 ,结构变化小的分子延续时间长 ,分布范围也更加广泛 ,在地质事件中被保留下来并得以延续 ,这种演化规律可能是生物有选择性灭绝与复苏的原因之一。晚泥盆世F/F之交环境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海退 ,海底毒气喷发 ,超量金属元素的污染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4.
自从6亿年前,硬骨胳生物出现在陆地上以来。生物大量灭绝的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已先后发生76次。过去5次的原因,人们可以归咎于冰河期的到来和陨石的冲撞等突发性事件和灾难。而第6次,也就是现在,祸根只能从人类自身的行为中去寻找了。  相似文献   
105.
《海洋世界》2009,(1):9-9
雪鹗生活在北极冻原、苔原地带,主要以旅鼠和雪兔为食。现在,科学家需要重新思考雪鹗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了。在一项卫星研究中,生物学家发现:上一个冬天,六只成年雌性雪雕大部分时间是在北极的冰面上度过的。这个发现让生物学家大吃一惊。在黑暗的冬夜,冰面上捕捉海豹的因纽特猎人说不定会和雪鹗“不期而遇”!生物学家表示,  相似文献   
106.
《海洋世界》2009,(1):9-9
近日,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FWS)公布:7个企鹅物种已加入北极熊的行列,登上濒危物种的名单。沦为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牺牲品的企鹅物种包括:黄眼企鹅、白鳍企鹅、峡湾企鹅、竖冠企鹅、洪氏环企鹅,其中前4种生活在新西兰,洪氏环企鹅则来自于南美。情况最糟糕的是非洲企鹅,由于过度捕鱼和石油污染,它们已处在灭绝的边缘。根据FWS的统计,生存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07.
大鱼的脆弱     
《海洋世界》2009,(4):8-8
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地球上烟尘漫布,藻类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几千种生物的灭绝,一些大型鱼类也在那次大灭绝中从地球上消失。最近,科学家通过研究推测,大型的掠食性鱼类比其他鱼类更容易灭绝,掠食性鱼类体型较大、上下颚闭合速度快,它们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但是,它们的个体成熟慢、种群发展速度慢。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意味着大鱼们缺少天敌,但那里同时是一个危险的位置——科学家表示,在灭绝事件中,受到最严重打击的往往是大鱼。  相似文献   
108.
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同时也是《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1859年,《物种起源》横空出世,震动了全世界。其实,就在《物种起源》出版前6个月,即1859年5月,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廷德耳通过实验证明了一些气体对热辐射的显著吸收能力,为“温室效应”奠定了理论基础。当时,廷德耳的实验仅在学术界“激起几朵浪花”,并未引起更多的关注。今天,“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甚至被抬上了政治高度。在阐述进化论的理论之前,达尔文环游了世界,思考了20年;而廷德耳为了证明某些气体的“温室效应”,把自己关在伦敦的一间没有窗户的地下室,做了几个礼拜的实验。  相似文献   
109.
莫知 《海洋世界》2009,(11):32-40
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全名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物种起源论》,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这是一本科学著作当中的经典,被看作是进化生物学的奠基之作。在1872年出版第6版的时候,书名被简化为《物种起源》。达尔文通过这本著作介绍了生物种群经过一个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而发生世代演化的理论,并在书中列举出了生命以分支进化和种系遗传的形式产生分异的大量例证,  相似文献   
110.
《海洋世界》2007,(7):7-7
为迎接世界海洋日,来自欧洲的250多位科学家6月8日共同签署了一份宣言,呼吁将全世界大约1/3的海洋划定为海洋野生物种保护区,以保证食物供应,防止对水下栖息地以及野生物种的继续侵害。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