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346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778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以四川和云南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形成的峨嵋山玄武岩和同期形成的龙门山、墨江辉绿玢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与勉略、三江蛇绿岩套内的玄武岩的对比,从岩石的化学成分、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特征比值分析,提出晚古生代扬子陆块西缘的基性岩浆活动经历了由特提斯洋壳俯冲诱发陆块内玄武岩浆的发生、洋壳消减和陆块内大规模玄武岩浆喷发及局部小规模岩浆活动的萎缩消亡3个发展演化阶段.扬子陆块内玄武岩浆主要来源于正常或富集型地幔,在发生和萎缩阶段部分岩浆源自亏损型地幔.扬子陆块西缘晚古生代时期的基性岩浆活动是全球岩石圈构造活动的局域表现,与特提斯洋的俯冲-封闭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752.
桂西晚古生代基性岩的再认识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浩若  邝国敦 《地质科学》1993,28(3):288-289
广西西部的基本地质面貌是广泛分布的三叠纪沉积中多处出露孤立的晚古生代地层。这些晚古生代地层往往伴随有大面积的基性岩。60年代和70年代的20万分之一的区测报告将它们划为中生代的基性侵入岩。  相似文献   
753.
754.
755.
刘成林  宣之强 《地球》2015,(1):96-99
<正>钾元素是生命之必需元素,是粮食及农作物生长的大量"营养素"之一。六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发现钾盐矿床。农民多用草木灰来补充农田对钾的需求。如今,中国钾肥年产量数百万吨,自给率达到50%。这些钾盐主要从盐湖卤水中提取,而己探明的盐湖钾盐储量有限,难以支撑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世界上钾肥主要从古代固体钾盐矿石中制取,已查明地球古生代海相固  相似文献   
756.
钱鑫  冯庆来  王岳军 《地学前缘》2016,23(6):287-298
琅勃拉邦构造带内放射虫硅质岩含有放射虫Entactinia vulgaris Won, Entactinosphaera palimpola Foreman和Belowea variabilis (Ormiston et Lane),时代为早石炭世,为老挝境内首次报告。硅质岩样品具有很高的SiO2质量分数(95.29%~98.17%),大部分样品表现出相类似的稀土配分模式,部分样品配分模式图表现为上凸状,具有中稀土富集,均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Ce/Ce*值为0.64~0.74,其中部分样品具有Eu的负异常,为0.58~0.68。Y/Ho比值为31.05~40.96,类似日本Sasayama中-晚二叠世的远洋硅质岩。地球化学显示其为含酸性火山碎屑非热液成因的远洋硅质岩。这些研究证实了在思茅板块和印支板块之间存在一个开阔的石炭纪时期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757.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的长期俯冲过程中,而且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叠加了强烈的新生代岩浆作用,是世界上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已经成为研究汇聚板块边缘岩浆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与再造的天然实验室。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将冈底斯岩浆弧的岩浆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之前,以新特提斯洋岩石圈长期正常俯冲和钙碱性弧岩浆岩的发育为特征;第2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时期,以活动的新特提斯洋中脊发生俯冲和强烈的岩浆作用与显著的新生地壳生长为特征;第3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晚期,以残余的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和正常弧型岩浆作用为特征;第4阶段发生在古新世至中始新世,以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岩石圈回转和断离,及其诱发的幔源岩浆作用、新生和古老地壳的强烈再造为特征;第5阶段为发生在晚渐新世到中中新世的后碰撞阶段,深俯冲印度岩石圈的回转和断离,或加厚岩石圈地幔的对流移去导致了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和埃达克质岩石的广泛发育,同时伴随幔源钾质超钾质岩浆作用。冈底斯弧岩浆作用与岩浆成分的系统时空变化很好地记录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完整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58.
吴浩若  李忠 《古地理学报》2013,15(3):293-304
泥盆纪—石炭纪放射虫硅质岩在西南天山广泛分布,从东部的独库公路沿线到西部的阿合奇中—吉边境构成一条深水沉积带。独库公路沿线已发现中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维宪早期的放射虫硅质岩,可用“库勒湖组”统称。从志留系顶统科克铁克达坂组经下泥盆统阿尔腾柯斯组到库勒湖组的生物地层和沉积相研究表明了南天山洋从浅海到深水洋盆的演化过程。南天山洋是塔里木北缘浅海陆架裂解产生的小洋盆。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南天山洋是古特提斯的分支洋盆,不属古亚洲洋范围。塔里木以南的古特提斯分支洋盆,在早石炭世及之后的继续扩张,使塔里木北移,导致南天山洋和准噶尔—北天山区的古亚洲洋在早石炭世晚期和晚石炭世相继消亡。  相似文献   
759.
川西北地区绵竹和安县等地发育的下卡尼阶岩性以灰色鲕粒灰岩、海绵礁丘粘结及障积成因的凝块石灰岩为主,上卡尼阶岩性突变为灰黑色页岩、粉砂岩,这与西特提斯地区卡尼阶在岩性和颜色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次研究用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分析了川西北地区卡尼阶中有孔虫、双壳类及腕足类化石壳体和植物叶片化石的碳、氧同位素,结果显示上卡尼阶化石中氧同位素值较下卡尼阶略有变小,上卡尼阶泥质粉砂岩中化石的碳同位素较下卡尼阶灰岩明显变小,可能反映了淡水输入的影响。结合研究区卡尼阶的沉积学特征,笔者认为川西北地区同样受到卡尼期洪水事件的强烈影响,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淡水输入是造成川西北地区海绵礁(丘)大量周期性死亡及最后消失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60.
高黎贡构造带的花岗岩,其分布受怒江深断裂的控制。花岗岩体沿着怒江断裂带呈南北向分布,总体表现为一个狭长的透镜体。远离怒江断裂的西侧,花岗岩具有块状构造,中粗粒结构;靠近怒江深断裂,花岗岩具有条带状构造,糜棱结构。花岗岩属于强过铝高钾钙碱性系列,其岩浆锆石SHRIMP年龄为124~118 Ma,糜棱岩化花岗岩新生黑云母Ar-Ar年龄为18~10 Ma,与北侧波密-察隅花岗岩结晶年龄(116 Ma)、变形年龄(18~12 Ma)一致,表明高黎贡花岗岩带是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大转弯花岗岩带的南延部分。沿着花岗岩带向南西方向依次是小龙河花岗岩(76 Ma)到盈江花岗岩(37 Ma),逐渐变年轻,体现一个有序的侵位过程。上述特征表明,波密-察隅-高黎贡构造带花岗岩侵位时间为124~116 Ma,代表怒江深断裂的走滑高峰主体变形发生在中新世(18~10 Ma),与喀喇昆仑断裂带走滑高峰、藏南南北向裂谷系、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的走滑高峰等在时间上耦合一致,可能预示中新世时期,南北向挤压、拉萨地块的东西向伸展及后期旋转,造成的周边走滑作用具有统一的应力场,属于新特提斯封闭,印度大陆向亚洲大陆碰撞、俯冲、挤压这一共同的壳幔作用的动力学过程,怒江构造带花岗岩侵位与变形记录了这一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