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4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69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1545篇
海洋学   326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1.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simulation of summer rainfall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NIO) based on the fifth phase of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 The historical runs of 20 CMIP5 couple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 are analyzed. The Multi-Model ensemble (MME) of the CMIP5 models well reproduces the general feature of NIO summer rainfall. For a short period 1979–2005, 14 out of 20 models show an increased trend in the mean rainfall and a similar spatial distribution to 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 (GPCP) observations in MME. The increasing of the convergence in the equatorial IO results in the increase of rainfall significantly. The equatorial rainfall trend patterns seem modulated by the SST warming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which confirm the mechanism of ‘warmer-get-wetter’ theory. For a long period 1950–2005, the trend of monsoon rainfall over India shows a decrease over the most parts of the India except an increase over the south corn er of the Indian Peninsula, due to a weakened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The pattern is well simulated in half of the CMIP5 models. The rainfall over the north India is different for a short period, in which rainfall increases in 1979–2005, implying possible decadal variation in the NIO summer climate.  相似文献   
912.
准噶尔盆地的原型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文中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洋-陆转换时限和中、晚石炭世盆地原型。根据准噶尔盆地及其邻区的构造演化及岩浆活动研究,洋-陆转换时限应为早石炭世末,中、晚石炭世裂陷槽是由于造山期后伸展塌陷作用产生的;(2)二叠纪—早更新世陆内盆地的原型。根据陆内盆地的鉴别标志,提出了二叠纪盆地为陆内裂谷—裂谷期后弱伸展坳陷—弱缩短挠曲坳陷,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为弱伸展或稳定大陆内坳陷和陆内前陆坳陷或弱缩短挠曲坳陷交替的叠合盆地;(3)准噶尔盆地原型和构造演化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13.
西准噶尔包古图I号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准噶尔包古图地区发育一些小型的闪长质岩体。前人对这些小岩体开展了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然而,其成因机制和构造背景仍然存在争议,阻碍了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包古图I号岩体为研究对象,有望揭示包古图岩体的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包古图I号岩体形成于(313.8±1.1)Ma。包古图I号闪长岩体以富SiO2(58.0%~59.0%)、Al2O3(16.6%~17.4%)和Sr(757×10-6~882×10-6),低的Y(14.6×10-6~15.7×10-6)和Yb(1.51×0-6~1.60×0-6)质量分数为特征,具有高的Sr/Y(50~59)值和弱的Eu异常,类似于俯冲成因的埃达克岩。另外,这些闪长岩具有较高的Mg(w(MgO)=3.46%~3.77%,Mg#=52.8~53.2),高的Cr(63.8×10-6~74.7×10-6)和Ni(45.2×10-6~49.8×10-6)质量分数,亏损HFSE(Nb,Ta和Ti)。该闪长质岩体可能由俯冲的板片熔体与上覆地幔相互作用而成。它的形成可能与西准噶尔地区晚石炭世的洋脊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14.
利用剩余布格重力异常进行月球表层玄武岩厚度的推断,为月球地质填图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文中利用美国GRAIL卫星660阶布格重力异常,采用巴特沃斯(Butterworth)滤波方法,参考Grant H. Herken等的研究成果(即对月球面向地球一面的玄武岩厚度研究推断),以此作为控制条件,提取了风暴洋地区的剩余布格重力异常,参考遥感光谱反映出的玄武岩范围,然后利用边界元方法反复模拟修正,最终得出该区的玄武岩厚度分布,玄武岩的厚度不超过1.5 km。  相似文献   
915.
察哈尔右翼后旗二长花岗岩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岩体富SiO2、富K、富碱、低Ca和P、贫Fe和Mg,w(P2O5)与w(SiO2)呈负相关,铝指数(A/CNK)为0.96~1.15,分异指数为90.36~92.96;主要造岩矿物为条纹长石、斜长石和石英,其铁镁矿物主要为黑云母,未出现碱性铁镁矿物和富铝矿物,副矿物为锆石、磁铁矿、磷灰石、榍石和钛铁矿;可见察哈尔右翼后旗二长花岗岩属高分异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结合较低的w(∑REE)((46.8~94.4)×10-6)、w(Th)((1.74~2.39)×10-6)、w(U)((0.27~0.39)×10-6)和微量元素判别图解,二长花岗岩岩浆源区可能为下地壳,源岩可能为岩石圈地幔.岩石轻重稀土分馏较强 ((La/Yb)N= 6.52~28.39),δEu以正异常为主(0.83~3.51),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Cs、Rb、Ba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 (HFSEs,Nb、Ta、P和Ti).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二长花岗岩具有火山弧岩石特征,且岩体侵入新元古界埃迪卡拉系什那干群,表明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其侵位反映了古亚洲洋的俯冲岩浆事件.  相似文献   
916.
作为伸展陆壳和正常洋壳之间重要的过渡和衔接,洋陆转换带(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简写为OCT)蕴含有丰富的地壳岩石圈伸展破裂过程的信息。文中通过系统的资料调研,在总结OCT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明了OCT的现代概念、类型及其识别标志;详细介绍了以OCT为基础而建立的被动陆缘地壳岩石圈结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表层沉积盆地构造地层格架及重要的构造变革界面特征;分析了大型拆离断层在地壳岩石圈薄化、地幔剥露过程中的控制作用;揭示了陆缘变形集中、迁移和叠合的规律,建立了被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剥露和裂解模式。最后,论文对比了国际非岩浆型被动大陆边缘与我国南海OCT的研究,介绍了南海OCT和陆缘深水超深水盆地研究的新发现,提出深入研究南海OCT将为南海陆缘构造演化、洋盆扩张过程和深水超深水盆地的成因机制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17.
滇西特提斯构造域广泛发育中-新生代岩浆作用,是长期复杂的造山作用的结果。出露于腾冲地块的坡仑山花岗岩 体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坡仑山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斑状花岗闪长岩,以全碱含量高为特征,属于高钾钙碱 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锆石U-Pb定年结果指示岩体的侵位时代为66~63 Ma, 是新特提斯洋汇聚过程的产物。部分锆石颗粒或晶区具有高的U和Th含量特征,其U-Pb年龄集中在35~30 Ma,明显年轻 于岩体侵位时代,而与高黎贡山变质带变质-变形时代吻合,可能反映高U-Th锆石同位素体系遭受热事件重置。全岩 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富集特征,初始87Sr/86Sr比值介于0.7158和0.7164之间,初始εNd值为-14.5至-15.3,对应Nd模式年龄 值为2.04~2.10 Ga,推测岩浆源区可能以古元古代地壳物质为主。  相似文献   
918.
为加深对大兴安岭中段早中生代构造背景的认识,选取碾子山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岩石组合为正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6~228.9 Ma,形成于晚三叠世.二者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类似,如高Al2...  相似文献   
919.
塔里木--卡拉库姆地区的油气地质特征与区域地质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归纳总结与对比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北阿富汗-南塔吉克斯坦盆地和卡拉库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古生代以来地质演化对盆地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控制作用。塔里木盆地奠基在前南华系结晶基底之上,中亚两个盆地奠基在南天山洋闭合之后形成的前二叠系褶皱基底之上。塔里木盆地的盖层沉积明显受到了南侧“原特提斯(北昆仑)”、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影响,由于北昆仑带向西尖灭于北帕米尔,中亚两个含油气盆地的中-新生界则主要受到南侧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影响。中亚两个盆地的海陆交互相和礁灰岩相侏罗系向东到塔西南相变为陆相,这从烃源岩的角度决定了塔西南与中亚两个盆地中-新生界不同的含油气性。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主要存在于前陆盆地的陆相地层中,它与下伏古生界含油气层系的叠加作用提高了其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920.
内蒙古狼山地区新元古代狼山群变形特征及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狼山群作为阿拉善地块东北部重要的前寒武系地层单元,记录了复杂的构造变形演化历史。本文通过对狼山西南段出露的新元古代狼山群进行构造地质试点填图、剖面测制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了狼山群构造变形特征,并对其变形时代和期次进行了初步划分。研究表明狼山群第一期构造变形特征表现为一系列同斜倒转褶皱构造(D1),第二期为近东西向的韧性右行走滑剪切(D2),第三期为北东向巴彦乌拉山—狼山断裂活动对狼山群构造变形进行改造(D3)。结合该地区前人研究成果及年代学资料认为:新元古代狼山群同斜倒转褶皱主要受到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在古生代晚期沿恩格尔乌缝合带与阿拉善地块北缘拼合,导致近南北向的构造挤压,在狼山地区形成了早期枢纽NEE-EW向的褶皱;晚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早期古亚洲洋关闭后发生的板内变形在狼山地区形成韧性右行剪切;三叠纪中晚期韧性左行剪切形成北东向走滑断裂,并使早期形成的褶皱枢纽走向转为北东,奠定了狼山地区现今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