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346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778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存在比桑日群弧火山岩更早的新特提斯洋俯冲记录么?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9  
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对于青藏高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桑日群火山岩被认为是其俯冲作用的代表性岩浆记录.在拉萨以东发育的叶巴组火山岩,虽被认为早于桑日群的火山岩,但一直缺乏年代学的证据.本次研究选取了叶巴组的样品做了单颗粒锆石的LAM-ICP-MS定年,获得了174Ma左右的年龄,明显老于桑日群.同时,叶巴组火山岩具有与岛弧火成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点:如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中基性火山岩表现明显的高场强元素HFSE的亏损.综合来看,叶巴组火山岩很可能是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作用的产物.如果这一点能够确证的话,新特提斯洋开始俯冲的时代将可以前推至早中侏罗纪或更早.  相似文献   
792.
边千韬  丁林 《岩石学报》2006,22(4):977-988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段哲古错中低温热液型锑-金矿床内首次发现了含金(砷)细粒高镁石英闪长岩,它们呈岩脉或岩枝状侵入于上三叠统—下侏罗统黑色页岩中。矿区内及外围有许多辉长岩脉及少量橄榄二辉岩小岩体产出。含金(砷)细粒高镁石英闪长岩主要为细粒结构,其次为斑状结构,具有与高镁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SiO_2≥56%,高Al_2O_3(>15%)、高MgO(Mg~#值为48~59),高Cr(75×10~(-6)~130×10~(-6))、高Ni(54×10~(-6)~74×10~(-6)),富集LILE,亏损HREE及HFSE,(La/Yb)_N>12,Eu弱负异常(δEu=0.81~0.91),Sr含量较高且变化大(209.28×10~(-6)~685.14×10~(-6),平均381×10~(-6))、低Y和Yb,Y<16×10~(-6),Yb<1.7×10~(-6),具有平坦的HREE配分型式,(Ho/Yb)_N≈1,Sr/Y值较高且变化大(14.58~47.28,平均24)。Nd-Sr-Pb同位素组成特征为:高I_(Sr)(0.709726~0.711203),ε_(Nd)(t)弱负(-3.08~-1.15),Pb同位素组成变化幅度不大,~(206)Pb/~(204)Pb=18.638~18.672,~(207)Pb/~(204)Pb=15.694~15.702,~(208)Pb/~(204)Pb=38.983~39.016。含金(砷)细粒高镁石英闪长岩的K-Ar年龄为42.54±0.94Ma和43.21±1.14Ma,其岩浆可能是由地球化学性质类似于哲古错辉长岩的底侵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此底侵玄武质岩浆源自轻度富集EMⅡ物质的大陆下岩石圈地幔,于晚侏罗世底侵到下地壳。距今65Ma前,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地壳逐渐加厚。约43Ma前,地壳加厚到40km以上,同时发生了构造事件,诱发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含金(砷)细粒高镁石英闪长岩岩浆,此岩浆与构造活动耦合上升到地壳浅部成岩成矿。细粒高镁石英闪长岩是对金成矿有利的岩石,并且赋存有斑岩型金(砷)矿(化)体,指示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可能存在斑岩型金矿带;同时,含金(砷)细粒高镁石英闪长岩的发现对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构造-岩浆作用及地球动力学研究也有意义。  相似文献   
793.
中国大地构造与地层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纪舜  肖藜薇 《地层学杂志》2001,25(Z1):352-369
2000年8月29日-31日在北京国土资源部十三陵培训中心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一次常委扩大会议,主要讨论、审定"全国地层委员会章程”(以下称章程)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以下统称指南).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寿嘉华,名誉主任程裕淇,副主任王泽九、叶天竺、邱中建(薛长清代)、赵逊、穆西南(章森桂代),殷鸿福(送来书面意见)、科学顾问王鸿祯、杨遵仪等18位专家.会议由寿嘉华主任主持.经过与会同志二天来对"章程”、"指南”逐章、逐条、逐段的讨论、修改,基本完成了审定工作.现纪要如下:  相似文献   
794.
冈底斯岩带中各岩体的准确定年对特提斯洋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有重要意义。日喀则大竹卡桥南花岗闪长岩体位于冈底斯岩带中段,前人曾开展过两次K—Ar法定年,但定年结果差距较大。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h方法对该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定年。定年所选锆石发育有规律环带结构,Th/U比值为0.20~1.69,为岩浆锆石,获得80.3±3.6Ma(MSWD=3.2)的加权平均年龄,代表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定年结果反映该岩体为新特提斯洋俯冲成因。岩体南侧紧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其岩浆活动很可能是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所引起的。这一岩体年龄数据的报道为深入探讨晚白垩世雅鲁藏布江洋是否存在平板俯冲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795.
西藏唐加地区甲拉浦组中发育高镁安山岩,通过对其样品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唐加地区甲拉浦组高镁安山岩U-Pb年龄为197.1±2.9 Ma,时代为早侏罗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甲拉浦组高镁安山岩属于钾钙碱性系列,w(SiO2)在53.04%~54.53%之间,w(MgO)为4.98%~6.18%,w(Al2O3)为17.17%~17.54%,w(CaO)为7.00%~11.34%,FeOT/MgO为1.26~1.48,平均值为1.33,Mg#值为58.7~62.5,平均值为61.2.样品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Eu微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Pb富集,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亏损.由此可知,唐加地区早侏罗世甲拉浦组高镁安山岩形成于与俯冲消减有关的构造背景,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796.
刘欣宇  李永祥 《沉积学报》2021,39(5):1171-1184
发生于白垩纪中期塞诺曼期—土伦期之交的大洋缺氧事件2(OAE2)被认为是研究大洋缺氧事件形成与其他地质过程异常的重要窗口。重建晚塞诺曼期OAE2事件发生之前的古海洋环境对于理解OAE2的成因机制至关重要。因而选择沉积速率快且有高分辨率年代标尺的西藏定日地区OAE2剖面事件层位之下冷青热组地层开展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旨在为重建研究区晚塞诺曼期古海洋环境演化提供新约束。对剖面-5.20 m 至30 m的地层以10 cm间隔采样352个,并测得这些样品的磁化率,重点对-5.20 m至0 m样品测量其非磁滞剩磁,饱和等温剩磁等岩石磁学参数。结合已有的0 m 至37.2 m的岩石磁学数据,获得了-5.20 m至37.2 m的完整的岩石磁学记录,并将其年龄限定为(95.58±0.15) Ma至(94.55±0.15) Ma。岩石磁学结果显示1)95.58~95.10 Ma期间磁性矿物含量增多,反映沉积区物源供给逐渐增多。这很可能是由于晚塞诺曼期全球海平面下降(KCe4)所导致,且(95.10±0.15) Ma时海平面下降至最低。2)磁性矿物种类变化反映定日地区古海洋环境在~94.7 Ma发生了较显著变化,从95.10~94.70 Ma期间亚氧化为主的环境逐渐演变为~94.7 Ma后趋于缺氧的海洋环境。这很可能是由于95.10 Ma海平面上升及相伴的低氧带(OMZ)扩张至研究区所致。研究限定的(95.10±0.15) Ma作为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初始时间可为研究其他OAE2剖面海平面上升对OAE2形成的影响提供重要的年代约束。结合晚塞诺曼期活跃的火山活动,我们认为晚塞诺曼期全球性海平面上升和火山活动共同作用导致了OAE2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97.
约251.9 Ma之前的二叠(P)-三叠纪(T)界线标记了地质历史时期最严重的环境危机,改变了生命演化的进程。目前,对于导致P-T界线环境演变的原因和结果依然不清楚,至今仍缺乏一个广为接受的解释。来自德国基尔的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的Jurikova H.及其合作者通过对涵盖P-T界线(这一区间以全球碳同位素负漂为特征),沉积在特提斯陆架上的腕足类贝壳化石进行B-C-O同位素分析。  相似文献   
798.
青海沱沱河地区多才玛铅锌矿床是西南三江特提斯北段新生代铅锌矿集区的典型矿床之一,本文首次应用飞秒激光剥蚀多接受器等离子体质谱法对多才玛铅锌矿床中金属硫化物的原位S和Pb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的原位S同位素的δ~(34)S_(V-CDT)值介于-26.34‰~4.24‰之间,均值-12.15‰(n=20),其中闪锌矿的δ~(34)S_(V-CDT)值介于-10.30‰~-3.52‰,均值-7.39‰(n=9);方铅矿的δ~(34)S_(V-CDT)值为-26.34‰~-11.74‰,均值-20.36‰(n=9);黄铁矿的δ~(34)S_(V-CDT)值分别为2.50‰,4.24‰。矿床δ~(34)S数据范围较宽,总体表现为富集负值硫的特征,说明有机质可能参与成矿。岩浆热液期发育的黄铁矿δ~(34)S值具有深源特征,沉积热液期发育的方铅矿和闪锌矿的δ~(34)S值表明成矿过程存在还原作用,指示盆地地层还原流体的混入,综上可认为多才玛铅锌矿床硫具有混合来源的特征。方铅矿原位Pb同位素结果为~(206)Pb/~(204)Pb=18.866~18.929,~(207)Pb/~(204)Pb=15.674~15.689,~(208)Pb/~(204)Pb=39.052~39.174。方铅矿与地层的Pb同位素组成一致,位于上地壳平均Pb演化线之上,具上地壳和地幔混合俯冲带铅的特征,表明其成矿物质的来源多样。结合矿床学、矿物学及同位素数据,本文认为多才玛铅锌矿床S元素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Pb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藏北钾质火山岩,侵入地层岩浆与盆地流体的混合是金属硫化物沉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99.
昌宁-孟连缝合带系中国西南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一条重要的古特提斯主洋残余,在洋盆消减过程中发生了强烈岩浆作用,形成了以临沧花岗岩基为代表的平行缝合带的大规模物质-热活动产物。其为理解古特提斯洋俯冲和闭合过程提供了良好窗口。本文对出露于临沧岩基中部临沧地区的花岗岩类进行了全岩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实验样品锆石~(206)Pb/~(238)U加权年龄为215.5±0.4Ma(MSWD=2.8,n=23),反映岩浆岩侵位于晚三叠世。花岗岩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高铝饱和指数(A/CNK=1.09~1.17)和刚玉分子数(1%)显示了过铝质特征。样品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HREE=6.29~17.01,(La/Yb)_N=6.36~33.5)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锆石Hf同位素分布集中,ε_(Hf)(t)均为负值(-15.9~-9.08),Hf地壳模式年龄较老(1.6~1.9Ga),全岩Zr饱和温度(734~779℃)较低,指示了临沧花岗岩主体系古老地壳基底部分熔融产物,无明显地幔物质加入。S型花岗岩源区包括泥质岩和硬砂质岩两种,本文研究临沧花岗岩源区主要为硬砂质岩。明显Eu负异常(δEu=0.19~0.58)和较低分异指数(DI=73~82),反映源区存在斜长石和角闪石等的残留。文章进一步总结并分析了前人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结果表明临沧岩基花岗岩类岩石成因类型复杂多变。由晚二叠世到晚三叠世(260~200Ma),古特提斯洋由俯冲到闭合过程中,依次演化发育S型、I型和A型多种类型花岗岩。综合临沧岩基两侧与之平行的高压变质岩类和双峰式火山岩地质特征,认为临沧花岗岩类主体形成于古特提斯洋同碰撞造山(250~237Ma)和后碰撞伸展(235~203Ma)两种构造环境,早期存在少量与洋盆俯冲作用相关的岩浆岩(~252Ma)。  相似文献   
800.
柴达木盆地东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内部的柴达木盆地周缘出露有代表原特提斯洋盆的蛇绿岩带、指示大洋俯冲与大陆深俯冲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以及不同性质的早古生代花岗岩带。根据这些构造单元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综合地质年龄分布,表现为一条环绕柴达木盆地东缘的连续而弯曲的加里东期造山带。造山带内发育一系列右行走滑断裂和韧性剪切带,与古地磁资料所揭示的柴达木地块在早古生代的相对逆时针旋转息息相关。本文提出,柴达木盆地周缘造山带为一弯山构造。它是在原特提斯洋向南斜向俯冲闭合过程中,诱发的大型走滑断裂和柴达木地块逆时针旋转牵引造山带发生弯曲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