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6篇
  免费   714篇
  国内免费   1031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432篇
地质学   2377篇
海洋学   577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25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联合利用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对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反演,获得了该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图像.给出了按5km间隔的中、上地壳速度切面和地壳速度结构与莫霍界面等深线图.综合大地热流实测结果和深部岩石物性等,建立了下地壳部分熔融的韧性模型.给出了计算地震波速度和电阻率的方法与公式,进行了部分熔融状态下深部电性与地震波速度的联合数值模拟和联合解释,其结果与实测的基本一致.分析了各构造单元之间下地壳电阻率、速度与热流的关系,对下地壳部分熔融程度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942.
利用北京—丰镇及其邻区三分向宽角反射/折射DSS剖面(总长340.0km)所获信息和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充分识别、提取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多种S波折射、反射震相(波组).结合P波解释结果,计算了包括S波速度vS和泊松比μ在内的二维物性结构,并综合近垂直反射、地质及其它地球物理等资料,给出了该区内深部构造轮廊和相应的解释推断:该剖面的地壳厚度由东边顺义的35.0km左右向西呈增加之势,至丰镇以东为42.0km左右,壳内于延庆以东的下地壳和延庆至涿鹿间的中地壳以及天镇以西的上地壳内各存在一低速体;地壳中由东向西有一厚约5.0~9.0km的壳幔过渡带;大部分地区上、中地壳的μ值为0.25,下地壳的μ值一般为0.27,上地幔顶部的μ值为0.28.表明了该区上、中地壳整体呈脆性,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整体呈塑性的特征;延庆至涿鹿间,上地壳的低μ值,可能反映该处岩体裂隙(孔隙)发育且呈干燥充气状态,而中地壳的高μ值,则可能反映该处岩体充液(或呈部分熔融状);根据震相特点、μ值的横向变化特征,确定了该区数条深部断裂.地震大多发生在断裂附近,即μ值显著变化处,并集中于μ值较低一侧的脆性岩体中.  相似文献   
943.
周真恒  邓万明 《地震地质》1998,20(4):156-453
壳内多震层的介质结构及其内、外环境是制约地震(尤其强震)在该层内孕育、发生的重要因素。现今多震层孕震环境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多震层位于上地壳下部至中地壳,岩石组合为角闪岩相(上部为绿片岩相)变质岩和花岗质岩石;多震层具有相对高速、高密度、高阻的介质结构,其下部对应脆 韧变形转换带和最大剪切应力带;多震层(或强震震源)之下存在壳内低速 高导体;多震层应力场具有区域性分区特点,壳内地震活动截止温度约300~400℃;多震层内震源断层具有区域性特点,不同地区震源断层可能具有不同的孕震机制;“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44.
金沙江板块缝合带戛金雪山地区的灰岩块体具有以下特点:(1)在整条缝合带上,灰岩块体集中分布于戛金雪山地区;(2)灰岩块体形态厅特,没有明显的优选方位,块体内与围岩的构造变形截然不同;(3)自下而上的地层序列是火山岩系-火山碎屑灰岩-生物碎灰岩;(4)由岩石化学成分羊别的结果表明,灰岩块体之下的火山岩为洋岛火山岩,据此认为,戛金雪山地区的灰岩块体并非混杂堆积中的外来岩块,而是随洋壳俯冲而拼贴于消减带上的洋岛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945.
试论幔柱构造与成矿系统——以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为例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侯增谦  李红阳 《矿床地质》1998,17(2):97-113
以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为例,简述了幔柱构造特征,提出了“幔柱构造成矿体系”新观点。研究表明,热幔柱发育演化,导致大陆岩石圈向大洋岩石圈构造体制转化,伴随大陆活化、减薄、去根、张裂、解体和成洋诸事件;冷幔柱形成演变,导致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构造体制转变,并引发俯冲造山→碰撞造山→陆内造山过程。在幔柱构造制约下,一系列形成于不同构造背景、产出不同地质环境、具有不同成矿体制、不同序次组合和不同成矿类型的矿床成矿系列组合和矿床成矿谱系,共同构成统一的成矿体系。热幔柱成矿体系包括热幔柱热点和热幔柱-扩张脊2大次级成矿系统,冷幔柱成矿体系包括冷幔柱-俯冲造山、冷幔柱-碰撞造山和冷幔柱-陆内造山3大次级成矿系统。最后,按成矿体系,成矿系列和矿床三级体制对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主要矿床形成条件和成矿规律进行了全新分析。  相似文献   
946.
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及隆升的简要评述   总被引:73,自引:6,他引:67  
肖序常 《地质论评》1998,44(4):372-381
根据近年古生物区系、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以及古地磁等的研究,特别是晚古生代-白垩纪古生物区系、分异度指数特征以及古地磁数据等,笔者认为,从晚古生代-白垩纪印度板块和青藏高原之间不存在至今还流传引用的浩瀚深邃宽达6000-7000km、  相似文献   
947.
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的岩石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87,自引:0,他引:8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万明  黄萱 《地质科学》1998,33(4):412-425
对滇西金沙江-墨江缝合带中段新生代富碱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表明,这一套岩石形成在板内造山后的剪切和拉张构造环境,是壳-幔混合层物质部分熔融,快速上升浅部定位所形成。本区壳-幔过渡带可能是先期生成的一种富集源区。文中还讨论了壳-幔过渡带的成因及富碱斑岩岩浆活动与岩石圈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8.
洋脊分段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近10多年来大洋中脊构造分段研究方面的某些成果,重点介绍洋脊分段现象、分段结构和层次、分段机制和洋脊分段逐步扩展过程,并以大西洋中脊的宏观分段现象和分段现象和分段扩展过程为例,提出洋脊超1级分段的初步构思,进而简要探讨了洋脊分段研究的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949.
蛇绿岩、蛇绿岩上覆岩系及其与洋壳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旗  陈雨 《地学前缘》1998,5(4):193-200
文中由蛇绿岩和蛇绿岩上覆岩系的差别,引出上部洋壳和下部洋壳的概念。指出下部洋壳和上部洋壳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它们的组成不同,下部洋壳仅由镁铁超镁铁岩组成,包括玄武岩、辉长岩、超镁铁质堆晶岩等;而上部洋壳则由沉积岩(主要是深海相的,少量为浅海相)和长英质、镁铁质以及超镁铁的喷出岩(及少量侵入岩)组成。其次洋壳岩浆的成因和形成方式不同,下洋壳产于板块扩张脊,是板块扩张作用的产物;上洋壳产于扩张轴外,属于轴外岩浆系列。当洋盆闭合洋壳侵位到陆壳之上时,下洋壳即成为蛇绿岩,而上洋壳则构成蛇绿岩的上覆岩系。  相似文献   
950.
壳幔化学不均一性与块体地球化学边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朱炳泉 《地学前缘》1998,5(1):72-82
壳幔派生岩石的多元同位素体系研究表明,地球存在块体的化学不均一性,可划分出地球化学省,并以地球化学急变带作为边界。全球总体上分成东冈瓦纳(如华夏与青藏—印支)、西冈瓦纳、太平洋(如佳木斯、中蒙古、辽胶渤、北疆—南戈壁)与劳亚(如华北、中朝、兴安、塔里木等)四种类型的地球化学省。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球物理场变化存在密切关系。在构造上,地球化学急变带可分成构造显性与构造隐性两种类型。应用深、浅构造立交模型及其相互转化可对两种类型地球化学急变带的出现作出较合理的解释。地球化学急变带,特别是急变带的转折端对超大型矿床和成矿密集区的分布有密切控制作用;显性急变带主要表现为与动力变质和岩浆活动有关的改造成矿作用,隐性急变带主要表现为火山与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具有工业意义的油气田均位于构造隐性急变带与中新生代盆地的立交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