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9篇
  免费   373篇
  国内免费   366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354篇
地球物理   308篇
地质学   794篇
海洋学   18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0篇
自然地理   21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刘建辉 《第四纪研究》2009,29(3):644-652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断裂带为研究对像,对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对地震断层滑动摩擦生热的探测或测量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基本思路是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计的热敏感,通过对横跨断层垂直方向断层岩和围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及围限径迹长度分布的对比分析,对断层滑动摩擦生热进行探测。本次研究对来自3个断层剖面的13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样品包括断层主滑动面上的断层泥、碎裂岩和断层围岩,分析结果并没有获得断层摩擦生热的证据,表明这些断层在地震滑动过程中的摩擦增温非常有限,没有达到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计体系可加载热信息的温度-时间要求。结合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对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对地震断层滑动摩擦生热进行探测或测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总结和探讨,认为只适应于对震级大、断层滑动距离和速率大,摩擦强度强,位于一定深度有大量摩擦热生成,并使断层附近增温达到或超过磷灰石裂变径迹部分或完全退火温度的断层进行滑动摩擦生热的探测或测量,将是一种潜在的能对地震断层滑动摩擦生热或增温进行测量的“热量计或温度计”。  相似文献   
262.
东北冷涡中尺度云系降水机制研究 I: 观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机载云粒子测量系统等仪器对2003年7月8日冷涡云系的积层混合云探测的资料,分析冷涡云系中的微物理结构、微物理过程和降水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4km以上高度,2-DC粒子浓度随高度快速增加,而粒子平均直径逐渐减小,粒子在下落过程中获得了增长.积层混合云中对流云在垂直方向上出现明显的分层的微物理结构:4.6km以上高度只存在针状冰晶;4.5~3.5 km高度,存在过冷水和冰相粒子.过冷水含量较高,冰相粒子除针状冰晶外,还有少量冰雪晶聚合体或霰粒子,其中在紧靠0℃层之上的3.5km高度,主要存在冰雪晶聚合体或霰粒子.在紧靠0℃层之下,粒子为椭球形,还有一些未完全融化的冰晶,再降低200 m高度,粒子完全是球形,这里完全是雨滴.降水粒子主要是雨水.云系液态水含量十分丰富,过冷水含量最大值可达3.3 g/m3,云体上部也达到2.0 g/m3.云垂直方向上微物理结构分析表明,云中冰晶除了通过冰核核化形成外,可能还存在冰晶的繁生过程.冰晶产生后通过聚并进一步长大,撞冻过冷水也是冰雪晶增长的方式之一.在云的暖区降水粒子为雨滴,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由冰相粒子(冰晶聚合体或霰粒子)融化形成.因此冷云过程参与了降水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63.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陆坡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研究区发现广泛发育的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TDs),表现为:①?弱振幅、低连续、杂乱或空白的地震反射特征且具有明显的侵蚀作用;②?在研究区体部和趾部区域发现大量侵蚀擦痕、逆冲推覆构造和挤压脊等内部结构;③?块体搬运沉积由于内部结构变形发育为逆冲推覆构造等,其...  相似文献   
264.
翟普强  陈红汉 《地球科学》2013,38(4):832-842
泄压带是超压系统内部流体向外运移的通道和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对水溶相天然气析离成藏更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应用速度谱、测井、钻井和地层测试等资料预测了琼东南盆地超压系统的分布, 将其划分为3种结构类型; 结合粘土分析等资料识别出了4种类型的泄压带, 并讨论了泄压带的分布与可能的天然气聚集区带.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整体发育一个超压系统, 其分布格局主要受陆坡带的形成和莺歌海盆地超压传递的影响, 陆坡区的超压明显强于非陆坡区, 西部的超压整体强于东部并在浅部呈现自西向东传递的趋势.泄压带内的天然气成藏主要取决于压力、温度和溶解气量, 需满足溶解气量足够多和溶解度变化量足够大, 相对而言, Ⅱ型泄压带成藏条件最优, 既有断裂沟通深部水溶气和浅部储层, 又有温压条件的显著变化, 因而流体运移最活跃.Ⅲ型泄压带次之, 但分布最广, 该类型最有利部位分布在陵水低凸起和宝岛凹陷北坡.   相似文献   
265.
Total mercury in soil,water,plant,insects,fishes and bird feathers were determined to study mercury dis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ypical wetland ecosystems in the Sanjiang Plain,Northeast China.Results show that total mercury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of Deyeuxia angustifolia wetland and Carex lascarpa wetland are 0.046 mg/kg and 0.063 mg/kg,respectively.Total mercury concentration in water bodies is 0.053 μg/L on average.Of four plants studied,total mercury in moss is the highest with the mean of 0.132 mg/kg.Of 10 terrestrial insect species studied,total mercury in centipede(Scolopendra spp.) is the highest with the mean of 0.515 mg/kg while total mercury in grasshopper(Oxya spp.) bodies is the lowest.Total mercury concentrations in the herbivorous,omnivorous and predatory insects are 10.18 ng/g,16.47 ng/g and 213.35 ng/g on average,respectively.Total mercury concentrations of the adult feather(549.88 ± 63.04 ng/g),nestling feather(55.15 ± 23.53 ng/g),and eggshell(22.05 ± 5.96 ng/g) of the Grey heron(Ardea cinerea)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Great egret(Egretta alba)(adult feather:446.57 ± 90.89 ng/g;nestling feather:32.99 ± 17.15 ng/g;eggshell:21.02 ± 3.17 ng/g) in the wetlands of the Sanjiang Plain.The bioconcentration factors decrease in the order of piscivorous fish muscle > omnivorous fish muscle > herbivorous fish > insect.  相似文献   
266.
辽宁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区域。当前,辽宁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发展阶段,城市拓展、工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上升,用地保障刚性约束和土地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为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促进辽宁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辽宁省编制了《辽宁省"一区一带"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已获国土资源部批准;起草并实施了《辽宁省"一区一带"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把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267.
根据截断的G-R模型计算东北地震区震级上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级上限是指一个地区可能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其概率意义为发生超过该震级地震的概率几乎为0.在有些地区,由于对其内部的地震构造研究和认识存有局限性,很难根据构造或者地质学的原则来确定震级上限.因此,根据数学模型,采用统计手段,使用地震活动性资料来计算震级上限的估计值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本文根据截断的G-R关系模型,采用最大似然计算方法,使用东北地震区的地震目录,计算了东北地震区震级上限,结果表明东北地震区的震级上限应为Mu=7.5左右.计算中我们考虑了不同震级的转换、震级误差的修正以及计算方法的影响.最终结果表明,不论采用何种方案进行计算,东北地震区的震级上限值均始终保持在7.5左右,这说明我们采用本文中方法计算得到的东北地震区的震级上限值是合理可信的,同时也说明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东北地震区震级上限的估计大都是偏小的.  相似文献   
268.
利用8个流动数字地震台和国家数字地震台站的地震波形记录,测量了2003年4月17日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及其主要余震的直达P波、SV波、SH波的初动方向和振幅比,应用Snoke(2003)的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测定出德令哈地震序列的48个2.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搜集分析了美国哈佛大学测定的德令哈6.7级主震和2004年二期地震活动中的7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于余震空间分布特征和对震源机制解特征的分析,讨论了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可能断层活动方式和地震的构造含义.结果表明,主震和大部分余震都是沿NWW-SEE走向的逆断层错动,北边的上盘可能沿低角度向北倾的断层面向南仰冲;个别正断层余震可能是震源区挤压变形弧顶区附近发生的局部张性破裂;在二期地震活动中,逆断层和走滑断层都有,走滑断层地震主要发生在震源区东侧.德令哈地震活动是青藏高原东北缘NWW-SEE向延伸的挤压带继续处于隆升活动中的表现,这一继承性新构造运动是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可能发震原因.  相似文献   
269.
1主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发生了以宫城县近海为震中的M9.0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其后,特大海啸袭击了东北地方太平洋沿岸。根据震源区和机制解等的分析确定,这次地震是在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和陆地板块边界发生的板间地  相似文献   
270.
通过陆地GPS连续观测网,伴随2011年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的发生,观测到了在宫城县牡鹿半岛东南东方向最大达5.3m的地形变。东北地方太平洋沿岸还大范围出现超过1m的沉降,使该地区的海港设施和住宅地长时间被淹,并成为灾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