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90篇
  免费   2470篇
  国内免费   2563篇
测绘学   505篇
大气科学   1027篇
地球物理   2115篇
地质学   7884篇
海洋学   1119篇
天文学   185篇
综合类   782篇
自然地理   1406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433篇
  2022年   584篇
  2021年   588篇
  2020年   490篇
  2019年   552篇
  2018年   374篇
  2017年   419篇
  2016年   436篇
  2015年   504篇
  2014年   788篇
  2013年   604篇
  2012年   727篇
  2011年   742篇
  2010年   598篇
  2009年   586篇
  2008年   615篇
  2007年   549篇
  2006年   541篇
  2005年   501篇
  2004年   351篇
  2003年   366篇
  2002年   345篇
  2001年   339篇
  2000年   286篇
  1999年   267篇
  1998年   280篇
  1997年   259篇
  1996年   305篇
  1995年   254篇
  1994年   209篇
  1993年   208篇
  1992年   200篇
  1991年   152篇
  1990年   137篇
  1989年   133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5篇
  196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曲希玉  刘立  刘娜  吴文波 《世界地质》2007,26(4):484-491
通过对大港滩海区埕北断阶带层序地层的研究,将研究区古近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总结了5种识别层序界面的方法:①地震识别法;②钻井识别法;③测井识别法;④古生物组合识别法;⑤地球化学识别法。在研究区,方法①表现为区域性的上超和削截;方法②表现为岩性和泥岩颜色的突变;方法③表现为各种曲线和地层倾角的突变;方法④表现为古生物组合类型的变化;方法⑤表现为Fe^2+/Mn^2+值由下向上由逐渐增大,转为突然变小。其中方法①、③、④是层序界面的主要识别标志,方法②可作为参考标志,而方法⑤的应用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92.
黑河流域不同水体中δ18O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短缺和合理利用是干旱半干旱区黑河流域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深入了解水循环机理,而分析不同水体中环境同位素变化特征是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水循环机理所必须的前提。根据测得的黑河流域降水、河水和地下水中δ18O,分析了取样期间不同水样δ18O的变化,揭示了降水中δ18O存在显著的温度效应、季节效应、高程效应以及与降水量的正相关关系;河水中δ18O的时空变化特征,即出山口地区河水中δ18O统计值低于山区和盆地,山区河水中δ18O的时间分布与大气降水一致,出山口河水中δ18O时间分布与大气降水相反,河水中δ18O沿黑河流程存在显著递增趋势;地下水中δ18O在张掖变化幅度较大,在临泽较均一且9月份普遍高于6月份,而在高台则分为显著的2组,较高的一组9月份普遍低于6月份。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水循环过程中δ18O变化的影响及相互作用,为同位素技术在黑河流域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基于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中获得的69°00'S、76°24'E附近普里兹湾夏季海冰边缘区内破碎海冰的航拍照片,利用图像处理的方法从中提取了破碎海冰的若干几何参数,得到了海冰边缘区内随着与开阔水域距离增大,海冰面积、平均钳测直径等几何参数的变化规律。并按其尺寸的变化规律将海冰边缘区划分为边界区、过渡区和内部区三部分,其变化和波浪在冰边缘区中的衰减过程紧密相关。圆度的变化则说明海冰边缘区中海冰磨损最充分的地方是在冰间相互作用最明显的过渡区。另外,一种改进的幂函数分布和Weibull分布用来对破碎海冰尺寸的累积频率进行拟合,分布函数中各参数的变化情况很好的反映了海冰边缘区内破碎海冰的分布变化。其中,参数Lr随着与开阔水距离增加而增大(说明由于波能衰减导致可以出现的破碎海冰最大尺寸的增加);尺度参数L0随着与开阔水距离增加而增大(反映了破碎海冰平均尺寸的增加以及由于波能的衰减而导致单位面积区域内尺寸较大的破碎海冰所占比例的增加);分布维数D随着与开阔水距离增加而减小(说明了由于波能的衰减导致破碎海冰所受约束条件的减弱);形状参数γ随着与开阔水距离增加而减小(说明了随着波能的衰减破碎海冰尺寸分布范围的增大)。  相似文献   
994.
自森林沼泽景观区1∶20万区域化探工作开展以来,各个单位、不同阶段工作方法技术各有不同,工作效果不明显。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近年来通过研究制定了新的工作方法技术,通过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此本文仅以内蒙古一二五公里幅1∶20万区域化探新、旧方法技术的应用效果对比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5.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竟虎  王建  王建华 《湿地科学》2007,5(4):298-304
长江、黄河源区是中国湿地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引起了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定量分析湿地退化过程,利用1986年的TM和2000年的ETM 卫星遥感数据,在GIS软件支持下,用景观格局指数对长江、黄河源区15a来湿地的分布和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a间,长江、黄河源区湿地面积减少了2744.77km2,平均减少率为1.2%/a。长江源湿地的退化比黄河源明显。湿地主要是由高寒沼泽草甸湿地向高寒草甸湿地、裸岩裸土地和高寒草原演变,以及由水域向滩地转变。各湿地景观类型斑块数增加,破碎度和分维数提高,优势度降低,湿地景观空间结构趋于复杂,景观异质性增加。15a间研究区湿地生态服务价值降低了37.86×108元。气候干暖化是造成源区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996.
城市发展空间外拓对其边缘区乡村影响较大,旅游化是乡村发展过程中有别于工业化的一种形式.在对山东省日照市王家皂村农户问卷调研所得数据基础上对旅游化的效应进行评价,得出:旅游化使得村民旅游经济收入得以迅速增加;村民就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村劳动力向单部门经济转移;村民旅游参与意识增强,对旅游经济前景普遍看好;生活环境与质量发生改变,社区问题开始显现;正、负旅游示范效应影响并存,社区社会生态平衡面临挑战等结论,并对旅游化效应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7.
高山树线交错带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近年来高山树线交错带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高 山树线交错带所指示的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的特征, 反映出了由低处植被向高山植被的转化, 其 景观格局是综合了种子定居, 树木生长以及树木繁殖等多个树木生态过程和特定高山环境下的 地理特征格局的适应结果。一方面, 树木通过自身生理生态学上的调整对高山极端环境进行适 应。一方面, 高山特定地理环境特征对树线的景观格局进行影响, 因而高山树线交错带成为研究 景观格局- 生态过程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运用3S 技术, 可以将高山树线交错带研究中 的树线景观结构和生理生态过程结合在一起, 并验证在其景观格局形成过程中地理特征和人为 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998.
利用2003年小江流域的TM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再根据流域地质分布和地貌发育情况,将流域地貌类型划分为岩溶地貌和非岩溶地貌两个一级类型景观,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貌发育程度结合高程情况,将岩溶区又划分为6个岩溶景观,非岩溶地貌分为两个二级类型景观。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并通过Fragstats 3.3软件在流域尺度上计算了一些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岩溶区的景观生态特征总体上体现了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地表水资源溃乏,土层薄、土壤资源零星分布且易流失,造成未利用地面积大,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程度低的特点。非岩溶区景观生态由于耕地和林地占绝对优势,石漠化面积少,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低,景观的异质性较低,结构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999.
1997年11月8日西藏Mw7.5级玛尼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应用广泛使用的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假设断层的各个分段滑动量均匀,反演得到断层各个分段的几何参数和均匀滑动量.本部分的反演进一步去除滑动均匀假设,并利用更能反映断层真实状态的角形元位错模型(线弹性),在第一部分反演得到断层几何的基础上,反演断层面的静态位错分布.反演结果表明,线弹性滑动分布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观测数据,进一步提高反演的数据拟合程度.最终得到了断层面上的走滑和倾滑位错分布.首次得到的断层面滑动分布显示断层面滑动在浅部(0~12 km)比较集中,地震破裂长度约170 km,最大左旋走滑位移达4.8 m;反演结果还表明局部段落存在较大倾滑位移,量值达到1.9 m,这在断层模型中是不能忽略的,它可能是断层两侧形变不对称的原因之一;反演得到的标量地震矩为2.18×1020 N·m,相当于矩震级Mw7.5,与Velasco等利用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00.
晏锐  高福旺  陈颙 《中国地震》2007,23(3):303-309
以孔隙弹性理论和水文地质学原理为基础,给出井水位波动与含水层介质体应变变化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结合固体潮理论分析了井—含水层系统水位潮汐波动对体应变固体潮的响应特征,用水位潮汐波来反演含水层体应变的变化,将反演结果与体应变实测资料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用水位潮汐波来反演含水层体应变的方法是可行的,它为了解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性、体应变的变化及探索地震前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