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8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69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1545篇
海洋学   326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内蒙古狼山地区新元古代狼山群变形特征及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狼山群作为阿拉善地块东北部重要的前寒武系地层单元,记录了复杂的构造变形演化历史。本文通过对狼山西南段出露的新元古代狼山群进行构造地质试点填图、剖面测制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了狼山群构造变形特征,并对其变形时代和期次进行了初步划分。研究表明狼山群第一期构造变形特征表现为一系列同斜倒转褶皱构造(D1),第二期为近东西向的韧性右行走滑剪切(D2),第三期为北东向巴彦乌拉山—狼山断裂活动对狼山群构造变形进行改造(D3)。结合该地区前人研究成果及年代学资料认为:新元古代狼山群同斜倒转褶皱主要受到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在古生代晚期沿恩格尔乌缝合带与阿拉善地块北缘拼合,导致近南北向的构造挤压,在狼山地区形成了早期枢纽NEE-EW向的褶皱;晚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早期古亚洲洋关闭后发生的板内变形在狼山地区形成韧性右行剪切;三叠纪中晚期韧性左行剪切形成北东向走滑断裂,并使早期形成的褶皱枢纽走向转为北东,奠定了狼山地区现今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922.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位于贺根山蛇缘岩带和西拉木伦缝合带之间,区内岩浆岩分布广泛。本文对达其浑迪和金星石英闪长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两个岩体分别形成于325±3Ma和322±3Ma。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岩石属于低钾拉斑系列和钙碱性系列,相对富集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化学。地球化学成分表明岩体具有俯冲带成因的特征。通过区域对比分析,苏左旗和西乌旗地区均发育一套角闪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组合,与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岩组合相似,共同构成早石炭世晚期到晚石炭世的岩浆弧,该岩浆弧的出现与古亚洲洋板片向北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923.
斑岩铜矿床在东特提斯成矿域中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已有的斑岩铜矿床成矿模型多是建立在环太平洋地区矿床资料的基础上,相对而言,特提斯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床还有待梳理和总结.本文以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成矿为主线,将东特提斯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床空间上划分为土耳其Pontides、伊朗中部Sahand-Bazman、巴基斯坦Chagai、中国玉龙、中甸、班公湖、冈底斯7条成矿带和中南半岛、土耳其Anatolides地块2个成矿区;时间上分别对应于早三叠世、晚三叠世、白垩纪中期、白垩纪末-古新世初、中始新世、中中新世等6个时段;构造背景分别为古、新特提斯洋盆俯冲或俯冲后的碰撞;讨论认为Sahand-Bazman铜矿带的形成背景与玉龙成矿带可对比.  相似文献   
924.
张抗 《地质科学》2009,44(4):1105-1112
断块说形成过程充分表现了张文佑先生广蓄并纳继承创新的治学思路。在1956~1958年主持编纂的1∶5 000 000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完成的1∶5 000 000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断块构造导论》是其发展两大阶段的标志。古中国大陆在断裂体系影响下破碎分离再逐步拼合的过程中形成稳定断块与活动带相间的格局; 拉张造洋挤压造陆,洋、陆型地壳互相转化等两大学术观点的提出是其重大理论创新。断块说在解释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中不断发展并融合了其它学术流派,断块开合说的提出即是其表现之一。立足亚洲-西太平洋复杂的地质构造断块说可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25.
苟龙龙  张立飞 《岩石学报》2009,25(9):2271-2280
古南天山洋闭合过程中,由于洋壳俯冲产生的岛弧岩浆作用加热大陆地壳,在新疆西南天山木扎尔特一带形成了一套低压高温泥质麻粒岩相变质岩石.本文用Theriak-Domino热力学软件对该套岩石中的堇青石榴夕线石黑云母片麻岩和含夕线石堇青石榴黑云母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计算研究,得到它们峰期变质的温压条件分别是:T=630~674℃,P=5.2~5.5kbar和T=645~684℃,P=5.4~5.7kbar.并采用独居石Th-U-Pb电子探针定年方法,对样品WQ006中的3颗独居石进行了原位年龄测定(38个分析点),得到2组等时线年龄,分别是376±8Ma和280σ8Ma(2σ).结合独居石的岩相学特征,提出了新疆西南天山低压高温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的时代为280±8Ma,而376±8Ma(2σ)可能为原沉积岩的原岩/成岩年龄.表明西南天山洋壳开始俯冲发生在晚古生代,进一步证明了西南天山造山带俯冲碰撞发生在晚二叠纪之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926.
通过对中昆仑地区各时期沉积特征的分析,认为泥盆纪至古近纪可划分为两大沉积环境,即陆相沉积环境和海相沉积环境。陆相沉积环境主要分布于侏罗纪至古近纪,海相沉积分布于泥盆纪至三叠纪时期,共划分为5相和若干于沉积类型。该区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原特提斯洋的扩展和封闭造陆阶段;南昆仑洋的形成和造山阶段;前陆盆地形成和发展阶段,以及陆相的山盆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27.
O型埃达克岩是洋壳板片俯冲消减的关键证据.库勒萨依斑岩体里特曼指数(δ)平均值为3.05,属于钙碱性系列岛弧浅成岩.w(SiO2)为57.06%~70.74%,具高w(Al2O3)、w(Na2O)、w(Sr)和相对富集LREE,低w(MgO)、w(Y)、w(Yb),强烈亏损HREE的特征.w(Na2O)/w(K2O)>1,w(Sr)/w(Y)平均为50.95,δ(Eu)正异常,属典型O型埃达克岩.岩石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图解均印证其形成于岛弧环境,是天山洋在俯冲过程中,俯冲到一定深度后发生部分熔融,上侵形成的O型埃达克岩,这一结论为西天山早石炭世末期的板块俯冲、大洋板片消减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928.
对内蒙古林西地区火山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具有大洋型(O型)高镁埃达克质安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w(SiO2)=57.89%~63.97%、w(Al2O3)=15.39%~16.17%、w(Na2O)/w(K2O)=1.5~2.2(除一个为0.9)、A/CNK=0.83~0.97、Mg#=49~64、w(Cr)=91~209μg/g、w(Ni)=52.2~111.4μg/g、w(Sr)=551~1018μg/g、w(Yb)=1.18~1.71μg/g、w(Y)=12.6~17.7μg/g、δ(Eu)=0.86~0.94]。利用LA-ICP-MS对其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得到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44±2)Ma(MSWD=0.36)。此时,区域内古亚洲洋已闭合,综合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地质环境说明,林西高镁埃达克质安山岩是由残余洋壳部分熔融并随后与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形成的。内蒙古林西早中生代高镁埃达克质安山岩的产出表明,洋壳来源的埃达克岩(O型埃达克岩)不仅可以随俯冲同时产生,而且也可以在非俯冲环境下由保存在古俯冲带地幔中的残余洋壳部分熔融产生。  相似文献   
929.
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大洋闭合和陆-陆碰撞是东北亚地区晚中生代的重要区域构造事件,它与本区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盆和造山作用都密切相关。准确界定洋壳俯冲、大洋闭合和陆-陆碰撞这三个相互关联地质过程的时空范围是客观认识区域构造演化的前提。然而,这项研究通常难以进行,因为很难找到与之相关的合适的地质记录。作者在松辽盆地西缘突泉地区发现从大洋闭合到陆-陆碰撞相关的过铝质流纹岩和英云闪长玢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其结晶年龄分别为156±1Ma和155±1Ma,系晚侏罗世岩浆事件产物。流纹岩和英云闪长玢岩为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具有较高的铝饱和指数A/CNK(1.32~2.13),较低的MgO+FeOT含量(0.96%~3.37%)和FeOT/MgO比值(2.84~5.02),岩矿鉴定表明它们含绢云母等原生和次生高铝矿物,在CIPW标准矿物计算中出现刚玉分子(3.77%~9.65%),结合流纹岩和英云闪长玢岩在花岗岩的S-I-M-A型分类方案相关地球化学图解投影结果,综合表明它们具有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流纹岩和英云闪长玢岩具...  相似文献   
930.
准噶尔北缘中泥盆统北塔山组富辉橄玄岩是一种富含单斜辉石斑晶的岛弧玄武岩,被认为是洋脊俯冲作用的产物,但具体成因机制并不清楚。本文对老山口地区富辉橄玄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同时系统测定了其单斜辉石斑晶的成分及其环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富辉橄玄岩的相容元素和不相容元素的变化规律具有岩浆混合作用的特征,而透辉石斑晶的反环带则将岩浆混合作用限定于高Mg~#熔浆的上涌过程。富辉橄玄岩极高的相容元素含量将上涌的高Mg~#熔浆限定为苦橄质熔浆,而富辉橄玄岩中顽透辉石是被苦橄质熔体携带而来的斑晶物质。主导老山口富辉橄玄岩形成的岩浆过程是苦橄质熔浆的连续补给过程,而苦橄质熔浆被认为是板片窗处软流圈高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老山口富辉橄玄岩形成的岩浆过程与洋脊俯冲的板片窗模型吻合,因此老山口富辉橄玄岩可能是洋脊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